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合欢树》文本赏析
文章以“合欢树”为题,以物为人之象,以物传情。相爱的人,当欢,* * *欢。树也是材料。妈妈育儿成功,孩子也成功,但是妈妈死了。* * *欢成了专属,却无法享受。从这些错误中学习,多么痛苦!文章以“合欢树”为符号,为线索,为支撑,蕴含万千柔情。一个“他”字,表达了所有的悲伤,为文章定下了情感基调。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按年龄顺序选取三个生活场景:“十岁时”、“二十岁时”、“三十岁时”。这三个镜头是“我”成长的三个阶段,概括了“我”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浸透了母亲的辛苦,消耗了母亲的生命。分三层写。第一层:十岁的时候,作文得了一等奖,希望得到妈妈的表扬,但是妈妈“急着给我讲她自己”。“我假装完全不在乎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已经够让她生气的了。”那时候我妈年轻,聪明,好看。这一层是自责和后悔的“愤怒”的母亲,从“当时”三个字体就可以看出来。“那时候妈妈还年轻”,“年轻”就是记忆中的妈妈。这种亲情,是一个从未关注过母亲衰老的孩子永远无法表达和体会的。青春是人生轨迹充满阳光和活力的时刻。然而,当我想起母亲的青春,那是她已经失去了青春和生命的时候。自责和后悔溢于言表,读来令人心碎。二楼:“我二十岁的时候”“腿残废了”,我妈全身心投入给我治病。那时,她已经不再年轻,头上开始有了白发。这一层是对母亲的感恩和记忆,写的比较详细。我妈为我伤透了心。她“到处找医生打听偏方”,“找了些奇奇怪怪的药给我吃、喝,或者洗、敷、熏、灸”;当我说“别浪费时间了,没用的”,放弃治疗的时候,我妈总是说:“再试试。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通?”;“我的裤裆被烟烫了”,她“没日没夜地陪着我”。一换好敷料,她就说:“怎么会烧了呢?”;“我”关注生命价值,写小说的时候,她鼓励“我”,“到处向我借书,雨雪中推我去看电影”。这种语言,这种动作,都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第三层:《三十岁》《我的第一部小说出版》《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我的》小说获奖了,《我妈已经离开我七年了》。这一层写的是悲痛,而“但是已经”和“整个”写的是悲痛的深度。全篇是全文的铺垫。
第二部分写“我”,避免获奖后接受记者采访。这一部分是过渡,反思母亲之死,从灵魂上寻求一点“安慰”。“她的心太苦了。上帝见她受不了了,就把她叫了回来。”是的,生是创造,死是休息。在母亲心中,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孩子的不幸。母亲受了世上最重的苦,为“我”用尽了生命的油膏。该休息了!
第三部分写我的思考,在“合欢树”的基础上,回忆“合欢树”的起源、栽培、成长。相思树的经历就是我的经历,相思树的成长就是我的成长。那棵“洋槐”是我妈“给我找工作”“回来就在路边挖的”。我是被妈妈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为了培育这棵“洋槐”,母亲付出了很多心血;为了救我的命,我妈用尽了一生。一开始我妈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第二年就没发芽了。叹了一口气后,我妈不想扔了,就把它留在了土锅里。第三年,洋槐不仅长出了叶子,还长得很茂盛。妈妈高兴了好多天”,“我经常去帮它”,“又过了一年,她把那棵洋槐从锅里搬出来,种在窗前的地上,有时还念叨着,这树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开花”;当我十岁的时候,我生我妈妈的气。我二十岁的时候,我妈为了我试了一次又一次,到处找医生,找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药。妈妈盼着“洋槐”开花,也就是盼着我成年。现在“洋槐”年年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我”也有点社会价值了,我的小说还得了奖。妈妈亲手栽培和“处理”的“洋槐”已经开花了,“妈妈离开我七年了”!这种“痛”是多么沉重和难忘啊!”大地长存,苍天长存;总有一天,两者都将结束,而这无尽的悲伤将永远持续下去”。
在这一部分,还写着“我们曾经住过的房子里住着一对年轻夫妇”、“生了一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只是盯着树看”。树的影子就是“我”的影子。我的经历和道路,我的追求和努力,也许会成为人们教育后代的素材,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影子。"他们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树,怎么种的。"这支笔看似闲置多余,其实并不闲置多余。没有这一笔,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只是个人的。有了这一笔,文章的意义更深,悲痛更重,有了社会意义。
这篇文章的写作有两点最值得借鉴。
一是构思巧妙。文章以树为我,树为我,树为我,树为一,不知哪个是树,哪个是我。文章讲的是“相思树”,讲的是母子之爱,树与树之间的爱。通过树来表达爱意的想法极其巧妙。第二是精心选材。妈妈为我做了一千多万件事,但作者没有随便入文,而是精心挑选,有细节。文章选择了三个点:十岁的时候,二十岁的时候,三十岁的时候。这三点发生了很多事情。作者选择了三件事:我得了一等奖,我的腿残疾了,文章发表了,得了奖。聚焦“腿部残疾”,有概述和详细描述;有语言描述,也有动作描述。文章深附冷静的叙述,不急不躁。
史铁生《合欢树》正文赏析2乍一看,我觉得文章应该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标题是合欢树;但是,第一次看文章的时候,我觉得很奇怪:怎么写一篇记叙文?看完整篇文章,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的巧妙。
文章从第六段开始,“我摇着车离开了那里,在街上闲逛,不想回家。”作为过渡段,乘法和旋转的结合非常自然。第一部分是缅怀母亲,第二部分是思念相思树。对母亲的回忆为相思树的意义铺平了道路,奠定了情感基调。这两个部分平滑无缝地连接在一起。
第一部分,作者沿着记忆的路径,按照时间的顺序,用字母书写和用笔画书写,再现了母亲身影的两个场景。都洋溢着浓浓的情意,文笔如流水,朴素中透着优雅,平淡中藏着浓浓的韵味。
第一个场景是:10岁,妈妈很高兴自己的作文更好了。“我”不服气,故意激怒她。我想,年轻的“我”还没有体会到,一个母亲能把好礼物传递给儿子的喜悦和自豪。最后两句“但是我承认她很聪明,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她正在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说明我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对母亲的尊重和依恋。
第二个场景是:20岁那年,我的双腿残疾后,母亲煞费苦心地让我重新站起来,“全身心地为我治病”。当时医院放弃了“我”,“我”也“以为死了就好了,其实死了就好了。”我母亲从未放弃。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最深的爱。生命宝贵。一位母亲带着儿子来到这个世界,儿子成了她的另一个生命。她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走向失望?文章中说“我的裤裆被烟烫伤了”,医院的医生说“这几乎是致命的”。“我妈被吓了好几个月,没日没夜的陪着我。她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烧呢?“我一直在注意着,”幸好伤口正在好转,不然她会疯掉的。“人生在世,有几个人能为自己疯狂,为自己伤害?
无论何时何地,母亲都是儿子忠诚坚定的支持者。我妈发现我想写小说,就鼓励我帮忙。“她到处找我借书,雨雪天推我去看电影,像以前找医生求偏方一样抱着希望。”一个人如此执着,怎么可能不点燃希望之火?
终于在30岁时,“我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了”,“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了”。这样的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总是默默无私的为孩子付出。却从来不记得回报,连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也常常被无情的生活剥夺。“我”想念妈妈,想念远方的妈妈,在树林里悄悄问上帝,“风在树林里吹”,妈妈好像回来了。也许母亲从未离开,她活在儿子的心里,陪伴了儿子一生。
仔细阅读可以发现,作者选择的三个时间段是10岁,20岁,30岁,这三个时间段都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母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30岁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但是30岁的成就,是母亲用一生的努力为我换来的。由此可见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体现了作者在选材和组织上的独到之处。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再也看不到洋槐的任何痕迹。从正文来看,第八段有一句话,“没想到那棵树还活着。”那棵洋槐似乎已经迷失在作者的记忆中。记忆的闸门在一位前邻居的话中被打开了:“你去小院子里看看,你妈妈种的。那棵洋槐今年开花了!”“那时候‘我的心在颤抖’,‘进出手推车都不容易’,我拒绝了相思树。为什么会“抖”?害怕想起妈妈?怕很难利用悲伤?史铁生内心的痛苦在一个“抖”字里倾泻出来。
然后,作者回忆了洋槐树的由来,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无意间种下洋槐树时,“我”双腿残疾。我想我妈当时心里的痛苦是无法言语的。她挖出这个“新出土的绿苗”,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对常青生命的渴望。因为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段话“母亲从来不喜欢这些东西,但那时她的心在别处。”。第二年,洋槐没有发芽,我妈叹了一口气,但又不想扔掉,还是留在了陶罐里。第三年,洋槐不仅长出了叶子,还长得很茂盛。妈妈高兴了好多天,觉得这是个好兆头,经常照顾,不愿意太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洋槐从锅里搬出来,种在窗前的地上,有时还会读一读。我不知道这棵树需要多少年才能开花。“这似乎是我母亲从全心全意为我寻找药方到支持我写作的过程的写照。我想这位母亲在照顾洋槐的时候,一定对儿子的康复充满了希望。
那棵洋槐是无意中种下的,被遗弃在路边,无人照管了一年。但第三年“长出了叶子”,还比较茂盛。这是一种顽强的生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勇敢面对,才能拥有阳光灿烂的未来。
那棵洋槐是我妈种的,我妈照顾的。有我妈的影子,体现了浓浓的母爱。虽然母亲已经去世,但洋槐依然健康地生长着。“年年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寓意母爱长存,母爱长存。
文章三次提到“新生的孩子”。前两次说他“没有哭也没有闹,只是盯着树看”。这里的“树”和这里的“树”都是洋槐的影子。最后他说“总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摇曳的树,还有自己的母亲”。
作者对洋槐一直有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他找借口拒绝去看。另一方面,他“后悔两年前没有摇着车自己去看”。也许他不知道如何面对失去这个沉重的母亲。也许他只是想把这一切藏在心里,独自咀嚼。“悲伤也是享受”。
文章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描述过“相思树”,只是借助回忆和他人的话语,逐一说明了“相思树”的情况。这是一个大师的笔迹,没有一笔。
文章语言优雅朴实,表达了浓浓的母爱,仿佛和读者聊天就是随便说说母亲和相思树。里面的深情不像是蓄势待发的洪水,依然像是涓涓细流,闲话汇聚,字里行间藏着留恋和伤感。除了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雕琢,思想和笔触都是感人的,其中蕴含着深刻而有意义的真情实感。
史铁生《合欢树》正文赏析3在慢慢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回忆像鹅卵石一样沉淀下来,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爱情,尤其是母爱,对史铁生来说,是如此沉重的记忆卵石。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他的生活,影响着他对生活的感知,甚至影响着他独特的航程...散文《相思树》相当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
史铁生的作品向来以轻灵悠远著称,《合欢树》体现了这一点。全文思绪万千,笔法巧妙。以“相思树”为中心的意象并不呆板,而以“母亲”为中心的意象则始终荡漾而去,立意平淡自然,充分体现了散文“散于形而不散于神”的特点。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母亲去世前和去世后两个时期。写母亲生活的场景时,作者以十年为分界线,描述了母亲生活的很多细节:10岁的“我”是个聪明调皮的男孩,作文写得很好,但年轻的母亲还是不服气——充满童趣;20岁那年,双腿残疾,年纪不小的母亲竭尽全力与命运抗争,却无济于事。绝望和希望的现实把这对母子绑在了一起。30岁的“我”终于走出了命运的低谷,而我的母亲却已乘鹤而去……三个场景,三种情境,三种心情。“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小男孩逐渐成长为一个能掌控自己人生的男人,母亲的潜移默化的贡献不容忽视。母亲历经沧桑,默默把命运的沉重打击转移给儿子,母爱越来越深刻。就在儿子对母亲的理解和母亲对儿子的爱达到成熟的时候,一切都因为母亲的去世而戛然而止。
“合欢树”就这样进入了作者的关注视野。在他对母亲死亡的逃避中,在他无限的悲伤中——它原本出现在“我”回到城市,带着作者特有的忧患意识成长之后。它曾经脆弱,奄奄一息,现在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投影。它曾经像作者一样,承载着母亲的关怀,表达着对儿子现实生活不便的希望...当母子俩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相思树”无暇顾及,被冷落在母子世界;只有当母亲的去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作者无法承受的空白,它才能作为一个替代品出现在作者悲伤寻找的视线里。毫无疑问,在作者看来,浸泡在母亲手中的洋槐,是一种来自天堂的安慰,是母爱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当面对那棵相思树时,作者流露出一种类似于“现在,临近我的村庄,遇见人”的情感。他渴望亲近相思树,重温昔日母子恩爱的场景,但他清醒地意识到,母亲终究还是离开了,相思树永远无法真正取代母亲。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所以在描写第二段的时候,作者总是徘徊在一种不断切割和迷茫的情绪中——他想去看那棵洋槐,但最终没能去成。这种矛盾正是对母亲复杂的怀念之情的一种表达。
最后,这种感觉得到了升华。作者对下一代孩子寄予了一定的希望:这个孩子“不哭不闹,只是盯着窗外的树(洋槐),长大后“会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些摇曳的树,还有自己的母亲”。这个孩子无疑是健康快乐的。至少他被母亲和合欢树双重温暖的怀抱包围着。至少他可能不会像作者一样遭遇残疾和丧母的双重悲剧。在这个孩子的设计中,作者明显流露出一种苍凉感,一种渴望时光倒流的幻想;在这里,“合欢树”的象征内涵再次凸显。它既是缺席的母亲的象征,也是作者与过去岁月纠缠的通道,更是作者日益成熟的生命感悟的最好见证。
“相思树”在被赋予了如此多的含义后,终于成功地显现出了它作为文章标题的功能。它的意义不再局限于第二段,还延伸到了文章的前半段。虽然它的形象没有出现,但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作为潜在观察者的地位,对整篇文章的脉络进行梳理和引导。所以,整篇文章虽然常有用笔诱发侧枝逃逸的情况,但仍能引导到与全文一致的悲凉怀旧基调,“合欢树”作为中心意象的作用应该说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