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遮月八月十五,正月十五下雪点灯”这句话有科学依据吗?

八月十五日,云遮月,正月十五。

这只是一个成语。我遇到过,也遇到过反例。

人们倾向于关注与成语相符的现象。或者你期望看到的。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下雪并点灯”反映了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俗话说,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明月当空,银光普照大地。在这愉快而宁静的夜晚,人们聚在一起看明月,给孩子们讲嫦娥奔月、桂花树和玉兔的故事。

如果乌云遮住月亮,天空阴沉,那就令人失望了!但它意味着中国的另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在家家户户都在装饰的时候,充满了雪花,令人兴奋。

这两个传统节日的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久而久之,在很多地方,如果在8月15日的夜晚,天空布满乌云,那么在正月15日往往会出现雪花飞舞的现象。于是人们总结出了一句流传甚广的天气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亮”。

当然,大气的节律性活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的成因、条件、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还没有搞清楚,这种规律性也不是每个地方、每个年份都能匹配的。

目前,许多气象学家正在深入研究大气的节律性活动及其成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无疑对长期天气预报的发展大有裨益。

“云遮月”和“雪灯”表面上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实质上是两种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中秋节前后有冷空气活动,就造成了“云遮月”现象。然后元宵节前后,冷空气又会入侵,形成“雪打灯”的局面。所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下雪点灯”这句谚语,正是这次冷空气入侵中国五个月左右的节律性活动的反映。根据这一谚语,许多气象台站对冷空气活动的节律关系进行了五个月左右的研究,并将其应用于长期天气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他日子的天气也有这种节律关系,只是没有被人们普遍注意到。

节假日天气之间的回波关系是大气节律活动的一种表现。

为什么除了150天之外,还有两个节假日天气日有关系?原来这是大气节律活动的一种表现。地球的大气就像一个大乐队,风、云、雨、雪、雷、电、雾、霜,仿佛乐队奏出了一曲音色丰富的乐章。许多研究表明,这种由大气演奏的大幅度运动,在各种物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

也就是说,某种天气过程在某一时刻是明显的,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后又变得明显,或者因季节不同而表现为其他形式,就像音乐中的节拍一样。表面上看,它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进化关系,但实际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气候学中,这种大气中存在的内在联系称为大气的节律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