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最伤人的话是什么?
”我放在抽屉里的钱你是不是拿了?“这句是我听过最伤人的话。一天回家,发现母亲神色与往常不同,但我仍选择平心静气的吃饭。没过多久,母亲便发问:”我放在抽屉里的钱你是不是拿了?“
我有生以来,从未有过不借自取的行为,对于偷盗的行为,更是发自内心的厌恶。她的发问,让我内心有一丝恼火,但是我努力保持冷静,表示否认。
没想到接下来的十分钟内,母亲连续三次询问于我,我伴随着升级的怒火,接连否认。她看无法追寻到结果,便质问:”我记得钱清清楚楚放在了这里,可是现在没了。家里除了我就是你,我肯定没动,如果是你拿的,你把钱交出来,我可以不计较。”
我顿时有一种被侮辱的感觉。远的不说,在大约半个月前,母亲声称我拿了她的乘车卡,便让我把自己的卡交出来,可是后来,她又找到了自己的卡,才把我的卡还给我。相处多年,“失斧疑邻”的事情屡次在家中发生,我觉得今天我已经忍到了极限。
我强忍着怒火,义正辞严的表示否认。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我实在生气,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在家里装了摄像头。
心中烦闷,便把这件事跟朋友讲了。有人认为我采取上述措施实属多次一举,甚至有些可笑。可是在我看来,它的存在最起码能够避免未来潜在的无数争吵,是很值得的。
也有人认为,我母亲是善良的,她的行为只是情急所致,应该加以谅解。不错,我从未怀疑过母亲的善良,更不敢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然而我也认为,有时无意伤人者,比有蓄意伤人者更加可恶。
因为面对后者,我们内心不会有任何羁绊,只需要采取正当合理的措施,来加以惩戒即可。但面对前者,常常无可奈何。正是因为这类人自认为秉持着”正当合理“的理由,才会口不择言,肆无忌惮的伤害他人。
而“没有恶意”“无心之失”这类来自第三方的评价,正好成为当事者面对舆论时的护身符。若受害人表示出不满,反而会被认为是小题大做,不能宽以待人;若受害人不采取任何措施,那么等待他的,不是爆发就是灭亡。
既然这个问题很难解决,那么采取防微杜渐的态度,把问题扼杀于萌芽之中,这应该是正确之举。虽然具体的措施看起来很可笑,很奇葩,但是我别无他法,才出此下策。我的动机很单纯:被至亲者伤害很痛,我再也不想承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