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起源:
据记载,清明节始于周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到了唐代,清明节的影响越来越大。他逐渐将上巳节与寒食节合并,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
相传春秋时期,晋朝的儿子重耳遭到迫害,不得不逃亡国外。然而在逃亡途中,又累又饿,难以站立,生命危在旦夕。然而,这里荒无人烟,随行的大臣到处都找不到食物。大家都极度焦虑,无计可施。
这时候,解退大臣悄悄地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慢慢恢复了精力。当他知道解推割下了他腿上的肉时,他很感激。后来,重耳和晋文公成为君主。赏臣时,只忘了介子推。很多人劝他要赏,介子推却收拾行囊,陪着母亲悄悄去绵山隐居。晋文公听了,羞愧难当,亲自带人去问介子推,却离开去绵山居住。没有办法,我们必须释放火烧山,并迫使介子推。但是事与愿违,火都烧遍了,我也没看见。后来火被扑灭后,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哭着说。下葬时,我在树洞里发现一条裙子,上面写着:“愿我的主人永远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燃放烟火,只吃冷食。同时,绵山改名为“结山”,山上建有祠堂以示纪念。第二年,晋文公带领大臣们爬山祭奠。当他发现老柳树死而复生后,就给它起了“清明柳”的称号,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1.扫墓?
清明扫墓,对先人来说,叫做“尊重对时间的思考”。它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帝都风光略》中写道:“三月清明,男女上坟,载其敬,轿背挂元宝,路上尽是尴尬。祭拜者,哀悼者,哭泣,除草,给坟墓加土,烧几次元宝,用纸钱买坟。如果看不到纸币,那将是一座孤独的坟墓。哭完了,不要回去,去香树,择园,坐下来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但不一定是清明时期,而是秦以后。直到唐朝才开始流行。《清李彤》说:“在除夕、寒食节和初霜节,你要祭扫坟墓。期间会以素服侍寝,以酒及割草木之工具,周中封树,断曹静,故称扫墓。”并流传至今。
?2.去郊游?
春天去踏青,也叫“去春游”,一般指早春去郊外散步。在清明节期间,我去大自然欣赏和欣赏了春天的景色,并在郊区徒步旅行。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时候叫探春寻春。它的意思是踩在草地上,在乡下玩耍,看春天的景色。这种季节性的民间活动——郊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源头是古老的农耕祭祀的春节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春节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利用扫墓的机会,也在山区和农村玩得很开心。一些人在清明节期间去大自然享受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光,去郊区远足,以表达他们自严冬以来的抑郁。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种树?
相传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因为常年在外打仗,没有时间回老家祭祖。直到他当了皇帝,才有机会回家祭祖。但是,因为常年不回家,他没有找到父母的坟。后来,在大臣们的帮助下,他在乱草丛中发现了一座破败的墓碑,于是命人建坟立碑,并在坟前种下松柏作为标志。恰好这一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于是刘邦根据儒生的建议,将清明节定为祭祖节。此后,每到清明节,刘邦都会回到家乡,举行盛大的祭祖植树活动。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人们把清明祭祖和植树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民俗。到了唐代,清明插柳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民俗。所谓插柳,本来是指把柳枝插在人身上的行为。但是,在祭祖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将柳枝插入坟墓或地面。俗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当柳树插入地下时,柳枝会存活下来,不经意间起到了植树的作用。
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春雨纷飞,种植树苗成活率高,生长快。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些人甚至称清明节为植树节。植树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4.穿柳栽柳?
穿柳插柳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如今,清明节种树的习俗是由清明节穿柳插柳的习俗演变而来的。节日当天,有些人把柳枝放在门前或屋檐下,有些人头上戴着柳条环,有些当地妇女头上戴着柳条,男人身上戴着柳条。相传,这一习俗最初是为了纪念神农,他教导人们种植庄稼。南北朝时,人们在大年初一种柳枝,以为可以避鬼。后来,这一习俗活动转移到寒食节或清明节。此外,插柳也有缅怀年景、祈福长寿之意。民间有句谚语:“穿一麦,活一百;戴一朵花,活180;插一枝柳,活百年。”
清明节插柳穿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把清明节、七月三十日、十月初一作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求援的时候。人们插柳穿柳,是为了防止鬼魂的骚扰和迫害。柳树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受佛教影响,人们认为柳树能驱鬼,称为“怕鬼木”。观世音菩萨用柳枝蘸水帮助众生。北魏的贾思勰在《齐·姚敏书》中说:“拿一根柳枝,放在房子上,百鬼不入屋。”清明节是一个鬼节。在柳条发芽的季节到来之际,人们自然插柳、穿柳,以避邪。
?5.蹴鞠?
弓是一种橡皮球,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的是羊毛。蹴鞠就是用脚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流行的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的目的是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节的玩法之一。马球就是骑着马,拿着棍子打,古代叫鞠躬。《三国演义》曹植名都中有一句“连篇打句容”。在唐代的长安,有一个宽阔的体育场,唐玄宗和景宗等皇帝都喜欢马球。张淮王子墓中的《马球图》描绘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兴盛:画中20多匹马在高速飞奔,马尾辫被扎起。玩家们披着披肩,穿着靴子,手持棍棒,一个个互相击打。
《金枝析》记载辽国把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习俗,在端午节和重阳节打马球。晋《李实志》也记载晋人在端午节时击球。宋代有“球戏乐”舞队。到了明朝,马球依然流行。《续文献通考》记载,明成祖在东园多次击球射柳。
“燕子来了,通讯社来了,梨花落在清明节后面。”让我们过一个“纯洁干净”的清明节,把各种悲欢离合、美食娱乐变成美好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