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吕梁春节有哪些习俗?

有句谚语:“磨豆腐脑二十五,干活二十六,赶集二十七,糊二十八,酒二十九,饺子三十。”(贴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我每天都有事情做,每天都有计划。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下午,然后再打扫室外,也就是整点开始领新衣新帽,包饺子,准备香、灯等物品迎接神灵。除夕夜,家家户户彻夜不眠,俗称“老年”。公鸡一叫,就开始烧香、点灯、摆供品、放烟花、接神祭祖,然后一家人互相拜年。孩子们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他们压岁钱以求好运。按照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在太阳出来之前吃早饭。吃完早饭出去拜年,亲戚去教堂,不熟的被捅了。他们在路上相遇,鞠躬,互道吉言,无非是“恭贺新春”、“恭喜发财”、“新年好”。在中国新年期间,商人的家庭是向财神献祭最虔诚的。清末以前,每年的3月15日和7月22日是祭祀财神的日子。民国以后,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在钱堆里、钱柜里或专门的神龛里供奉祭品,为鸡鸭猪羊烧香烧枪。先祭祀财神,再去有生意往来的商家家里拜年。老春节拖了很久,一直拖到25号天藏节之后。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破五”。俗话说“破五不出门”。农历六月初六,出行方便,居民要到农历六月初六开市才走亲戚。农历七月初七是俗称的“人节”。俗话说,晴天有利于人口繁衍。农历八月初八晚上过后,他们祭祀星神,在院子里点燃象征北斗七星的七盏灯,在北方祭拜,以求获得一个好年景。第十天俗称“十不动天”,相传是老鼠结婚的日子。从13日到16日,人们庆祝元宵节。几天之内,夜晚灯火辉煌,小区里燃放秧歌,热闹非凡,俗称“元宵节”。二十就是俗称的“小加仓”,二十五就是“老加仓”。东西米市设了仓官的位置,人去祭祀,擦出火花。天藏节过后,春节期间的热闹结束了。与城市相比,郊区的农民过年有着不同的风格。在晋阳一带,除夕夜要生一堆大火,门上一捆草和柏叶。旺火用木炭块垒成塔,午夜钟声响起,点燃旺火,照亮全村,象征“旺火”生活。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有吃煮南瓜的习俗。叫做“吃瓜”年底与小米同煮,放入碗中祭祖,俗称“隔年捞米”。初五扫院子,清理垃圾,俗称“扫穷”。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除夕夜,祖先的神像都挂起来了,宗族里每家每户都要送供品。当时内生男孩家一只鸡,女孩家一壶酒。第三天早上,全家人聚在一起祭祖,晚辈给长辈磕头,俗称“数代”,然后聚在一起吃供品。下午送神到村口,面向祖先,烧香磕头,放鞭炮,俗称“送神”。“隔年钓鱼”的习俗与晋阳不同。年底煮半碗小米生活用,碗中放一个核桃争夺早君宝座。直到二月初二才倒出来晒干,拌在粪里。俗话说,能虫则虫。正月初五是“送穷日”。第四天下午打扫室内庭院,第五天黎明把脏的人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显摆穷人。这一天的食物是蒸燕麦粉或馒头,俗称“蒸馏穷人的气体”在第一个月的第10天清晨,在院子里,提供莜麦面粉制成的粮食状的食物,燃烧香和纸,燃放鞭炮,祈祷天地获得丰收。有些地方需要每粒称一部分,用纸包好,同时提供给医院。供给之后,说如果某种粮食的量增加了,就说每年的收成最好。这种习俗俗称“收种”或“抢种”。正月十五,除了元宵节,还有送瘟神的习俗。五道寺或十字路口的村落,给瘟神立牌位,放火烧塔,提供油面馒头。活动开始时,敲锣打鼓,提着一筐筐粮食挨家挨户地收一把,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或棉絮,按户数剪成纸人,放在瘟神的牌位前。下午把牌位和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用火焚烧,表示瘟疫送走,人畜平安,百病不生。农历正月二十五,按习俗用米粉或软米粉揉成若干盏,形状为粮仓、粮仓和各种畜禽,里面包熟红枣和豆子,灯芯用细稻秆包棉花制成。晚上把灯灌满油,把仓灯放在储粮处,把牛灯放在牛棚窗台上,把鸡灯放在炕上,把狗灯放在门上,把猫灯放在墙角等。,然后一个一个点亮。管沧大叔的灯高五寸,戴着一顶红色流苏的帽子,左手拿着簸箕,右手提着水桶,骑着一匹马,身上带着几个口袋。把灯放在碗里,浮在水缸里。当你释放它时,你应该读:“管沧爷爷喝马,并携带金钱和粮食(或麻子和黑豆)。麻子炒油,黑豆喂牛。”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