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食品,童年的味道!

说到油炸食品,首先想到的就是炒年糕,酥脆爽口,绵软香甜,充满了童年的回忆。

说起炒年糕,有句顺口溜:炒年糕,炒年糕,咬一口大洋叉!

记得小时候,我妈常带我去乡下。午饭只好吃炒年糕,五毛钱一个,守着摊贩的锅。不管烈日炎炎,尘土飞扬,都挡不住我对炒年糕的喜爱。摊主关了摊,我还是不满意。我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心想如果有的话,可以再吃三两!

虽然吃了一顿好饭,但也为妈妈紧紧攥着的人民币感到惋惜。一天都不想吃,一顿饭就全花光了!

长大后才知道,妈妈手里的钱来之不易,就像一个炸糕的制作过程,艰难而复杂!

炒年糕是贵州一种古老的民间工艺。在那个机器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一个小小的手工炒年糕至少需要六道工序。

别烦我,但是听我说:

第一,秋收水稻成熟时,需要在桶里脱粒,然后晒干;

其次,干米通过窝去壳。有句谚语叫:人工淘米是汗!你可以看到它是多么容易。脱壳后,用簸箕和筛子将米粒从稻壳中分离出来;

第三,有了白花花的糯米,接下来就是用温水泡一夜,然后洗米(洗的目的是保证做出来的粑粑更白更开胃。)然后放在火上的木桶里蒸。

第四,将蒸好的糯米倒入木盆或石盆中,用木棍击打,直到米粒全部捣碎,变得粘稠。

第五,在粑粑的过程中,需要同时做豆沙。豆沙是糯米粑粑最好的“开胃菜”。如果做得不好,再好的巴巴也不好吃。豆沙做好之后,就是包装的过程。为了好看,包装是最重要的,非常考验手艺。如果包装不好,很少有人会买。

第六,包好的粑粑只能叫豆沙粑粑,还需要最后一道工序——油炸,才能成为油炸粑粑。这个过程也很有讲究。你要选择最好的菜籽油,保证炒出来的年糕色香味俱全。同时也要掌握火候。火大的时候容易糊,小的时候容易粘锅。要做到“外嫩里脆爽口”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反复的尝试。

所以炒年糕是贵州的老手艺了。

如果说小时候炸土豆让人垂涎三尺,那么小时候炸土豆让我欲罢不能!

记得小学的时候,因为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吃午饭。我父母会给我一毛钱。我终于熬到中午,放下书包,以百米加速度跑到炸土豆的小摊前享受美食。一毛钱一串,一串三块的土豆,带辣椒。

因为太饿了,聪明的学生会多放点辣椒。更有甚者,因为土豆是片状的,所以很多人把土豆串放平,在薯片上堆一层厚厚的辣椒。吃完后,他们热得无法呼吸。这时,他们迅速打开水龙头,饱餐一顿。当辣味耗尽时,已经是饱餐一顿了。后来老板变聪明了,在辣椒粉里加了很多盐。盐多了辣少了,我们的机会主义终于消失了。

如今生活在贵阳,午餐有时会选择炒年糕和炸土豆,但吃不到小时候的香味,流口水、欲罢不能的感觉只能留在记忆里。

但是,进城后,我们尝到了一种新的食物——炸鸡。

小时候住农村,鸡不是用来炖,就是用来炒,第一次进城就尝到了。

第一次尝炸鸡是在德克士。我记得那是八年前。当我路过一家德克士店时,一股气味扑鼻而来。我想这是什么样的商店。进去一看,炸鸡的广告顿时让人有了食欲。那时候我还不知道鸡炸了以后是什么味道。好奇心驱使我。买了一个永远是“炮手”的炸鸡腿拿在手里。香味醉人,咬一口壳脆脆的。如果炒年糕是青铜做的,那么炸鸡就是王道。

吃完一个还想再来。但由于是第一次进店,吃多了被别人看到很尴尬。此后,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我偶尔会去德克士、肯德基、麦当劳等店吃炸鸡翅、鸡腿、鸡柳等美食。现在我再也不怕尴尬了。有句话说得好:只要是我不好意思,就是别人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