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评价大粽子
金庸先生曾在《鹿山公爵》中提到湖州粽子好吃。
港四大才子之一的美食家蔡澜先生曾在《蔡澜美食》中提到粽子产于湖州。
产品历史
“朱老大”创建于1887(光绪13)。朱老大粽子已有100多年历史,是江南传统名点,享誉海内外。粽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食。魏晋时期,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非常流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构筑了湖州千年的历史和习俗,形成了湖州独特的饮食文化。
湖州的“大哥们”首创了精美的枕形粽子,选材考究,工艺精良,色、香、味、形各具特色。汤圆甜甜的,甜而不腻;肉馅饺子好吃,又香又好吃。号称“粽子冠军”。历经120多年,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大佬”们已经深深融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经过老板们兢兢业业的努力,老板们已经发展成为传统饮食文化与现代管理相结合的现代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上,我们找到了历史传承和现代管理的契合点。使“老板们”取得了快速发展和新的骄人业绩。00年来,1965438+先后获得“中华老字号”、“中国名小吃”、“商务部优质产品金顶奖”、“首届中国粽子文化节金奖”、“中国食品博览会名优新产品”等国家级荣誉。
粽子,最古老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创作者朱光超被称为老板,精通茶艺和美食。1910年,他给那些以卖粽子为主,同时也经营茶叶和食品的老板们开了一家店铺。经过两代人的心血,对粽子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使粽子从一种普通的民间食品变成了一种精美的茶叶和礼品,成为了湖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65438-0927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西湖博览会土特产馆,老大粽子作为湖州名优产品展出,获得优质土特产奖,一举成名。近一个世纪以来,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几乎是尽人皆知。大粽子1984在上海参加浙江省交易会,受到各界好评,销量逐年增加,供不应求。
清末,在古城湖州的大街小巷,无论白天黑夜,无论严寒酷暑,常有一个身材高大的绍兴汉子,手里提着一只水桶,喊着清亮悠扬的曲调叫卖:“火烧肉馅饺子...用沙子包的猪油饺子……”声音传到身上,饺子闻起来很香。人在饿的时候,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吃几个适口、沸腾的汤圆会特别舒服。久而久之,他和他的粽子已经成为当地人生活需求的一部分,为江南古城增添了浓浓的田园特色。
他是朱总的创始人。
大哥原名朱光超,小名京川,1865年出生于绍兴一个贫苦家庭。他们的父亲是一家锡箔店的服务员,早年去世,留给他们三个兄弟,是在母亲的帮助下长大的。因为家里穷,弟弟去世不久,哥哥朱光华经人介绍,未成年来到湖州学习茶食行业。1878年,朱光朝十四岁,母亲患病瘫痪在床,生计日益艰难。于是他随母亲离开绍兴,到湖州寻找出路。
来到湖州后,经在镇远(今镇远通)茶铺当师傅的哥哥推荐,在店里当了学徒。他天生聪明,勤奋好学,三年后,他完全合格了。因为基本功扎实,他17岁就学会了一般的泡茶、做菜、做蛋糕的技巧。21岁就能熟练、高难度地独立操作七彩云饼、椒盐桃片、酥糖等精致点。老板破例涨工资,成为茶食品行业年轻高手中的佼佼者。
两年后,他辞职去卖粽子。因为天生身材高挑,所以在水桶里叫卖的时候很显眼。人们不知道他姓什么,就叫他“老板”(代约尼的意思)。后来渐渐了解了他,见面就叫他“朱老大”,以示好感。随着生意的逐渐扩大,粽子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哥们”这个名字已经从一个绰号演变成了招牌。
大哥年少不识字,26岁结婚,嫁给朱,育有四子,家庭生活和睦。他之所以和蔼可亲,是因为他出身贫寒,富起来之后,又同情劳动群众。比如吃饭时乞丐上门,往往端上熟饭和热菜,他家不许用冷饭和冷菜施舍。还规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十五,给所有乞讨者一枚铜钱;除夕夜晚上八点以后上门的乞丐,会得到两块半的年糕,家属会照此送走乞丐,直到他去世。
1927年,大哥们腹胀,卧床不起。同年农历十月初八,辞世,享年63岁。
1887年,老板们离开了镇远的同店,迈出了独立门户的第一步。他深深明白,没钱没店面,指望开个奶茶店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从兜售开始,一步一步地发展。他根据多年的经验,找准了老百姓爱吃甜食的习惯,精心制作了橘红色的糕点和甜黄油饺子进行试销。他白天在茶馆、酒楼里吆喝,晚上出入书场。大街小巷都有他的足迹。不过卖了一段时间,生意一般。他没有气馁。他一边叫卖,一边观察,以至于得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橘红色的饼和酥酒饺子两种饼,大店有卖,小号也有卖,让他的生意看起来一点特色都没有。有一年,清明节前夕,他上街,只见家家包粽子。他立刻抓住了做生意的灵感,第二天就包了一桶红豆粽子卖了。果然,他卖空了。接下来的几天,生意越来越好。通过这次的商业实践,他开始意识到做生意一定要吸引客户,卖出自己的特色才有前途。
他选择卖粽子做家政生意后,扎扎实实提高管理素质,刻意要求工作做好两件事:(1)提高包粽子的操作技术。当时民间的饺子大多是“尖角”的。在包粽子的做法上,他改成了“细长的四边形”。显然,后者比前者有三大优势(1)独特美观;(2)能多做饭,多打包,多卖;(3)便于填塞。(2)提高粽子质量,创新花色品种。当时江南水乡的粽子品种很简单,只有红豆粽子、红枣粽子、咸粽子等等。在改革实践中,成功首创了“用猪油和沙子洗过的汤圆”,使汤圆和肉圆成为“老大汤圆”的两大特色。
开始卖粽子的时候,早上准备好原料,比如粽子,糯米,丝草,柴火等等。下午包粽子,煮粽子。粽子煮熟后,放在大小适中的桶里,盖上两块联板,就是手里提着桶一路沿街叫卖。晚上,他一手提着灯笼在点灯,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大喊:“火肉馅饺子……猪油细沙饺子……”,他的足迹遍布剧院、书店、作坊等地。从晚上八点开始,一般十点多就回家,风雨无阻,从不停歇。这个时期持续了大约十年。
十几年的卖桶经历为他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老板们的名气随着他的脚步传遍了湖州城。这两点为他日后拓展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信用保障。随着粽子销量越来越大,他觉得桶装销售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另外,夏天和高温季节不适合多做粽子,需要卖一些茶叶和糕点作为补充。
于是,1996年,42岁的他决定结束沿街叫卖的职业,转行做定点摊点。
关于摊位的位置,他做了精心的选择,要设在闹市区,兼顾大客户的生意;还要靠近鸦片博物馆,吸引鸦片顾客。于是他决定在彩凤方瑞源珠宝店(现人民路五金交电商店)前摆地摊。瑞源珠宝店的老板曾经是他的烟伴,交情很好。瑞园也是墙门馆的店面,靠墙摆摊并不影响店铺的生意。从此,他开始了三四年的摊贩生涯。
由于摆摊有固定地点,平时老婆孩子可以照顾生意,他就有更多时间去钻粽子技术的空子,考虑跑业务。在此期间,他不仅进一步收集了汤圆和肉汤圆,还根据不同的季节制作了鸡肉汤圆、排骨汤圆、蚕豆汤圆和豌豆汤圆。同时在包装上使用了粗糙的纸袋和弹簧筐,在红底上印着“大佬们”字样的招牌纸,让他的摊位有了一个小店的规模。
199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大佬们人到中年,经过20多年的商业实践,他开始有了一个企业家的胆识和魄力。四十六岁那年,凭着积攒的资金,他开了一家“大老板”店,主要卖粽子,也经营茶叶和食品。
“朱老大”店刚创建时,位于州政府的庙前。在屏风巷的入口处,商店的招牌是黑白相间的“老板们”。除了粽子,还经营猪油年糕、糖年糕等茶类。这些食物都是他自己和家人做的,没有雇师傅或徒弟。
1927年,老板们病了,预感到自己快死了,就把四个儿子叫到床边,指着他过去提的桶,告诫他们,顾客是衣食父母。要让大佬的品牌经久不衰,品质一定要精致,口碑一定要坚守。他死后,他的四个儿子按照指示管理,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1931年,店铺走向鼎盛,达到发展的巅峰。原来的店面已经不能满足经营需要。今年开春,选定在上泰和坊(现人民路向阳布店)瑞泰南货店对面开新店。新店靠近鱼巷口闹市区。店的招牌是黑底金字的“朱老大”二字,两边写着“朱老大粽子茶店”。店后面是粽子作坊,前楼是员工宿舍,后面是茶叶作坊。
当然,大佬们的经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同行竞争、相互倾轧的风浪。但是,由于他们的产品质优味美,物美价廉,他们的商业风格最终保持了他们的荣誉。
“朱老大粽子”最早起名于清末,到2013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按桶卖、摆摊、开店。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国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品。近一个世纪以来,粽子已经成为东南沿海和海外,尤其是江苏和浙江省的流行食品。朋友和亲戚也互相交换礼物。朱总之所以能赢得如此高的声誉,既有“高质量”的内因,也有一些有待检验的外因。
创始人还在水桶里叫卖的时候,每天都要穿过大街小巷,出入烟馆、茶馆。他们的贸易伙伴大多属于富裕的中产阶级阶段,他们非常擅长吃和品尝,他们善于影响舆论。如果老粽子不能突出色、香、味、形的特点。必然会被那些食客否定。此外,由于粽子可以储存很长时间,顾客可能会将产品带到国外并送给亲戚朋友,这样“老板”的名声就会传播开来。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三家。”正是凭借质量第一和卓越的管理风格,朱总赢得了信誉,打出了响亮的品牌。1927年在杭州举办的全国西湖博览会土特产馆中,“粽子”曾作为湖州名优产品参展,并获得优质土特产奖。这使他出名了。今年冬天,上海丽丽土产公司(浙江路与陕西路交叉口)派人到湖边洽谈粽子寄售业务。1931年后,上海生生土产公司(在浙江路)也与“老板们”挂钩代销。粽子运到上海,在上海市场很有名。为了赚钱,有些人甚至出现了假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