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
春节放鞭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荆楚年间物语》一书载:“正月初一鸡鸣,庭前放鞭炮辟邪。”据说在古代,住在山区的人经常患寒热疾病,在当时被认为是邪灵。因此,为了一年的安全,他们在农历大年初一用火焚烧竹子,发出巨大的噪音,赶走了山鬼。因为最初的烟花是燃烧竹子,所以被称为“鞭炮”。春节放鞭炮的传说,是为了赶走“年”兽,代代相传。在古代的东南沿海,人们经常受到一种叫做“年”的凶猛野兽的袭击。每到除夕,“年”就会从海里冒出来,闯入附近的村庄,伤人吞畜。人们称之为“年兽”。在除夕之前,人们会躲在深山里躲避“年兽”。除夕夜,村里的人又出门躲避“年兽”了。这时,村里来了一个从农村逃出来的生病的老人。他由村里的一位老妇人照顾,并得到了食物和衣服。老人听说了“年兽”的故事,答应老婆婆帮他们赶走作为回报。他用红纸盖住老婆婆家的院门,点了许多火。这时,“年兽”又来到了这个村子。看到别的家没有灯,他来到老太太的院子,看到里面有灯,就推门进去了。就在这时,老人点燃了院子里的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用锅铲敲打着铜盆。“年兽”看到满院子的红光,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顿时吓得浑身发抖,狼狈而逃。从那以后,它再也没有出现过。村民们听说这件事后,欣喜若狂,纷纷穿上新衣,互相装饰祝贺。驱逐“山魈”俗称“大年初一”,人们早起放鞭炮。据说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代深山里一种凶猛的独角鬼,但它最怕噪音,所以人们用燃竹的爆炸声把它吓跑,然后用纸筒做成,也叫爆仗或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