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女儿红”酒故事的朋友进来。
问题是,自古以来,想酒有多难?你也不想一个晚上加个表,就能把关于酒的事说清楚,更别说把关于酒的事倒进Doo里,一下子看个明白。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可以有人详细解释一下“酒”这个词?抛开历代文人的酒话不谈,说今天用酒做的博士论文不需要用汽车或者船运载,那就奇怪了!虽然那些话题并不都是“酒后谈梦”,但也不要指望酒文化能像“酒后谈梦”或“梦后谈酒”那样完全控制侃侃。
还有,这年头,“文化”的大旗在全世界飘扬,各种打着横幅、打着虎皮的“文化节”成了文化的时尚。占星家风水先生正在写书,说四星五星的“厕所”都能生出这样的概念和想法,更何况那些满街涌动的骗人的A文化和B文化...你相信你可以用流行的“谷歌”或“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下,看看有多少人在喝酒、写酒或写关于酒的文章吗?你能找到一个终究与酒脱节的地方或空间吗?
事实上,当你睁开眼睛,看看天地,只是一瞬间的努力,你实际上是被酒淹没了。街上的餐馆、饭店、酒吧、咖啡馆,街上的超市、杂货店,总有卖不完的各种白酒、啤酒、红酒、洋酒,总有买不到的一簇簇果酒、米酒、料酒、药酒,更不用说那些酒精掺水的东西了!那些满大街挂着的诗题、散文般的内容、花雕、竹叶、女儿红让你欲罢不能,满大街飞舞的恭敬而投入的“敬酒曲”让你更加好客。一段时间,你能无动于衷,不看吗?那一刻,你会不同意不听吗?
甚至在那一天,那一瞬间,你可以无视,可以逃跑,但你不忍心无视桌上那台任你处置的奔腾3!比如有一天,网页上弹出一条振振有词、图文并茂的消息,说有人挖出了一个重达26公斤、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的西汉古酒。那一刻,我屏住了呼吸,我想知道这酒是不是真的。我就想知道有没有人在那一刻运气好,亲自品尝了西汉古酒。这个消息没有让我失望。准确的说,这个消息没有让源远流长的中国酒文化失望。
据《新闻周刊》8月12日报道,安酒厂高级品酒师邱先生是第一个有幸品尝到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的翠绿色、清澈透亮的西汉古酒的人。品酒专家邱看着装着古酒的铜钟,闻着酒香四溢,眯起眼睛,醉了。这位捧了一辈子杯子杯子的专家激动地说:“这是酒!这是汉代常见的五谷酒!”用仪器测量样品浓度时,没有立即测量出结果。可想而知,再密的包裹,两千多年的缓慢扩散,天性躁动不安的酒分子,如果不留心,也绝不会老老实实待在铜钟里。看来需要用更精密的仪器来衡量西汉古酒的度数了。这是一条让国人兴奋和激动的新闻。西汉古酒反正是国宝!
如果是国宝,那就值得爱和珍惜。那么每个“酒鬼”国家都要“算数”!目前,滴滴金桂芝26公斤西汉古酒已轻松包装密封,贴上国宝标签入库。后来据说从此在西汉古酒中检测出十几种奇怪的、未被破译的物质,这给文物考古界和相关研究机构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你说,这是名副其实的酒文化?但同时,我又有了另一个想法。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从地下拿出一碗2000多年前的“热干面”,假设是色、香、质俱全,不知道有没有“糕点师傅”会享受到亲自品尝的殊荣。如果这个人生不出来,证明酒真的是个东西!酒确实有点文化!另一方面,如果我喝一口密封了20多个世纪的甘露,我真的有点害怕。如果能闻到的话,似乎还可以,可惜我们这一代人没有机会闻到那种色泽翠绿,口感清爽的悠长醇厚的老酒。
在我看来,在酒文化这一章中,最重要的是写酿酒的历史,喝酒中对拳或民俗的猜测还是其次。因为凡事都要搞清楚来龙去脉,涉及到孩子,那孩子一定有妈妈!你不承认,你就说不出这他妈的是什么。那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让人迷茫,甚至闹笑话。就这样,光天化日之下发现的西汉名酒,被考古学家定了年代,被品酒师品了味,旁证就是盛酒的铜钟和媒体在现场的照片。所以贴标签的西汉古酒就成了有据可查的文物,这样的东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经得起质疑。当然,西汉26公斤古酒对中国酒文化的贡献至少在西汉那一页要详细得多。
但你不能总指望把小罐子里的酒从地里挖出来,那种日子很难过。西汉古酒被重新发现,真是太巧了!还有其他方法研究酒的起源和历史,比如诗歌和文物。你不知道,四川容州的“重绿泉”酒,据说有1000多年的历史,容州城的地下从来没有出现过酒瓶或坛子。当然,要质疑“重绿之春”的“母体”在哪里。庚年现在几何?幸运的是,从那堆旧纸中,我读到了杜甫写的:“春酒重于红荔枝。”。楼高忧郁,笛声未停。原来,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杜甫离开成都,沿岷江向东,五月到达容州。没想到容州城里还有这么好喝的酒,让尝过天下美酒的杜甫感叹“胜券在握”。酒酣耳热之时,杜甫的诗趣也在此刻袭来,写下了一首被后人奉为金字招牌的20字绝句。当然,杜甫做梦也没想到,他成了为容州人酒文化开道的第一人。
只是杜甫大人绝不是吹鼓手。你以为65,438+0,000年前的诗人杜主会因为一开始就不是朝廷的贡品就永远当不了“代言人”什么的吗?就这样,在杜甫的诗里找到了“重绿春”的故事,“重绿春”酒站稳了脚跟。至于现在的“崇碧春”是假冒的还是克隆的,这不能抹黑“崇碧春”的历史名酒,它逐渐成为荣州市的美酒,流传至今,也是荣州人的幸事。但五常城的“黄鹤楼”酒,未必沾得上古人的光。无论崔豪写的《黄鹤楼》如何成为绝唱,里面都没有酒的痕迹。所以“黄鹤楼”酒充其量是一个地域特色很强的商标,卖的本质是招牌。而以“黄鹤楼”酒为代表的酒文化,是没有办法写出“崔豪作诗,李白落笔”的历史故事的。
学习中国酿酒史是相当累的。葡萄酒的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或更早的古代。但那个时期的见证主要来自考古发现中发现的酒器。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制品中,有专门的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的酿酒开始形成。在随后的夏商时期,出土文物中的饮酒器具也更加丰富。在出土的商代文物中,造型各异的青铜酒器成为考古发现中的常客,这也说明饮酒习俗在当时已成气候。
文献中记载的有关酒的信息也是酒文化的重要考证。关于酒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商代甲骨文中,汉代以后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史记·殷本纪》中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挂肉为林”“长夜饮酒”的记载,以及《诗经》中“春酒为此,引眉长寿”“春酒为此”等诗句,都证明中国的酒观念已有约六千年的历史。
但是,酒文化的产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古代的“酒”概念和后来的酒文化不能同日而语,酒文化的历史显然不可能早于中华文明的开端。至于当年的酒的概念和今天眼中的酒的概念是否相同,还没有更多的考古证据证实。也很难。像西汉古酒这种东西真的很难遇到。据说在商周时期,宜宾的“后郭”人创造了一种所谓的“树头酒”,还有一种叫“酱”的东西,似乎和今天的所谓“酒”很接近。但如果要说是灿烂的酒文化,还是需要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充其量只有一点“酒”的影子。因此,如果像那样的东西坐在严肃的酒文化博物馆的主座上,那就有点扫兴了。
但是有一点,无论是从出土文物考证,还是从今天定义的酒的化学成分推断,“酒”的原始概念在今天充其量是果酒或米酒之类。不然古代壮士十碗八碗的豪饮怎么抵挡得住酒精的猛烈进攻?因为你不能说古人不是血肉之躯,古人不是碳水化合物。只要是血肉之躯,只要是碳水化合物做成的人,在十碗八碗四五十度的白酒面前,不是不省人事。那种酒真的是“三碗不过岗”。喝了还指望打老虎?事实是,夏天过后,经过商周秦汉,一直到唐宋,水果或五谷都是煮熟,加曲,发酵,压榨,才制成酒。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宋武狂饮景阳冈”,无疑都是果酒或者米酒。随着酿酒技术的逐步提高,原来的压榨变成了蒸馏,其技术的主要突破是控制酒精的纯度。
蒸馏技术的出现是葡萄酒行业划时代的里程碑,是葡萄酒文化中的重要事件。目前普遍认为,我国蒸馏酒的出现不早于宋代。现在,真正的酒这个概念更被确认了,那就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在那个时刻,一款像样的酒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放在了酒楼里。这主要是通过出土文物和传世文字来证实的,是有原因的,是有实物可以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落户贵州的中国酒文化博物馆,设置了从春秋到唐宋元明清的展厅。如果进来的早一点,就很难形成构图,这样就好!不然你放个不清不楚,晦涩难懂的东西就麻烦了,让人左顾右盼,总让人起疑心。
似乎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笼统的谈酒了。当时各国政府在酒政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酒业的繁荣和发展。酒税的征收使葡萄酒行业进入了各国的经济领域。到了汉代,虽然酿酒业屡受统治者限制,但随着酵母技术的进步,酒的品种逐渐增多,酿酒业依然发展良好。酿造过程中采用了人工制曲的复合发酵新工艺。每次人们都有很多坛子,户外集镇的酒帘随处可见。可见当时的酿造相当发达。其间,虽然不时有酒政征税导致百姓怨声载道,但到了魏晋南北朝,酒政放松,酿造技术更加成熟,已经酿造出蒸馏酒,即烧酒。出土的当代文物展示了大量反映民族饮酒习俗的酒器和文字、图案,以证明汉代以后酿酒业的真实形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原与外国的文化商业交流空前频繁,长安的外国使节和商人络绎不绝,酒成为外交礼仪的必备之宝。到了唐代,宾客设宴,唐太宗、玄宗频频宴请使臣,千人设宴。天下无酒不成礼,文人无酒不成诗。长安酒楼星罗棋布,酿酒业异军突起。酒文学和酒典故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文成公主嫁给吐蕃(今西藏),使唐与范结为一家。而文成公主带给吐蕃的原生态黄酒的酿造方法,也能透露出大唐苦心经营的一页。唐初,彝族先民修建了九重宫,宫内有酿造蒸馏酒的酿酒作坊。五代十国时期经过连年战乱,中原的酒业虽然开始出现困难的迹象,但依然保持着各种世态下的风俗习惯。而南方国家战乱稀少,农桑水利繁荣。蜀国和南唐国前后,诗咏饮酒成为风气,对酒的需求越来越大,酒的礼俗也越来越丰富。
经过三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宋代的酿酒业继承了唐代的酿酒习俗,使中国的酿酒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不违反韩国政府关于酒类专卖的规定,宋朝的酿酒业都会受到鼓励,所以一直处于令人兴奋的发展状态。除了少量皇室酿造的秘宫酒和达官贵人酿造的府邸酒外,官方酒厂酿造的官府酒颇受欢迎,市场酿酒厂酿造的店堂酒也不少。但官仓酒产量高,“兵厨如池酒”。这里的“兵厨”说的是官仓酒。关库酒是官酒,几乎是宋酒业的垄断者。据说中秋节前那几天,关库酒生意红火,市场上的人敲锣打鼓,乐不可支,纷纷挑酒进城炫耀。当时文人官场盛行诗宴、酒会,最著名的是欧阳修的平山诗社。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制曲酿酒专著《北山九经》,系统总结了南北朝以来的制曲酿酒技术,也书写了中国早期酿酒文化的又一重要篇章。
受中原汉风酒文化的影响,元代宫廷权贵开始储备各种保健滋补品,配制保健补酒。将酒引入身体调理,进而写出酒文化中的养生之道,是元代酿酒业的创造。马可·波罗,意大利人,在1275左右担任元朝官员,后来写了《马可·波罗游记》,里面有杜源制作米酒的方法。元代的酒文学主要体现在元曲中。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人留下了许多佳作,一度成为元代文化的新宠。
明朝是中国酿酒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宋的《天工开物》和徐的《农政全书》对中国古代酿酒作了详细而系统的研究。袁宏道的《郑铮》是当时酒文化的代表作,包括酒俗、酒规、酒礼等。展现了中国酒文化自明代以来的壮丽面貌,是明代最具代表性的酒文化作品。
清朝十年后,日益发达的商贸逐渐为酿酒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商业环境,当然也促进了酿酒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刺激了酿酒业的迅速发展。彩曲技术越来越丰富,茅台等佳酿的发展和影响逐渐成气候。正如清代诗人正真所言,“酒冠江山,盐登红河。”随着茅台酒独特工艺的基本形成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贵州的茅台烧坊不下20家,开始在酒类行业独占鳌头。茅台绍酒是贵州白酒的代表作,由成毅绍酒和荣太和绍酒酿造。为了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康熙在宫中举行千人宴,挑选了数千名65岁以上的文武官员和黎民百姓设宴给长春轩,皇室在北方举行敬酒;选择80岁以上的人到朝廷饮酒。雍正以后,乾隆、嘉庆不定期举行。其间,吴升撰写了28卷《酒记》,堪称惊艳酒文化的杰作。
自清代以来,酒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品种不断丰富、不断细化的过程,尤其是上世纪末以来,酒业的发展壮大令世人眼花缭乱。你没看到吗,凯旋的酿酒界以中国360行为荣,再谈“酒”就没那么容易了!不多余。
不过既然说到酒,说几句把啤酒和白酒分享一下也无妨。“啤酒”这个词是德语的音译,也是按照原意翻译成ale。它是以发芽的大麦为主要原料,加入啤酒花(一种常年缠绕的植被)发酵而成。啤酒的酿造方式只有两种,先灭菌后装瓶,俗称“熟啤酒”;而那些含有未经灭菌的活酵母的,就叫生啤酒或纯生啤酒。后者不耐储存。啤酒的历史非常古老。中国和亚洲的人民在4000多年前就酿造了啤酒,而啤酒酿造法是在巴比伦著名的汉谟拉比时期编纂的。中国有记载的啤酒生产比中国晚一千多年。殷代以麦芽为原料制作“糯米”。它的中文意思“伊”是甜酒,是中国最早的啤酒。《天工开物》出版十七年:“古乐造酒,恶造酒。后人厌其味,失之,亦将死也。”它的“恶”是从树上剪下的树枝上长出的新芽。直到近代,我国才从国外引进生产啤酒的技术。
啤酒极富营养,热量高;还含有充足的二氧化碳,有利于消暑解渴;此外,啤酒富含人体必需的B族维生素,其酸甜苦辣能刺激人体胃液分泌,促进消化。啤酒的国际酒精标准是2 ~ 7.5%;中国的标准是3.5 ~ 4.2%。由于其酒精标准较低,在国际上被列入饮料名单。这就是为什么全世界喝啤酒都像喝水一样。据说在2005年多彩的青岛啤酒节上,30万游客高呼“为青岛和世界干杯!”前两天喝了100多吨啤酒。那一刻我想,啤酒桶里的那些东西还是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