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主食是什么?

糍粑是藏族人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糍粑,明玉听起来很新鲜,其实是青炒面。就是青稞和小麦的炒面,煮熟,磨碎,不过筛。和中国北方的炒面差不多,只是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巴赞是先炒后磨,不去皮。

吃糍粑的时候,在碗里放点酥油,倒茶,放入炒面,用手搅拌。搅拌时,先用中指轻捶碗底的炒面,防止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碗,用手指贴近碗边将炒面压入茶水中;当炒面、茶叶、酥油搅拌均匀后,用手揉成一团,就可以吃了。吃的时候用手在碗里不停揉搓,揉成一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人吃饭——不用筷子,不用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法和印度人差不多,也是用手抓米饭,叫做抓饭。

因为吃起来简单,携带方便,非常适合游牧生活。牧民出远门,总要在腰间挂个糍粑兜。当他们饿了,他们从口袋里抓了一个糍粑吃了起来。有时候,他们从怀里掏出一个木碗,放点粑粑进去,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到就吃。有时候,我会边吃糍粑边喝酥油茶。有时候,你把粑粑倒进一个叫“塘沽”的皮袋里,加入酥油茶,一只手抓住袋口,另一只手捏一捏,过一会儿,香香的粑粑就可以吃了。

藏民庆祝藏历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藏柜上放一个吉祥的木桶,叫做“竹索奇马”。桶里装满了绿树、卓玛(人参果)等,有绿树穗、麦穗花学校和一个名为“子濯”的彩色脾脏,脾脏上绘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图案。邻居、亲戚、朋友来拜年时,主人提着“竹索其马”,客人用手抓一点糍粑,向空中连抽三次,再放一点到嘴里,然后说“Tashildler”(好运),表示祝福。

在西藏,每个藏族家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酥油。黄油是每个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食物。

黄油是从牛奶和羊奶中提取的。过去,牧民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提炼酥油。首先,他们将牛奶计量器加热,然后倒入一个叫东学的大木桶(高约4英尺,直径1英尺),上下用力搅打数百次,直到油水分离,一层湖黄色的脂肪物质浮在上面,舀起来,倒入皮革口袋,冷却后成为酥油。现在很多地方逐渐用奶油分离机提取酥油。一般来说,一头牛每天能产四五斤奶,每百斤奶能榨出五六斤酥油。

黄油的吃法多种多样,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或者用耙子勾兑。节假日炒水果,用酥油。藏族人平日喜欢喝酥油条。制作酥油茶时,先将茶叶或砖茶与水长时间煮沸,使之成为浓稠的糊状,然后将茶叶倒入“冬末”(酥油茶桶),再加入黄油和盐,用力上下抽“罗嘉”数十次,将油茶搅拌至融合,再倒入锅中加热,便成了美味的酥油茶。

藏族人经常用酥油茶招待客人。他们喝酥油茶,有一套规矩。当客人被要求坐在藏式八仙桌旁时,主人拿一个木碗(或茶杯)放在客人面前。然后主人(或家庭主妇)举起酥油茶壶(现在一般用保温瓶代替),摇几下,给客人倒满满一碗酥油茶。客人不喝刚倒的黄油蓉,先跟主人说。当主持人再次提到酥油茶壶立在客人面前时,客人可以端起碗,先在酥油茶碗中轻轻一吹,吹走浮在茶叶上的油花,然后啜饮一口,赞道:“这酥油茶真好,油和茶是分不开的。”客人把碗放回桌子上,主人又倒满了。就这样,边喝边加,一天喝完,热情的主人总是给客人的茶碗倒满;不想喝就不要碰;如果你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盛碗,你放在那里;客人准备离开时,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在碗里留下一些油腻的茶底。这样才符合藏族的习惯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