苦瓜表面为啥不是平的

苦瓜的基因决定的。

苦味瓜蔬常产自山岙野泽甚至家前屋后,四时有序,八节常青,一般不会让人产生"苦寻不遇"的心结。苦瓜便是这类食品的代表。苦瓜疙疙瘩瘩,外表丑陋,却碧翠透明,味道虽苦,可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被美食家誉为"君子菜"。另外,民间还俗称其为"蔬果之王",并誉之为"苦味之冠"。作为盛暑厌食时的开味妙品,苦瓜同中国人的脾胃一拍即合,属于真心拥护,视为知己。

苦瓜又叫癞葡萄、锦荔枝、凉瓜、红羊等,在全世界***有40余个品种。由于果实表面长有奇特的瘤皱,果实内含有苦瓜甙,具有一种特殊的苦味而得名。两年前我去江苏探亲,曾在南京郊外的一个种植园小住几日,苦瓜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之姿呈现在我面前。那次经历让我对生物多样性有了深入的体会。

而苦瓜还可做更为丰富的菜肴,如金钱苦瓜、苦瓜牛肉、虾胶酿苦瓜、苦瓜焖黄鱼等。广州在夏季用苦瓜作为煮凉茶的原料之一。我在湖南见到制成竹、菊、梅、杜鹃花等花样的蜜饯食品苦瓜花,大为惊艳。据说广西壮族还有一道名菜蚂蚁炒苦瓜,只是无缘得见。而让我切身体会最深的是在南京吃过的苦瓜粥,用苦瓜丁、粳米、冰糖熬成,美味无比。

顺便提一句,南京的苦瓜粥味道清香爽口,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艳--绿的苦瓜片、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真像是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另外,湖北等地有鲜榨苦瓜汁这种饮料,鲜榨的苦瓜汁并不苦,对于我这样的逐"苦"之夫更是甘之如饴。这两年惊觉苦瓜的金玉美质--对苦瓜的认识也从清凉败火的实用性迈向对苦瓜历史文化及审美和欣赏的"高度",于是慢慢知道,苦瓜文化原也源远流长。

苦瓜原产于印度东部,17世纪传入欧洲,多作观赏植物栽培。大约在明代初期传入我国。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三保太监郑和奉圣旨建造楼船62艘,从南京出发,七下南洋,最远到过非洲东岸,传播中国文化,交流中外物产,国威远扬。据明代费信著《星槎胜览》记载,三保太监当时带去许多蔬菜、菜种以及鱼肉之类,也带回不少当时大多数国人闻所未闻的稀罕物种,如燕窝、鱼翅,爪哇的水果--榴莲等;另外"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其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这种"一等瓜"即今天我们日常吃的苦瓜。郑和带回的苦瓜,使中国饮食文化多了一道别有风味的菜肴。

有篇报道说,苏州作为郑和下西洋的出海口,苦瓜的日批发量一度达到20吨。几百年间,苏州作为商贾集散地,官僚回归林下的休憩所,资产者金屋藏娇的藏春坞,豪绅一掷千金的游乐场,苏帮菜肴应运而生,与京、粤、川、扬等各帮分庭抗礼。作为美食家的王国,精致细腻的苏州人向来注重饮食,苏帮菜口味偏甜,苦瓜却如此受宠,更可见苦味食品的普及程度了。

明代徐光启1639年撰写的《农政全书》中也提到南方人喜食苦瓜。苦瓜性味苦、寒、无毒,具有除邪热、解劳、清心明目、益气壮阳等功效,史料中有关于其可以治疗消渴症的记载,在15世纪被引入后很快就风行华土。在随后的几百年中,苦瓜开始向我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迁移,以夏季栽培为主。但华北地区栽培苦瓜的历史并不长。

印度、日本和东南亚栽培苦瓜的历史相对悠久,而以日本对苦瓜的研究成果最多。追根溯源,日本的苦瓜引自中国。现在,尤其是在相对独立的日本冲绳诸岛(属"琉球群岛",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苦瓜成为当地人不可或缺的蔬果。其实在饮食方面,冲绳的不少作物、蔬果(如苦瓜、山药、甘薯、甘蔗、冬瓜)都是在这几百年内从中国引进的。

苦瓜茎、叶、花和果实都显奇特,可作为观赏植物栽培,但由于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较高,一般作为蔬菜栽培。近年来苦瓜则成为美化庭院立体栽培的品种,发挥了它的观赏与食用相结合的价值。然而,真正让我大开眼界的苦瓜,是在南方小镇上见到的腌制品。

一打开泥封的瓮口,香气便扑面而来。里面的苦瓜嫩黄油亮,凉拌、熟炒,其味皆美。有人常吃半瓮留半瓮,留下的半瓮,拿荷叶扎好封口,以后再拿出来加姜末细葱蒸熟,入口更香。近一两年我还惊奇地看到,一些老北京的居民也将其和茄子、黄瓜等一道,加工成泡菜、渍菜,或脱水加工成瓜干,以长期贮藏应对冬春的蔬菜淡季。看来,价廉物美的苦瓜已经像大白菜一样,成为老百姓最一往情深的食物了。

如果说苦丁茶以其清幽绵长之苦,可与小资气息的都市女孩相比拟,而苦荞麦的粗放浓烈之苦,酷似脸蛋红扑扑冒着热气,露着健壮胳膊在厨房忙碌的农家大嫂,那么苦瓜则以其贴心入味之苦,让我们不无温情地想起在寻常生计和柴米油盐中辗转的邻家主妇。

如上种种,以及苦味食品南北迁移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苦味食品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而始终长盛不衰的种种魅力。可能这正是造化的安排吧。甜是婴儿最初的滋味记忆,洋溢着宁静和安详,而苦则寓示着一个人一生的风雨历炼,蕴含着创痛和省思。苦涩的感觉众口相传,千万里也会找到你,经由味蕾的提示,帮你补齐人生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