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民间故事(简练点)

民间传说,古代莆田的某山区,有一王姓人家。父母不幸早亡,遗下独子和三个女儿。长兄王承弟,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小妹扶养成人。其中二个小妹相继出嫁。只有,细妹(最小的妹妹)王梅英,眼见大兄年过三十、还未成家立业;王梅英从小就聪明伶俐,她对大兄讲:“只要一日嫂子不入门,妹就相随兄长一日。”

王承弟苦苦相劝,奈其细妹不听又不从。眼看王梅英年到双九花季;是婚配的最佳良辰,切切延误不得。一日,邻居的杨大婶入门借粮种;王承弟和她拉起家常。杨大婶问起他兄妹的婚姻大事,王承弟不觉泪流满面。男儿有泪不轻弹,杨大婶触景生情;杨大婶说:“乃侄!急事失智会误及一生,待大婶回家一趟,或许月老垂怜,能得婚姻相配。”王承弟:“全凭大婶作主!”

杨大婶的娘家是界界外的某渔村。回到娘家,杨大婶手提山货、第一站就是先要去拜见族长杨长青。

杨大婶:“长青大伯在家吗?”

杨长青:“来了!”

开门一看;

杨长青:“侄女啊!届亻卫侬(自己人)走陌生礼,后圈(次)莫贪(音意:不要)带了。”

杨大婶:“届亻卫物(自家东西),意思、小意思。”

杨长青:“请坐!”

杨大婶:“你先坐!”

杨长青坐下喊:“瓦(我)孙芳坚、芳兰,来拜见汝阿婶。”

两人上:“来了!”

杨芳坚:“拜过大婶!”

杨芳兰:“拜过大婶!”

杨大婶:“有乖!咴、、、口广(说)错,乃侄、侄女都逐大个了;真是女大十八变、有身少(漂亮)。”

杨长青:“唉!就是无听话。”

芳坚、芳兰:“阿公,汝们口广话,瓦们去做工夫。”

两人下去。

杨长青:“山里生活遂如何?”

杨大婶:“只差钱亻卫少!有米、有菜、有野味,有力遂亻卫起(盖)大厝。”

杨长青:“大好,真是大好!”

杨大婶:“大伯啊!人说……“

杨长青:“瓦哉,男大当婚,女长需嫁!大房族的侬给宠坏了,挑肥拣瘦、子孙只哉找有厝、有米吃的主侍。”

杨大婶:“这没错!番薯、薯干吃少可以,吃多、吃常了……”

杨长青:“还是山里好!”

杨大婶:“着(对)!瓦老公厝边的侄女王梅英,生妆身少,聪明带伶俐、身体壮,你看啊?”

杨长青:“好!大好事。杨大婶:不过啊……”

杨长青:“不过什么?”

杨大婶:“人家提出要相换!”

杨长青:“这更好,古语乃讲:田水无隔丘,两重亲、子孙旺!”

杨大婶:“族长得意思?”

杨长青:“届亻卫侬,有劳乃侄女主意!”

杨大婶:“好!大伯要做大公,瓦也想吃红蛋。”

两人哈哈大笑!

喜贵闪速,择上吉日,即时完婚;婚后双方夫妻倒也恩恩爱爱。

有道是:姑换嫂,各取所需。王梅英渐渐也适应了海边的鱼腥生活,番薯、薯干吃得也是滋滋有味。

杨芳兰也是适应了山里的生活,天天有米吃、不时的还有山珍野味;真正是乐不思蜀!

不觉得时临冬至,王梅英返乡扫墓拜公妈,随带了渔村的干鱼、虾仁等海货。

杨芳兰眼见家乡的海货,赶紧迎接小姑入门;姑嫂俩有说有笑,胜过家人。

冬至扫墓已毕,王梅英说:“瓦着赶紧回家,以免公婆挂念。”

杨芳兰:“是、是!”

只是难得走外家(娘家)一圈(次),软米果吃饱了再走。

王梅英:冬米(一年只产一次的大米)做软米果,实实好吃。

王梅英一连吃了三大碗,剩下二粒,一口吞咽;卡在喉咙,背过气来!

杨芳兰见此景,慌忙寻找丈夫。王承弟回家一看,大吃一惊。

王承弟:细妹启醒来,细妹启醒来!

然而,苦心人千呼万唤、唤不回兄妹深情。

杨芳兰:全怪瓦,好心办坏事、这要如何是好?

王承弟:事到如今、怨是无用,只是汝家大房大族;人命关天、岂能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