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蔡澜说美食:学会品味这个词》:吃,吃,吃好。
港剧“四大才子”个个才华横溢,其中已故的金庸和倪匡健在,擅长写武侠,而蔡澜和黄哲伦,其中一位是为大众所熟知的美食家,另一位则在音乐领域颇有名气。私底下,四人关系很好,是可以一起喝酒吃饭聊天的朋友。正因为如此,《蔡澜说食:学会尝字》这本书由金庸作序,倪匡作后记也就不足为奇了。
金庸字里行间对蔡兰曼的推崇和敬佩,深深感到他豁达的乐观远非他所能及。而倪匡则被蔡澜的才华所折服,被一系列数不清的头衔所深深折服,从电影人到美食家、鉴赏家,无一不是如此,同时也被他在艺术领域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所感动。
打开目录,明明是层层递进的写法。虽然笔法随意散漫,但还是能看到从饮食观念到人生观的层层深化:学会品味二字,追求“极致”二字→日本料理很有观赏性,从容淡雅平和→尽可能多学习体验,尽可能多吃好东西,生活会更好。
其中,关于日本饮食文化的章节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部分单独提出,在其他章节中,关于日式饮食的知识,尤其是关于鱼虾等海鲜,如何吃原味食材保鲜,以及区分优质与劣质的特殊食材,比如天妇罗,作为日本料理最高水准的代言,自有其道理,不仅味道不同,纸上是否有油,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蔡澜早年留学日本,多次去日本探寻美食。自然也要多聊聊当地的饮食文化。回想起来,不仅仅是落在了食物和餐具上,更多的时候,是落在了回忆上,在那些过往的人情中,我感受到了世界的悲凉。比如一个靠谱的老板,不计成本,冒着赔钱的风险去找原料,保证食材绝对新鲜优质;态度略显强硬的老板娘,却总是给食客专业的用餐建议;还有我带着记忆在异国他乡和朋友一起包的饺子,每一个回忆起来都特别温暖。
老先生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在书中的形象总是阴雨连绵。
他有时会变成一个旁观者,冷眼看人、看事,或者以第三者的角度开玩笑地问自己问题,告诉我们吃什么更有营养,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美食家”,如何正确喝茶。他还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吃吃喝喝解决不了的。
更多的时候,他是生活的见证者,告诉我们要吃得更好。今天,如果我们比昨天吃得更好,我们就对得起自己。否则,这个世界上总会有吃不完的美味,但我们也会说,不要过分追求难求的食材。让普通的食物变得有味道是一门艺术。
难怪他说灵性的人也能从食物中悟出道理。记得有首歌唱的:蛋炒饭最简单,最难。简单之路是一种境界,越是回头看这本书,越能明白蔡澜就是这样一个有境界的人。他知道做一个有趣的人是对生命的尊重,保持一颗好奇心更容易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想起吃午饭的日子,那是他做电影人的过去。他从舞台上走下来,培养了对美食的兴趣,成就了另一种人生。而叫外卖让他意识到,那个年代有盒饭吃,意味着他还可以开始工作,继续生活。现在他觉得这代表了一种积极的希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蔡澜的饮食口味和处事理念也逐渐变得简单,白米饭是他的最爱。年轻人在迷茫的时候也会说,虽然不健康的食物影响身体状况,但是心理健康和发自内心的快乐更重要。由此,偶尔的放纵不仅是享受,也可以称之为退休生活。
乍一看,我好像什么都吃一点,但我在岁月之间慢慢选择。最后只留下那些我真正向往的,不一定很贵,但一定是一种食物。所谓吃,会吃,吃得好,大概可以概括蔡澜先生对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