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美味的。为什么没有生意?

食物是美味的。为什么没有生意?

01,“好吃”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好吃从来都不是一个确定的概念,因为中国人评判食物的标准一直在变。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咸味来判断味道。现在,随着调味料行业的发展,更多的风味类型被开发出来,这也影响了大众的口味。从鸡精味精到各类海鲜蚝油,鲜味已逐渐占据主流并成为口味评价的基本标准。

此外,各地饮食的差异也让人们在判断美味时很难有统一的标准。云南、贵州、四川和湖南普遍喜欢吃辣,而江南水乡则造就了南方人清淡的饮食习惯。南甜北咸一直是南北方口味的主要分水岭,因此关于咸甜粽子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比如因为原料产地的差异,各地的辣椒品种不同,辣味也分三六等。与此同时,麻味也在不断进化,青椒和花椒也成为细分品类的关键。随着品类的分化和味蕾的进化,衍生出了五颜六色的麻辣味和风骚味。

另外,口味是一个很私密的东西,一家人同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口味偏好;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会表现出不同的偏好。

五年前美味的东西会随着味蕾的进化而逐渐失去味道;十年前几乎消失的味觉记忆,随着时间和记忆的流动,可能会再次散发出迷人的吸引力。

总之,美味是一个非常主观和抽象的东西,很难标准化和量化。

02、是“吃得好”而不是“好吃”

我们看到许多品牌通过产品攻城略地,似乎是用“美味策略”赢得用户。事实上,他们征服顾客的是“吃得好”而不是“好吃”。

通过对“吃得好”的理解不难发现,海底捞的极致服务、巴奴的毛肚技术、西贝的爆款产品研发都在努力让顾客“吃得好”,让顾客满意是餐饮的根本。

好吃是因,吃好是果。如果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让顾客满意,那一定是“吃得好”而不是“好吃”。

如果说美食是餐饮人的执念和追求,那么吃好就是餐饮门店的获客策略。要正确理解“吃好战略”,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

1好吃

吃得好并不是吃得好的反义词。吃得好仍然是吃得好的核心标准。不同的是,这种美味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是为了做小众口味,满足一小拨核心客户的口味需求。

比如酸辣粉,核心客户群体是年轻女性,她们的口味诉求是寻求刺激,所以突出了酸味和辣味,粉要有嚼劲有嚼劲,这样基本上就满足了美味诉求。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爆品策略是聚焦,单品爆品,聚焦原有人群。当品牌规模扩大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它通过更多的爆款产品关注更多的人群,这导致了巴奴的新口号“不要过度服务,关注一切”。

同样,以“闭上眼睛,一切都是美味”为口号的西贝也通过各种爆款产品吸引不同的客户,而不是用一种单品征服所有人。

如今,餐饮业盛行产品主义,但它只是为让顾客吃得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良好的环境

吃得好的第二个维度是环境。环境是衬托产品的重要因素。在年轻人的消费观念中,产品是里子,环境是面子。没有好的环境,档次无法体现,风格无法烘托,消费欲望也会大大降低。

为什么主题餐厅层出不穷,网络名人餐厅备受追捧,都是为了迎合眼球经济,满足年轻人拍照分享的社交需求。

随着外卖的盛行,线上线下餐饮场景的分化越来越明显,线下餐饮将成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场景中,环境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合法发球

在一个餐饮团队中,厨师要考虑如何让产品好吃,运营要考虑如何让用户吃得好。吃得好的关键是服务。

在产品设计中,加工方法和生产方法已经集成,产品在现场加工并与客户互动。这样就加强了客户的认知,加深了客户的好感。海底捞的舞脸、小龙坎的馄饨都是产品服务的体现。

越来越多的餐厅关注明厨亮灶或开发允许用户DIY的产品,以通过表演和现场服务突出产品的价值,使产品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食材本身。

4.好品牌

顾客在进行餐饮选择时,总是习惯于思考文章和与品牌一起做出选择。

比如想吃毛肚火锅会想到巴奴,想吃韩式烤肉会选择久田家。从品类到品牌,通过特定的联想,实现认知聚焦,这就是品牌如何通过定位标记自己的坐标。

客户因为你的鲜明特征而感知你的产品和品牌,形成品牌印象和记忆。美味只是众多可塑特性之一。此外,塑造品牌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海底捞的特点是服务好,蜜雪冰城的特点是性价比高,西贝的特点是味道好。

5.良好的沟通

一个产品是否能让顾客吃得好的最后一个检验标准是它是否能被用户传播。

现在年轻人吃饭的习惯是先在朋友圈吃。产品能否成为凡尔赛的材料,也是检验产品竞争力的标准之一。

产品是否吸引眼球,颜值是否高得离谱,店内环境是否足够吸引人,品牌的调性是否能展现出自己的品味和风格,这些都是顾客是否满意以及顾客是否愿意传播的关键。

年轻人的饮食是一种社会行为。他们吃什么并不重要,但他们能传达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