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扬州炒饭的问题(急问)。

速冻扬州炒饭其实只是扬州炒饭的一种,即什锦炒饭。扬州炒饭家族成员众多。根据配料的不同,有水果炒饭和什锦炒饭。其中什锦炒饭因其独特的配方成为扬州炒饭的代名词。

直到现在,提到扬州炒饭,还是有人觉得是蛋炒饭。其实今天的扬州炒饭的很多种类真的是从蛋炒饭发展而来的。直到现在,蛋炒饭某种程度上还是扬州炒饭的代名词,尤其是国外。

蛋炒饭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喜爱,也为与皇室“成亲”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据隋代新陈代谢讽刺的《食经》记载,隋代的越王苏阳爱吃“碎金米”,即鸡蛋炒饭。据说这种“碎金米”是用软硬适中、颗粒松散的熟饭,与鸡蛋一起炒制而成,使颗粒状的米饭包裹在蛋液中,炒制出来的米饭闪烁着碎金般的光泽,因而得名,俗称“金包银”。杨迪巡视扬州时,将“碎金米”引入扬州,成为关于扬州炒饭的最早记载。

配方1:鸡蛋+米饭

最早的蛋炒饭的历史记载见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这可能就是蛋炒饭的始祖了。

扬州炒饭起源于市区国庆路上的菜根香饭店,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李奎年和李是菜根香的创始人。从李秀林的描述中,我们知道蛋炒饭实际上是劳动人民的美味。以前农村穷,平时三餐只能喝粥,农忙的时候只能吃干饭。那时候煮干饭和现在不一样:从煮好的粥里取几勺“江头饭”放在砂锅里,然后在锅的余火里煮。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米饭被称为“舀饭”。有客人来家里,由于经济拮据,小心翼翼又不想失礼的主人就瞄上了鸡蛋。把“瓢饭”打出来,把蒸汽吹干,再炒点鸡蛋和米饭,然后做个神仙汤,配上自己做的萝卜干和咸菜做的配菜,是不错的享受。

“菜根香”一开始的顾客是人力车夫、运河船夫等劳动者,酒店定位为便民快餐店,微利经营,满足低层居民的用餐需求。据李秀林回忆,在困难的时候,店里经常在早上向蔬菜店和肉店借蔬菜和肉,然后卖掉才还钱。因为口碑好,赢得了菜贩和肉铺老板的支持,让菜根香一步步得到支持和发展。

配方二:鸡蛋+米饭+虾,肉丝,叉烧。

扬州炒饭是如何从扬州流传开来的,不得不提一个人,那就是扬州知府易炳寿。

易炳寿,福建汀州人,54年任扬州知府。这个人有很好的政治声音。他不仅精通诗词书法,还是个美食家。广为流传的是他发明了现在流传于粤港两地的“逸夫面”和“扬州炒饭”。我们今天吃的方便面是在伊拉克政府面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易炳寿也被称为方便食品的先驱之一。

香港著名书法家凌云超先生在《中国书法三千年》一书中说:“苏式炒饭和葱油炒饭是锦上添花,再加上一些虾仁和叉烧一起炒,吃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吃。这种味道被南方人称为‘扬州炒饭’。”易炳寿回到家乡后,也把这种方法带回了家乡福建,并在《刘春曹唐吉》一书中专门介绍了扬州炒饭的烹饪方法。这时,“扬州炒饭”不仅是杨式的,也是粤菜菜单上的一道佳肴。正是易炳寿的创新和传播,才有了今天“扬州炒饭”的多彩面貌。

菜根香饭店的厨师借鉴了民间的蛋炒饭的做法,在米饭中加入各种配料,并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渐渐有了单炒的“水晶炒饭”、“虾仁炒饭”、“肉丝炒饭”等等。但这个时候,炒饭的配料往往只有一种。

配方三:鸡蛋+米饭+8种食材

在扬州炒饭的制定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这些名字:戴笠之、王、谢、丁等等。他们都是淮扬菜的名厨,扬州炒饭配方的形成与他们有直接关系。该店负责人王向记者讲述了国庆旁胡同九如的这样一段历史。

1947左右,菜根香达到了最繁盛的时期,蛋炒饭的品种也多了起来。不仅因为强调先浇米还是先浇蛋,有金包银和金包银之分;于是什锦炒饭出现了。一碗中号米饭,两三个鸡蛋,鸡汤,价格适中,属于当时的经济型盒饭。蛋炒饭30分,肉丝炒饭50分,什锦炒饭78分。这个时候的混合炒饭配方基本和今天差不多。

据王介绍,扬州炒饭的菜谱在解放前基本形成。厨师从案板上拿下来,加到米饭里翻炒,不经意间让扬州炒饭成了一道美味。那时候的菜根香混合炒饭的配料还是各有侧重的——上海梅林四季豆盲目用于四季豆。

配方四:什锦炒饭配方+琼花

速冻扬州炒饭在上海下线,让不少扬州人眼前一亮,盲目添加“琼花瓣”。琼花是扬州的市花。加入“琼花花瓣”不仅起到调味的作用,也为扬州炒饭增添了几分韵味。

扬州美食以美味取胜,但扬州炒饭真正属于大众。扬州炒饭属于民间,来自扬州老百姓的餐桌,来自扬州市民对美食的讲究和自觉。它的精致是大众所能达到的精致,必然会成为可以长期流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