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全文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全文如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出自毛泽东的词作《水调歌头·游泳》。此词描绘了当时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的赞美,体现了作者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明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随意自然,发人深思。
译文
刚刚喝过长沙的水,现在又吃到武昌的鱼。下到万里的长江中劈波斩浪,躺在水面,放眼看,楚地的天空格外开阔。哪里去管他风吹浪打,就像在家里的庭院悠闲地随意散步,今天我得到了最大的舒适与畅快。不由想起孔子在长江边讲过的名言:逝去的时光就如这滚滚长江水!
风鼓动着白帆,龟山和蛇山都静静地立着,宏伟的蓝图已在规划。一座大桥飞架,把南北沟通,天然的险阻顿时成为通途。还要在西边江上建一堵石壁,把那巫山的云和雨截断,高高的三峡,将出现一个平坦的湖泊。那神女应该还好吧!她也会惊叹当今世界与从前大不相同。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⑷极目:放眼远望。楚天: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舒:舒展,开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⑸宽馀(yú):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⑹“子在”二句:《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⑺风樯(qiáng):指帆船。樯,桅杆。
⑻龟蛇:词中实指龟山、蛇山。
⑼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1956年12月,毛泽东致信黄炎培,信中“录陈”此词,题为《水调歌头·长江》。首次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时改题为《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5月,毛泽东南巡,住在广州的一个小岛上。他喜欢长江,把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他要去长江游泳,此前他在不少江河湖海中游泳过,就是还未去过长江。5月30日他从广州飞到长沙,当天上午畅游湘江,算是准备活动。5月31日飞到武昌。这回他三次游长江。6月1日,晴空万里,中午时分,毛泽东从武昌岸边长江大桥8号桥墩附近下水,游到汉口湛家矶江面登船,历时两小时零四分,全程近14公里。6月3日,下午2时许,毛泽东再次畅游长江。为了考察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他从汉阳鹦鹉洲附近下水,穿过桥墩,游到武昌八大家江面上船,***回游14公里,历时两小时。6月4日,他执意不游东湖,第三次畅游长江,仍从汉阳回游到武昌。就在畅游长江期间,毛泽东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
赏析
这首游泳词,气势磅礴,境象阔大,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但在平淡朴实的词句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深邃的内涵。
这首词里的引用格,有化用的,如把童谣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加以变化,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经过变化,意思与原来的童谣完全不同了。再像“截断巫山云雨”,“巫山云雨”也是引用格,也是化用,意思跟原来的“云雨”也不同了。也有明引的,如“子在川上曰”两句。这两句含有“自强不息”的用意,与下文的宏伟建设相呼应。最后提到神女,带来了神话色彩,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工诗词。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