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的活诗?——读汪曾祺的一生,很有趣。
?——读汪曾祺的一生,很有趣。
正文:手镯耳朵
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学者,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假。看汪曾祺的书。你读得越多,它就变得越有趣。
大概七年前,我还在厦门大学读书。文学老师给我们讲“被祝圣”的事,让我抓狂,夜不能寐。前段时间看了毕飞宇的小说课。他以一个作家的视角评论小说,也以一个作家的眼光评论汪曾祺。
汪曾祺的作品从来都是简单明了,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说的。它们非常容易阅读。一个作家过分强调作品的文学性,可想而知其中一定有难以理解的地方。我读一些文学作品,教别人如何用简单的英语写文章。很有意思。作家越是强调这些,我就越觉得他的文笔存疑,难以自圆其说。
汪曾祺就很不一样了。他的文章都是普通人的,比如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却不失趣味。他注重文章的语气和趣味性,而不是深奥的原理。这种平和,冲淡,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首先这个人必须有生活情趣,才能称之为脱俗之人。
“生活是乐趣”是汪曾祺的名言,图书编辑以此为名,将其散文整理成文集。全书分为风味、草木、春秋三个部分,从食物、植物、旧物三个部分展示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
王先生喜欢烹饪。创作时,他经常用食物做比喻。他说:“用语言,比如和面。”“抒情就像菜里的味精。不能多放。”在苦闷的生活中,他常常以超然的艺术美、人性美、诗意美自娱。平常的茶和饭都被他写得生动有趣,从糊秋肥到煮肉,从普通的茶话会到秋天的蔬果,从肉食者不轻蔑到我要的鱼,任何有趣的、感性的都有涉及。
陈晓卿的《人间极品》全是真性情,汪曾祺的吃、色、声、味都有。我觉得他真的是烹饪方面的专家,也一定是受人尊敬的美食和文学方面的专家。他写了《葵姬》,谈了对年轻人的希望:第一,希望年轻人能积累更多关于生活的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察,可以分组,可以抱怨,可以多了解植物、昆虫、鱼类的名称。第二,我劝大家不要太小心眼,什么都尝试一下,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外国的食物,比如葵花洋葱。一个常年吃大白菜的人,没有运气。
这两段我记得特别深。写作课上,我经常问我的学生,你能认出他们家门口的花的名字吗?你知道校园路上的花树叫什么吗?孩子们衣食无忧,对不寻常的植被普遍无知,这让我内心真的很难过。知识不是来自经年不变的教科书,而是来自我们眼前的生活。希望现在的孩子也能积累更多关于生活的知识。
至于一个人的品味,是要受大家欢迎的,这跟人的阅历有关。一个住在家乡的人就算想吃,也吃不到外地的菜。所以,走万里路永远不会是坏事。东北的酱,闽南的面糊,杭州的小笼包,天津的大麻花,Xi安的肉夹馍...世界上有很多种味道,有很多次品尝才变得美味。
好在汪曾祺是个造化弄人的。他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生活有情趣。历经坎坷,他淡泊,少俗,不抑郁。他用爱、意图和氛围对待世界上的一切。哪怕是一地鸡毛的人生,经过他的文字,都是幼稚而富有诗意的。
毕飞宇说汪曾祺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学的。这是给从事创意行业的孩子的,所以如果我们不学习他的精致和诗意!在平凡琐碎的日子里,悠闲地走在自己的路上,面对这个躁动不安的世界,在一地鸡毛中活出诗意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