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久了难调?补中益气汤三种加减有奇效,一般人我不告诉。
朱丹溪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外感疾病,认为“脾胃虚弱,肺气先衰”病机主要体现在脾胃虚弱,养气不济,谷气下行,下焦阴火升至上阳位;脾胃受损,阴火燥,助心火上烧,脾土刑金。肺气先伤,外防不固,故症如外感。
东原造补中益气汤,以“补中升阳”甘温为原则,益肺益气。可见,补中益气汤不仅是治疗劳损内伤的代表方剂,还可用于治疗虚损外感。药方的意思是“甘温除热”,而“甘寒泻火”很难体现。但加减法常用麦冬和生地,对我很有启发。
自东元以来,医家对补中益气汤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集中在升麻和柴胡的选择上。
在我看来,疲劳内伤证的特点是“脉大而弱,无论风寒,皮肤冷热”。因为脾胃里的元气下沉,阴火才能上升。“火与元气不相容”,主要问题是元气不足,不同于丹溪所谓的“肾阴虚火旺”,骨蒸引起的脉细盗汗证。
从而认识到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在内伤的应用上是可以的,是可以改变和调解的。三个例子足以说明。
1,守护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的升麻、柴胡益智、芍药)
用于脾胃虚弱,无法顾营养生。“脾为营之本,胃为守之源”。胃弱脾虚,难以因水谷之富而转化为精微。寒热为正气不足,防御能量稀疏时见自汗。补中益气汤以去升麻、柴胡,桂枝、白芍以调和卫气,调理表里,故名“卫士益气汤”。
情况
杨,男,50岁。
岳夏感到寒冷、发热、自汗、恶风寒、头痛、骨痛、咳嗽、胸闷、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夏季几个月穿厚棉,仍觉凉飕飕的,一个多月不敢开窗。舌质淡,苔薄腻,脉弱缓,面色倦怠。很明显,脾肺气虚,卫阳不足。
方法宜甘温益气,甘强,卫士益气汤用附子、淡姜、大枣同煮,服20剂后痊愈。
2.扶阳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的升麻、柴胡怡保姜、附子)
可用于脾胃虚寒,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虚懒言,肢冷泄泻。多为中焦气虚寒,甚至脾肾阳虚所致。水谷精气失于布传,因卫阳不足,难以抵御外邪,故背寒肢冷;中谷气虚,腹胀腹泻。方法应以健脾强中为主,兼顾肾阳,故称扶阳益气汤,以消除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的违逆,改变附子干姜的温性。
情况
彭,男,18岁。
腹泻一个多月,昼夜过度,气短,虚胖,动作颤抖,面色无华,舌干苔白,脉沉弦,显示阴在阳位。原因是肾阳不足以温补脾,而肾水足以侵脾。方法应该是温肾健脾,用扶阳益气汤治疗茯苓、肉豆蔻、砂仁、肉桂、五味子等。,并服用十剂,腹泻会逐渐停止,所有症状会变平。
此例为脾阳虚,“火不生土。”但慢性腹泻和脾胃气虚必然导致“土不生金”。肺气虚弱时,出现气短、水肿。所以脾肾同治,兼顾肺胃,是温阳益气的改革。
3、安神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的升麻、柴胡益赵仁、扶正)
可用于治疗心脾两虚、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食欲不振。大部分患者是因为饮食、疲劳或情绪而受伤。情志衰竭,肝气郁结,易跨脾土而累子(心)气,更兼心脾两虚,气血失调,营卫不足。故制成“安神益气汤”,调理脾胃,安神定志。
情况
梅,男,28岁。
素食酒鬼,有失眠史。有一天,我突然觉得胸口和膈肌一阵肿胀,我的呼吸冲到了喉咙。我突然吐血,脸色苍白,昏昏欲睡。舌苔淡黄,脉弦大而多。“阳络伤则血溢”,阳明胃经出血来源于饮酒过度,对胃经伤害最大。一旦爆发,就会带血。“奔流为血海,美在阳明”肝阴,血热不受控制,呕吐不可遏止。
急需清胃平肝,减冲止血。
方舒:生地炭、侧柏炭、白茅根、赤芍、牡丹皮、枳椇子、莲子芯、栀子炭、通便,每日两剂,连服两天,直至血止住。因出血过多,心脾失养,脉浮,自汗失眠,口干心悸尤为严重,故改用养心健脾养血之法。安神益气汤炒远志、木香、龙眼肉、淮麦等。,服用后元气逐渐恢复,汗也止住了。
这些加减方法,在长期脾胃虚寒的病理变化中,一定要正确掌握,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切不可盲目用药。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大多保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身体健康。身体的许多表症都发生在五脏,五脏的不安会导致五行的失落,如心肾不和、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虚、痰热交扰,进而导致失眠、多梦、易醒、乳腺增生、便秘或便溏、月经不调、痰湿腹胀、更年期综合征等与五脏相关的症状。首先要调理的是不要急着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