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端午节的由来:战国时期,屈原变法的想法未能实现,被贬流放。楚国灭亡后,屈原内心痛苦,于五月初五投江自尽。从此,每年五月初五,都有各种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习俗。端午节的习俗如下:赛龙舟,挂艾草菖蒲,放飞纸鸢。
1,龙舟赛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广泛存在,北方的江河湖海附近的城市也有龙舟比赛,且多以划龙舟、舞龙舟的形式进行。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祭祀曹娥、屈原、水神或龙神,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2.挂菖蒲
挂艾叶和菖蒲是中国民间的节日习俗。端午节,大厅里挂艾叶,剪成老虎形状或剪成丝带做成老虎,贴上艾叶。女人们竞相佩戴它们来驱走邪灵。
3.放一个风筝。
放风筝就是在竹竿等骨架上糊上纸或丝,拉一根系在上面的长线,利用风力,就可以放上天,属于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端午节时放风筝也是中国南方城市的一种习俗。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被称为“消灾”。风筝,即纸风筝。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它围绕着杰出而独立的楚大夫屈原,流传到中国各地。民俗文化乐此不疲,屈原名人尽人皆知,怀揣中华民族的高尚情怀。
端午节是古代百越先民为祭祖而创立的节日。相传战国时期的楚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在汨罗江中跳江自杀。后来,人们也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一般来说,端午节源于南方百越先民选择“龙升天”作为祭祖的吉日,并注入了夏季“祛病防病”的时令时尚。端午节被认为是一个“邪恶的月亮日”,起源于中原北部。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