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导羊教案

案例背景:

我从教多年,总会遇到喜欢偷东西的孩子。在中产阶级,孩子丢东西的事件接连发生。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丢失的东西和肇事者,对孩子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希望拙见可以供大家参考。

案例数据:

记录一:周一早上,拿着一根非常漂亮的魔杖对我说:“江老师,我妈妈昨晚给我买的。好看吗?”我回答:“真好看!”说完,她笑着去和伙伴玩了。午饭后,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安静地玩耍。突然爆发出一阵哭声。我发现吕霄哭着跑向我,说:“老师,我的魔杖不见了,妈妈会批评的。”我问了所有的孩子是不是没看到,最后还是没找到玩具。

记录二:下午出园的时候,我让孩子把东西收拾好,等我爸妈。“老师,我的玩具不见了。”卢晓流着泪焦急地对我说。我赶紧给孩子们打电话,问:你们有谁见过她的玩具吗?反复问了几次,孩子都说没看见。最后,他们软硬兼施都找不到卢晓的玩具,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记录三:过了几天,小静的奶奶随口问我,是不是给了孙女一个玩具和一条围巾。通过和小静奶奶的交谈,我了解到小静带回家的玩具和围巾都是我们班的孩子。

案例研究:

姓名:小静性别:女班级:中班年龄:五岁孩子情况:小静漂亮文静,各方面能力都很强。她家镜子比较有钱,父母在政府机关工作,但是妈妈在平阳工作,基本不在温州,爸爸工作很忙。平时都是奶奶教育她,奶奶爱宠孩子,总是不假思索的买玩具。

对于幼儿来说,当他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内心自然会有一种需要感,这种需要会促使他做出“取”的行为。这种行为算不算“偷”?从孩子所有权观念的发展来看,大约五六岁才会成熟;在此之前的偷窃只能算是无法有效控制欲望的结果,并不是真正的问题行为。那么孩子偷窃的原因是什么呢?

1,物权概念不明确

年幼的孩子暂时分不清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在他心目中,“我喜欢的都是我的”。在孩子还在说话的时候,只要孩子有一根手指头,家里人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什么就拿来什么,只要孩子能拿到的东西都能被他拿走。

2.父母太溺爱了。

很多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导致孩子心中没有对错的标准,想要什么就会毫无顾忌的拿什么。这样的父母往往默许孩子把公共财物带回家,比如幼儿园的玩具,公园的花草等。,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有为”的表现。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小事,但长此以往,会养成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逐渐发展成有意识的偷窃。

3.孩子们缺乏关爱

还有的孩子私拿东西不是因为真的需要或者喜欢,而是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尤其是父母的关注。这种孩子多见于父母没有时间照顾他们生活和情感需求的家庭。孩子心里会有一定的失落感,认为父母不重视、不关心自己,所以会故意拿朋友的东西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4.家庭的不良影响。

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偷窃行为都和父母教育不当,家庭影响不好有关。有时候,虽然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根源还是出在父母身上。比如父母爱小家子气,在外面小家子气,在家里就沾沾自喜。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默默跟随。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家子气,孩子们经常会小偷小摸。当家长发现孩子偷窃时,有的家长容忍,有的家长棍棒相见。结果就是孩子经常走极端,滑得更远。应该说,孩子偷东西,家长是有责任的。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被偷可能是奶奶的溺爱和爸爸妈妈的不关心造成的,所以我对孩子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案例措施:

第一,加强与家长的密切沟通

当孩子有这种行为时,我及时和他们的妈妈取得联系。我走访了我家,向父母如实反映了孩子的具体情况,同时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方法,针对他的成长环境,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处理这个问题,首先,我让小静的妈妈知道,孩子可能因为疏忽或者欲望,已经开始拿别人的东西了,但是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差,自己很难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改正的不良行为。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认识到,不能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以为孩子还小,不会有不良动机,无所谓。即使不在乎,也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大惊小怪,骂他们是小偷,甚至用打人来惩罚他们。这种做法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还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应该坚持正面教育。我给孩子的母亲提了一些建议:

1.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验小英雄丢东西后的焦虑,感受私自偷东西带来的烦恼和痛苦,从而提高孩子辨别是非、掌握正确行为的能力。比如给孩子讲“找钱不自知”的故事,帮助孩子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坚持严格要求,保护孩子的自尊。无论如何,教育孩子把拿走的东西物归原主是不对的。

2.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不要让孩子当众认错,不要让他处于屈辱的境地,要尽量让他在改正错误中获得积极的感受,引导他主动物归原主,然后肯定他主动认错的表现。

3.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为孩子准备好自己的生活用品,如餐具、护肤品、拖鞋等。,而且不要和别人混在一起,帮助她建立“我的”概念。如果可能的话,给孩子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让她在房间里珍藏自己的物品,如果她想拿自己的物品,要征得她的同意。帮助她树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空间,没有别人的同意不能乱翻的观念。只有尊重孩子的所有权,他才能学会尊重别人的所有权。这样,“入店行窃”就不会发生了。

4.通常,你也可以带你的孩子上街逛百货商店或杂货店来付账。让你的孩子有机会体验“以物易物”和“不是用钱买的东西不能带回家”的例子。

5.为父母树立榜样。父母要严于律己,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孩子做好榜样。当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时,要以理服人,以情服人,及时把孩子还给主人,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如何做一个诚实的人。

最后提醒小静妈妈,耐心点。接受教育后,孩子可能会进步。当孩子出现反复时,一定不能急躁。他应该耐心地批评和劝说。当孩子偷别人的玩具时,可以对她说:“你没有告诉我玩具的事,我真的很失望!”“你想要玩具的时候告诉我,我们再商量!”如果她再偷,她会说:“孩子,你又拿了别人的玩具。我告诉过你不要吃。我真的很失望!”父母的态度和立场让孩子得到了适当的、应得的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产生负罪感,会促使孩子自觉改正这种不良行为。

第二,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教育方法:

1,餐后活动,选择关于偷窃的VCD谍战片给孩子看或关于偷窃东西的书籍,通过内容唤起感情,通过正反典型教育渗透道德,用简单生动的故事打动心灵,通过表演故事娱乐孩子,用笑声激励孩子,让他们明辨是非,分清好坏,从中吸取教训。

2.文章可以拟人化,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告诉他:“玩具的家在这里。如果带到外地,他会不开心,会想念父母,会很难过。想想如果带你去一个见不到父母的地方,离开家会怎么样?你有多不开心?如果你喜欢这个玩具,就做它的好朋友,把它带回家,让它永远不离开父母。如果你想玩,就去它家陪它玩。”

3.教师首先应该真诚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幼儿,尤其应该察言观色,及时把握学生的心态,通过心理疏导对他们进行教育,定期与他们谈心,及时了解转化过程,给予必要的引导和鼓励。

4、利用集体关怀,让孩子重建信心。教育其他孩子正确对待,热心帮助。让孩子观察到老师的爱和善意,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消除对立情绪,增进信任,愿意亲近老师并接受指导,愿意融入集体并从中吸取教训。让他们尽快解除后顾之忧,解决问题。

5,不能知法犯法,大张旗鼓地进行搜查。更不能平息事态,助长孩子不良行为的蔓延。

案例效应:

通过一个学期的合作,小静真的变了很多。虽然她会时不时的重复,但通过我们的提醒,她总会物归原主。所以最后我总是和她说话,鼓励她。通过我们坚持不懈的正面教育,小静再也不会在期末偷别人的东西了。

案例反思:

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好的行为习惯容易塑造,坏的行为习惯容易纠正。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变成性格,性格决定未来。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补充说:“播种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首富有哲理的诗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习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习惯铸造未来。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知识获取、能力培养、道德修养、人格形成都非常重要。所以作为老师,要及时帮助孩子改正不良习惯,家长也要反思家庭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另外,长辈也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不要让自己无原则的爱伤害到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