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病因病机5辨证分型6治疗6.1疗效标准6.2分型治疗6.3方药治疗6.4老中医经验6.5用药规律6.6其他疗法6.7其他措施1拼音n m: o j: and shu ǐ

2英文参考脑积水

水源

脑积水

概述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在脑室和蛛网膜下腔过度积聚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脑室扩大、颅缝分离、头围异常。——一般分为两种:交通性脑积水和阻塞性脑积水。先天性畸形、颅内感染或出血、颅内肿瘤或其他占位性病变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本病,其发病机制包括脑室系统梗阻、脑脊液吸收障碍或脑脊液分泌过多。现代西医至今没有可靠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的预后也难以确定。

在中医里,这个病相当于“去骨”、“补骨”。其记载最早见于《病因论》:“开颅则子老,开头缝。”到了北宋时期,对这种疾病的症状有了更详细的描述。《小儿医证直方》说:“老则不睦,肾气则笑少。眼白的多了,白瘦的多愁少乐。”

对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隋唐至宋代医家多倾向于肾虚所致。例如,疾病的各种来源的理论被称为“肾气不导致失败”,补肾经常用于治疗。到了金元时期,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例如,朱震亨指出疾病是由气虚和实热(平治崔辉揭颅)引起的,并主张使用四君子汤和四物汤进行治疗。明代医家下了很大功夫。如明代万全在《婴儿保健秘笈》中提到,该病可“病后肾虚,水太盛不火,内热上蒸,其髓热,髓热,头界再分。”配制加味泻清丸,用于辨证论治。《本草纲目》记载了此病的外治:“小儿除头骨,血滴于丹公鸡冠上,芍药散为好。”清代医宗金鉴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辨证论治与内服外敷相结合:“补肾地黄丸尚可,补阳复元散为先,以封口散为更有效,暂敷为安。”古人积累的大量经验,至今仍为现代医生所借鉴。

现代中医治疗此病的报道最早见于1959,是针灸治疗的一个验案。从60年代初开始,就有中医治愈此病的报道,但多为个案,包括先天性脑积水和化脓性脑膜炎后脑积水。通过按摩可以治疗脑积水。70年代,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瘀热、滞水、血瘀均可致病。在辨证方面,增加了热毒血瘀证型,发展了清热泻火、解毒镇惊、通窍活血、利水等法。其治疗范围也扩大到脊膜膨出手术后的急性脑积水。在此期间,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临床观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本病临床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如提出脑水瘀新观点,通窍活血化瘀利水法被众多医家所重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针灸疗法在治疗该病的应用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在穴位方法上进行了多种探索,如针刺结合艾条温和灸、药线灼灸、针刺结合中药外敷等,并观察到从中医辨证角度看,阳虚患者的疗效优于阴虚患者。从西医的分类来看,交通性脑积水的有效率和预后均优于梗阻性脑积水。

4病因病机综合古今文献,本病病因相当复杂。可因先天禀赋不足、胎气虚弱、肾气不足,或大病后阴耗脾肾所致;也可由外感感冒、热毒,或内伤后天失调、脾胃虚弱等引起。近年来发现部分颅脊手术操作不当,脑管口堵塞,导致本病。其发病机制可总结如下:

肾虚多因先天不足,肾气不足。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虚不能生髓养骨,导致逾期颅骨骨折,颅骨增大。如果肾阴衰竭,水太热,内热上冲,脑髓被蒸,脑髓热开颅缝,囟门宽,导致此病。

脾虚常因后天失调,脾胃虚弱,运化异常,以致清阳不可,浊阴不降,饮邪犯,颅骨不通,导致颅缝张开。

外感热毒侵入,热毒炽盛,积于其中,堵塞窍络,或痰浊,久则化为热,上冲于脑,腑气不降,气滞水液,以致去骨。

肾气不足可致血瘀,导致气血少衰,运行无力;血瘀于脑络,或脾虚水浊,血瘀于脑络,或操作不当,血瘀可压迫脑髓,堵塞脑窍,水久外渗。

5辨证本病的辨证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1.肾阴虚所致的头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门增大,囟门扁平,眼睛下垂,眼白,面色萎黄,盗汗恶热,烦躁不安,口干,手足发热,便秘。舌质暗红,苔略黄少液,脉沉细,指纹略暗。

2.脾肾阳虚所致的头异常,颅骨缝分离,前囟门增大,囟门扁平或凹陷,两眼下垂,神情呆滞,自汗盗汗,畏寒肢冷,泄泻松散,唇淡口软,舌淡胖。白苔脉迟或略迟而弱,指纹淡而暗。

3.热毒头部异常,囟门高,无汗发热,抽搐不止,或因高热抽搐,头晕目眩,面红唇红,或紫,便秘或排便,或排出邪物。舌红苔黄,脉数或病,指纹紫或略暗。

4.头部因淤血而异常,颅骨缝分离,头上青筋外露,你烦躁哭闹,脸色苍白无光泽或无光泽,严重者全身麻痹或麻木,口渴不想喝水。唇、舌紫或舌边有瘀斑,脉弦或虚,指纹紫或深蓝暗沉。?

6治疗6.1疗效标准,疗效标准目前不统一,根据现在的资料和文献,制定如下。

基本恢复:临床症状消失,颅骨恢复正常范围,停止发育。颅缝闭合,囟门闭合或张力不高,无头皮静脉膨出,日落征(-),智力发育良好,肢体运动正常,X线或CT检查显示正常。症状已经巩固超过1年。

效果显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颅骨缩小,前囟平坦,头皮静脉隐现,日落征(+/-),颅缝变窄,智力尚可,肢体功能恢复。x线或CT检查显示明显改善。症状巩固3 ~ 6个月以上。

有效:临床症状缓解,颅骨扩大减缓,囟门稍长,颅缝未闭合,头皮静脉充盈,智力发育差,日落征无明显改善,肢体功能轻度恢复。x线片或CT检查显示有一定改善或无改善。

无效:1 ~ 3个月用药后,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继续恶化,甚至加重死亡。

6.2(1)肾阴虚分类治疗

治法:补肾生髓,滋阴通阳。

处方:熟地黄、车前子、续断、黄芪、桑寄生、肉苁蓉、何首乌各3克,山茱萸、牡丹皮、茯苓、泽泻各6克。

加减:阴虚内热加知母、黄柏;便秘加当归;龟背者加鳖甲或鳖甲膏。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三次均匀服用。

常用方剂:补肾地黄丸等。

(2)脾肾阳虚

治法:健脾补肾,通阳利湿。

药方:茯苓、猪苓、车前草、生地各6克,白术、陈皮、姜半夏各5克,当归、鹿角胶各9克,桂枝、甘草、山茱萸、山药、川牛膝各3克。

加减:食积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地黄减量;稀大便,增加茯苓、山药的量;呕吐加半夏、陈皮。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三次均匀服用。

常用方剂:桂苓疏肝汤、复元散等。

(3)热毒

治疗:清热泻火,开结通络。

药方:蒲公英9克,漏芦9克,金银花9克,菖蒲9克,路路通9克,黄芩6克,白茅根6克,牡丹皮6克,木通6克。

加减:加朱砂、琥珀粉惊悸;呕吐加半夏、竹茹、鲜妻;高热惊厥加安宫牛黄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三次均匀服用。

常用方剂:泻清丸等。

(4)血瘀

治疗:活血化瘀,破痹通络。

处方:丹参50克,桃仁25克,川芎15克,红花15克,地龙25克,茯苓15克。

加减:重度便秘加麝香0.01g,水蛭0.5g毒证人牛黄0.1克,冰片0.5克,大黄7.5克,制成粉末,冲服。

用法:每剂2天,水煎2次,分6-8次均匀服用。

常用方剂:通窍活血汤等。

疗效:根据以上四种诊疗类型,用* * * *治疗275例,其中根据疗效确切的224例统计,基本治愈113例,显效58例,有效2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88.8%。

6.3方剂治疗(1)通窍活血利水汤

①口服处方:

成分: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黄芪、地龙、全蝎、车前子、石菖蒲、1洋葱、3枚大枣。

加减:眼球震颤加天麻、钩藤、僵蚕;重用黄芪不转动眼球;党参和白术少量加入。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 ~ 4次均匀服用。

②外用药:

成分:红花和艾叶10克,皂角1500克,麝香1克。

用法:将前三味加水2500ml,煎煮2小时,然后去渣取汁,浓缩成药液至可挂为线,再加入人麝香调匀,放入瓶中冷藏。使用时,先将患儿头发剃光,将药物均匀涂抹于头部,颅缝、囟门适当涂上一定厚度。然后用绷带包扎,早晚用温水1次湿敷绷带保持湿润,每周换药1次。

内外兼治,30天为一疗程,中间休息3-7天。

疗效:内外合治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2)脑积水药丸

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茺蔚子、猪苓、丹皮、车前子、肉苁蓉各65438±00克,当归6克。该药制成蜜丸,每丸重65438±0.5克..

用法:早晚服用1次。3个月以内的孩子,每次半粒;3个月以上儿童,每次1粒。

疗效:* *治疗10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

(3)双胶双角混合物

包括鹿角胶、阿胶、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牡丹皮、当归、茯苓、猪苓、泽泻、茺蔚子、羚羊角6克,

用法:本方主要用于脑脊膜膨出术后脑积水。0岁以下儿童上限剂量为1。手术前后每天煎服1剂量。

疗效:本方配合西药治疗85例,均取得显著疗效。

(4)加味五苓散

组成:茯苓、大腹皮各65438±05克,猪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各65438±00克,白术5克,肉桂2克。

加减:烦躁加石膏20g,琥珀面1g(冲服);呕吐加竹茹10g;大便干燥7.5克,知母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常服。

疗效:用* * * *治疗脑积水4例,均收到一定疗效。

6.4何世英老中医医案

张X,男,出生后34天。1975 2月11第一次就诊。孩子出生后2天头部开始变大,满月前舌头更明显。前囟门宽而饱满,颅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精神差,嗜睡,厌食,吐奶,排便。眼睛向下,心肺正常。舌淡红,指纹暗沉,脉弱。印象:先天性脑积水(颅骨切除术)。

药方:熟地黄6克,山药3克,鹿角霜9克,牛膝3克,茯苓9克,山茱萸3克,当归3克,猪苓9克,茺蔚子3克,牡丹皮3克,车前子9克。每日1剂量,水煎。

吃了药以后,一天尿多了,精神和护理也渐渐好了,不吐了。连续服役两周后,围度开始逐渐缩小,眼睛不再往下看。第三周后头围基本正常,前囟门平坦,颅缝小。

按:这种情况,何老认为是肾气不足,脑髓不足所致。用地黄丸补肾生髓治标,水化燥湿治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何老指出,此病为难治之症,如单纯补肾,见效极慢,故强调标本兼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一般服用1 ~ 2周后头围开始缩小,超过3 ~ 6周后可恢复正常。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先天性脑积水的孩子。

6.5用药规律通过汇总各地报道的每篇4例以上的具体方剂用药情况,有***10篇,用药为***71味。现上报文献2次以上(含2次)且使用次数超过10次的人员名单如下:

应用频率(示例)

报告(文章)

医学?东西

>200

熟地黄、山药、茯苓、山茱萸。

101~200

5~6

鹿角胶、当归、牛膝、泽泻、牡丹皮、茺蔚子、猪苓和车前子。

15~100

2~4

黄芪、肉苁蓉、麝香、赤芍、桃仁、川芎、红花、丹参、地龙、石菖蒲、黄芩、犀角、龙胆草、木通、黄连、僵蚕、白术。从上表可以看出,目前,补肾生髓仍然是中医治疗小儿脑积水应用最广泛的药物;其次是健脾利湿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药物也备受关注。这种用药情况既符合临床辨证论治的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6.6其他疗法(1)针灸

①体针疗法

取穴:主要穴位:百会透丝沈聪、猪脚舒头肾俞、三阴交符头。配穴:大椎、足三里、风池、风府、透水中极。

操作:每次取要点,酌情加配点。针刺采用短期中度* * *,轻捻慢提的方法,每穴捻3次,慢提1次,3次后出针。每针后加捏脊3次,或用皮针沿后督脉、膀胱经轻敲3次。65438+每天0次,30天为一个疗程,停针3 ~ 5天继续治疗。

疗效:用* * * *治疗78例,有效2例。76例中,基本治愈44例,有效13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75%。

②综合方法

取穴:要点:分2组。A组:水沟、枳沟、四神聪、合谷、水乌、阴交、中极、水道、阴陵泉、足三里、阴交、复六;B组:风府、风池、大椎、命门、舒窈、印门、委中、成山、绝骨。

操作:每次使用1组,根据小儿情况加减穴位。前期以针灸或短期* * *为主。习惯后,可在四肢留针20 ~ 30分钟。每针前用皮针轻敲夹脊穴,自上而下轻敲,以皮肤潮红为度。小便短赤、囟门不闭、四肢冰冷者,用艾条在水面、阴交、关元上旋转灸,每次5 ~ 10分钟。为了加强效果,中药可以外敷在孩子的头部。每天针刺1次,30 ~ 50次为一个疗程,间隔10天。隔天敷1次。

外用中药制备如下:大戟、芫花、甘遂、商陆各65438±00克,冰片65438±0克,麝香65438±00毫克,研成细粉,用醋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备用。

疗效:用* * * *治疗69例,有效51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3.9%。交通性脑积水疗效优越。

(2)单方处方

①皂荚膏

成分:皂荚。1500克,艾叶60克。

用法:将去籽的猪牙皂磨碎,与艾叶和7500克水混合,用武火煎2小时,然后过滤。浓缩至用筷子蘸药液拉出一根长9 ~ 15cm的棍子,离火起锅,稍凉,将0.9 ~ 1.5g麝香放入锅中,搅拌均匀,放入瓷容器中备用。使用时,将药膏均匀涂抹于整个头部、颅缝、前囟门,药物较稠。每2个月更换一次膏药1,使用3 ~ 5次。

疗效:治愈2例。

②开基散

组成:苍术、元明粉各12g,穿山甲9g,炒蒲黄24g,牛黄、珠各1.5g,琥珀、朱砂各6g,生羊肝1。

用法:先将药材分别研末。然后把生公羊的肝脏剖开,把前四味药蒸熟烤成粉末,再加入后四味药拌匀。每次服0.3克左右,每日两次,早晚各服0.3克硫酸亚铁。不要吃凉的食物。同时用三棱针刺破孩子嘴里的疙瘩,四点放血,每10天1次。

(3)按摩

操作:补肝胆65,438+00分钟,补三关5分钟,补脾胃65,438+00分钟,清六腑5分钟,按摩二人马穴65,438+00分钟。揉捏下肢痿弱5分钟;摇头哭5分钟,揉揉小天心5分钟,捏四条1分钟;尿黄加肾清5分钟;清六腑5分钟,清大肠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疗效:6例用* * *,均取得良好效果。

(4)食疗

组成:核桃仁200g,鹿角粉120g。

用法:将药* * *研成细粉,一个疗程,每日1次,每次16克,分20次服用。服药期间喝骨髓汤,量不限,猪、羊、牛骨汤均可。

6.7其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