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是什么?

红小豆又名赤小豆、小豆、红豆。英文名:Red红豆。红小豆富含淀粉,所以又叫“米豆”。红小豆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每100克小豆含蛋白质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黄素0.16毫克,烟酸2.1毫克。红小豆蛋白赖氨酸含量较高,应与谷物混合制成豆饭或豆粥,一般制成豆酱或用作糕点原料。李时珍称小豆为“心经之谷”,其功能为“生津利尿、消胀止呕”,治“泻下解酒、散寒热、止痛消肿、排脓散血、催乳……”。

中国是小豆的原产地。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喜马拉雅山麓有野生和半野生的小豆品种。印度、韩国、日本等国也有种植,中国产量最多。红小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小豆的医籍。赤小豆的栽培方法和利用技术在古代农书《齐·姚敏书》中有详细记载。这说明中国种植小豆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中国是小豆的原产地。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喜马拉雅山麓有野生和半野生的小豆品种。印度、韩国、日本等国也有种植,中国产量最多。红小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古代医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关于小豆的医籍。赤小豆的栽培方法和利用技术在古代农书《齐·姚敏书》中有详细记载。这说明中国种植小豆至少有2000年的历史。

红小豆是豆科,菜豆属,黍属。主根不发达,侧根细长,株高80 ~ 100 cm,有直立丛生型、半蔓生型和蔓生缠绕型。叶子是由3个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圆头或剑头型。叶腋长出花梗,花梗顶端长出数朵花,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小,黄色或浅灰色,龙骨瓣螺旋状。每个花梗结1 ~ 5个荚果,荚果长7 ~ 16 cm,荚果内包裹4 ~ 18颗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种子。种子大多是红棕色,但也有黑色、灰色、白色、绿色和浅黄色。千粒重50 ~ 210g,大部分是130g的左石。

红小豆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高,耐瘠薄,粘土和沙土都能生长,在四川和山区都可以种植。既耐涝又耐旱,晚栽早熟,生育期短,栽培技术简单,可作为补充作物。一般穴播,行距25 ~ 35cm,株距16cm,每穴4 ~ 5粒,每亩播种量1.5 ~ 2.5kg,生育期100天左右,春夏均可播种,纯繁套种。平均亩产150 ~ 250公斤。陕北属半干旱气候,无霜期约165天。土壤属于黄绵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利于种子萌发、出苗和根系生长。年平均气温9.7℃,有效积温3499.2℃≥10℃,通过10℃的天数约为176天。年日照时数为2615小时;年降水量约480毫米,多集中在盛夏。6-9月降水量35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在同一个季节里既多雨又热。6-9月是小豆生长的高峰期。自然条件极其有利于小豆作物积累淀粉和蛋白质,保持颗粒鲜红,为其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小豆不仅是美味的食物,也是医生的灵丹妙药。神农本草经说“主治水肿,排痈肿脓血”。药用本草说能“治热毒,散邪血”。《本草纲目》记载红小豆“味甘,性平,无毒,有水肿、痈脓、寒热、泄泻、小便、热毒、血瘀、不安、脾胃。..... "医师通过临床实践认为对痈肿有特效。如朱的方子说:“此药可治一切痈、疮、痂、红肿,不分善恶,但若用水调和,则不愈。”现代医学还发现,红小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旧社会,一些医生把它当药来治病时,往往在病人面前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清朝康熙年间,医学家王昂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宋仁宗患腮腺炎,道士称赞。他拿了49粒赤小豆(《本草纲目》70粒)诅咒,用别的药治好了。中国贵族任梁成亲眼目睹。后来得了恶疮,傅勇吃药治好了。问:红豆也是吗?程亮开始意识到道家的诅咒和谬误。穿过张羽后,他看到忧郁症坏疽的治疗非常成功。任说,是红豆吗?医生大吃一惊,跪拜道:‘我希望我带着这个活三十个多月也不要再宣布了。’由此可见,外用红豆是治疗腮腺炎、恶疮、坏疽的良药。古代医书中有很多关于小豆神奇疗效的记载,有些记载近乎神秘,但却说明了它的药用价值很高,疗效很广。

红豆内服外用,未发现副作用。祖国医学提示:“体液多了没意思”。可见,在使用时,也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红小豆的经济价值居五谷杂粮之首,故有“金豆”之誉,出口汇率高,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