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礼品菜单

为什么农村一个婚礼,200个客人参加,全家去吃饭,主家还是很开心?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家里人希望很多年能有一次喜事,谁轮到谁就是喜事!

举办喜事,意味着父母带大的孩子正式长大了。办喜事等于许了很多年愿,终于如愿以偿。很难不开心。同时家里又增加了新人口,一家人都在等着抱孙子。家人会不开心吗?

孩子长大结婚了,父母的责任也就减轻了。想一会儿这个事情也值得父母高兴。从这个角度来说,主张主人家的快乐来源于内心的激动,和客人给的礼物多少关系不大!

第二,举办喜事就是要有热闹的庆典。有亲戚朋友和邻居祝贺和帮助的人越多越好。再加上我国传统的民风和好客,客人越多,气氛就会越热闹。

一、说到婚礼,最难忘的还是十几年前的味道!如今除了主家期待已久的幸福,对其他亲朋好友并没有太多期待。参与帮忙办婚礼,顶多是走个形式。这可能和礼金上涨有关系!十几年前,我们给邻居的礼物从20元的10元到30~50元不等。50块钱到账的一般都是我们最亲的兄弟姐妹。

那时候我有个习惯,就是举行婚礼,欢迎结婚带孩子的邻居来凑热闹,办酒席!当你遇见一个邻居,你是受欢迎的。到了吃饭的时候,我们又会主动打电话。我记得那时候钱不多,但是大家都过得很开心。

现在有了礼金,邻居都是最低100元起步,关系稍微好一点的增加到200元。亲戚从三五年前的300到500元,增加到今天的800到1000元。

另外还有一系列的红包祝福,晚辈要给长辈包一个红包祝福!(100元以下肯定是没有的,一般200-500元不等)还有堂兄妹之间的互相祝福,加起来也不少。可以说,一旦遇到亲戚办喜事,没有几千块钱是过不去的。

第二,最奇怪的是,礼的分量越来越高,而互相吃喝的人数却明显比以前低了!这和农村的流动人口有很大关系,但绝不是主要原因。现在的人普遍吃喝无忧,自觉喜欢礼貌,减少互动。没有以前那么洒脱了。邻里之间的感情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热情。除了打麻将的,其他的大部分都是吃完饭就回家了,很少有人会像以前办婚礼的主人一样忙上几天。

现在农村办喜事的机会逐年减少,不像父母,每个家庭至少有五六个孩子,一两年办一次热闹。记得小时候,我们赶上了比父母小几岁的叔叔阿姨们的婚礼。那时候的婚礼真是热闹喜庆。我们这一代80后90后,家里最多只有两个孩子,父母一辈子也就做两次。

大部分的儿子都娶不到媳妇,父母只能在这干瞪眼。讽刺的是,这两年二婚和喜事的频率甚至超过了新婚!因为我爸妈一辈子也办不了几件喜事,十几二十年一次,一定要珍惜追求喜庆场面。秉承着来的都是客的原则,婚礼的主持人当然是开心的。

为婚礼准备美味的食物是很自然的。活动前几天,主家会根据自己来来往往客人的大概数量,规划几桌准备食材。早就计划好邻居要多吃这些。一个人吃和一家人吃差别不大!

举办婚礼的好处不缺吃喝。像我们这种小地方,客人少的婚礼,一次准备四五十桌绰绰有余。一个村子能有七八十多桌,几百的桌子不多。

当然也有抠门的邻居,他们致力于精打细算,把婚礼当成一个老生常谈的仪式来拿回礼金,他们会尽量把婚礼的花费控制在最低。

一般这种情况的主家,他们和大部分邻居的关系都是不冷不热的,邻居也不希望已婚有孩子的去他们家吃喝。这些都是常年养成的习惯,邻居也早就习惯了。

第三,像我们这种地方,一张桌子可以坐八个人。邻居家有四个人。招待当天的午餐和晚餐,他们可以吃一整桌。主家追求的是多吃人多庆祝的效果。有人聊天,有人打麻将,有人饭后唱民谣,有人跳传统民间舞。这是婚礼的理想形象。婚礼有多少人来邻居家吃喝,可以看出主家在邻居家的为人处事风格,反映主家的性格。婚礼上来吃喝几天的邻居越多,主家的人就越好。和邻居的关系足以显示一个家庭的大度!参考价值很高。俗话说,朋友之间,亲戚之间,邻居之间,没有亲昵,没有互动,没有吃喝!

据说各地风俗不同,但婚礼无论送多少礼,主人家都欢迎大家来家里吃喝。

只有客流量大,礼品量大,他们才能靠举办婚礼大赚一笔。说到底,婚礼的其他酒席没有真正赚钱的主持人。婚礼追缴的礼金是一点点。你带出去的礼金只会少收回,不会多收回多少。

陪礼相当于积累存款投资股票。亲戚朋友两年办一次酒席,十几年才办一次的特别吃亏。而且,就算是追回礼金数额的喜事,也要经过一系列消费和招待客人的步骤。收1万到2万元礼金的人,在商务买办生活上的花费会超过1万元。最后,我闹了个又吵又穷的笑话。

结论:来来去去的大部分礼物都花在了吃喝上。农村举行婚礼的传统习俗是好的,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获得很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