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指的是哪位画家?哪个时期?

第八届国会,原名朱耷,是阿明宗室。后来自行入京,清兵入关。明朝“忽落如楼”。富甲一方的朱耷突然成了一只迷途的狗。他先入寺为僧,后化佛为道,但无一奏效。“要想干净,怎么才能干净?云未必空。”。对国家敌人的仇恨永远在心中燃烧,所以一件袈裟或者一件袈裟就可以熄灭!无奈,只好回归世俗,装疯卖傻,丢了性命。

你可以参考:

文革后,人们大概还记得对“黑画”的批判,其中就有中国著名画家黄永玉。四人帮说他画的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是对文革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不满。黄永玉画的猫头鹰是否有这样的含义,当然只有黄永玉自己清楚,其他人很难评论。

但从中国的绘画史来看,有“黑画”,也有“黑诗”。中国的诗歌传统讲求寄托和美感,而中国的史学传统讲求“潜移默化”和“春秋笔法”,可视为“黑画”和“黑诗”的源头。《诗经》有很多解释。《关雎》位于《诗经》的开头,字面上是一首情歌,但中国儒家说它是“后妃之德”的隐喻,成了一首政治诗。关雎的这种解释是如此荒谬,以至于现代学者都没有人相信。但至少在清朝之前(清朝一直被质疑,比如严羽?)是权威解释。汉儒对关雎的解读可能确实有些牵强,但你不得不承认《诗经》中有一些诗,其真实含义是在字面意义之外的。我们就不说他了。

“黑”主要是指隐蔽,“黑”的使用当然是贬义的。四人帮与人民为敌,把那些可能含蓄地反对其意义的诗画称为“黑诗”“黑画”,也无可厚非。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这首诗和这幅画都不能称之为黑。准确的说应该叫“比喻诗”和“比喻画”。

比兴诗从《诗经》开始就有人写了,其中不乏佳作,如李商隐的《无题》,朱清玉的《访张吉水》。隐喻画很少见。到了清初,比兴画突然多了起来。最伟大的隐喻画家是八大山人。

第八届国会,原名朱耷,是阿明宗室。后来自行入京,清兵入关。明朝“忽落如楼”。富甲一方的朱耷突然成了一只迷途的狗。他先入寺为僧,后化佛为道,但无一奏效。“要想干净,怎么才能干净?云未必空。”。对国家敌人的仇恨永远在心中燃烧,所以一件袈裟或者一件袈裟就可以熄灭!无奈,只好回归世俗,装疯卖傻,丢了性命。

八大的内心是极其痛苦和矛盾的。内心的熔岩想要融化它,却又无法向外宣泄,于是压抑它,扭曲它,锻造它,最后以另一种形式公之于众。这些都是八大的“黑画”。你看,那些画,气氛是那么冷,那么诡异,那么空洞。但只要多看多思考八大的人生经历,就能体会到这种冷漠就像火山冷却的熔岩,是炽热的产物;那就怪了,其实也不奇怪,是国与敌刻骨铭心的仇恨的曲折表达;那种虚拟的沉默只是一种幻觉。其实内心深处有没有过虚静的一天?

八大还擅长诗歌,他的很多诗都是在画上的。诗歌很难理解。就连与八大同时代的邵也说:“山人有几卷诗集藏在筐里,密不可见。山人的画和其他题字古雅,夹杂着恬静的文字,让人看不懂。”(邵:《八大山人传》)这些诗是货真价实的“黑诗”(比喻诗),因为“黑诗”与绘画相辅相成,但又能使人略见其政治意蕴。

笔者最近读了一本不大不小的书:《八大山人诗画》(朱安群徐贲札记选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版),书中对八大题写的100首诗词逐一进行了注解和解释。这是一本有价值的书。作者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对朱耷生平、生活的细致了解,带出这些“黑诗”“黑画”的“黑味”。虽然不全对,但对我们深入了解八大无疑有很大帮助。

八喜欢画西瓜。西瓜不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八大喜欢画西瓜,有深意。其中一张,右下角有一个孤瓜,左半部有一首诗。诗云:

写这绿门,念叨长发。

七月要两个人抬着吃。

为什么要指出这个瓜是“青门”造成的?原来这里有个典故。汉代的昭平平原,就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后,他在长安东门种瓜。这种瓜叫“清门瓜”或“东陵瓜”。说明瓜是“青瓜”,对前朝的怀念之情昭然若揭。这个瓜大到需要两个人来赞美前朝之美,复兴之难。“七月吃”,好像时机还没成熟,这个瓜不能吃。字面意思是:“潜伏的奴才要忍”,伺机复辟国家。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还有一幅《卦岳图》并配有一句诗:

西瓜上满月的时候,蛋糕的一面是亮的。

各指月饼,驴年熟一段时间。

8月15日是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这时,画瓜和画月亮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月亮那么亮,瓜那么甜,可是月亮下的瓜前面的人(画家)却是那么破碎和悲伤。两者相映成趣,其情感含义不难观察。“人人指月饼”是元末汉族人以八月十五吃月饼为信号,表示渴望复辟国家的典故。然而,国家还有恢复的希望吗?不是,“驴年熟瓜一段时间”——这个“瓜”恐怕永远不会熟。绝望的悲伤笼罩了整篇文章。

这八幅画都很奇怪,形状也常常不一样。他画的鸟大多背驼着脖子,眼睛瞪得很大,充满了怀疑和警惕;有些鸟是独立的,似乎失去了平衡;一些鸟儿栖息在树枝上,看起来笨拙而疲惫,似乎无意飞翔。每一对鸟总是朝不同的方向看;有的是画的:一个在睡觉,一个在东张西望。

在形象组合上,八大也打破了常规。他画了一幅鹿和鸟的画,鹿抬头看着鸟,鸟低头看着鹿。他把鱼和鹌鹑放在一起,两个东西,一个在水里,一个在陆地上,组合成一幅画,不可思议。八只画鹰不看蓝天,也不看兔子、鸟等猎物,却莫名其妙地看着一只螃蟹。像这样的画才是真正的“黑画”。这些画中有一些确实指的是什么,例如,他画的两只孔雀,画中拖着三只秃顶的孔雀,有人认为这是指江西巡抚罗松。但是大部分的隐喻画,我觉得主要是传达一种心情。这种意境隐喻画不同于确实指代某事物的政治隐喻画,更具审美性。

题画诗八首说:“墨点不比泪多。”这可以看作是对他隐喻式绘画的美学总结。“墨点”就是“泪点”的意思。“画出你的心”。八大把中国绘画美学中的重写精神、强调写意和文趣的传统发挥到了极致。或许在八大之前,中国画中也有隐喻画,但至少没有出来。到了八大,隐喻画才成为一种新的画种。八位当之无愧的“黑画”爷爷。

“黑画”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我们可以从“黑画”中知道那个特殊的时代。“黑画”其实不黑!

八大山人朱耷简介

清代著名画家,清初“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的名字之一。他生于1626,死于1705。他是明朝皇族江宁王朱权的后代,是第九个孙子。19岁时,国破家亡,心情悲凉。他装聋作哑,在门上贴了个大大的哑字,不跟人说话。23岁,在风信山出家。由于长期积累的忧虑和抑郁,他患上了疯癫。

货币识别的特殊功能

八大山人有很多人物,名字,别名。本名童,又名,号八大山人、雪歌、歌山、歌山驴、仁武、等。后为道士,居《表云谱》。入清后隐姓埋名。他削发为僧,取了法名传下来,55岁时在康熙耿佳(1680)用了刃字。41岁开始下雪,55岁使用。一号山第一次见到是在46岁,一直到59岁,他还有驴、驴房、人房的等号。驴钱最早见于56岁,最晚见于58岁。

人的房子和驴的房子同时使用。在60岁以前,使用的人物还有易发、点点、韩春、伊薛恒、列府、洪宣等名字。朱耷是和尚的名字,“当”是“驴”字的俗写。至于八大山人仁这个名字,是他弃僧归俗后取的。从59岁开始,直到他80岁去世,之前的词都被抛弃了。《八大山人》一书寓意深刻,“八大”与“任山”紧密相连,即“哭与笑”是他的隐意,他有一首诗“笑与哭在蔓延”,表达国家灭亡和危难的感情。

伊舒特色

八大山人擅长画山水和花鸟。他的画无拘无束,不构成规律,苍劲优美,充满了逃避,构图不全但完整。他的“一花一鸟”不在于数量和大小,而在于布局中的位置和气势。以及是否运用的及时、出奇、巧妙。这是他的“三赢”法。如果画的布局有缺点,有时会用书和云来填充其意义。八大山人会写诗,书法精湛,所以即使他的画不多,有了他的诗,意境就足了,他的画让人觉得小而多,这就是艺术上的匠心。

他的山水画多为水墨,宗法制为董其昌,用黄、倪瓒、董其昌画山水。但是,没有优雅、平和、干净、飘逸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孤独与苍凉,在苍凉的境界中透露出一种浓烈而淳朴的气息,反映出他孤独而愤怒的心情和坚毅的性格。他的墨和董其昌的不一样,董其昌的淡墨可以滋润明杰,八大山人的干磨可以滋润明杰。所以画的都是“奔放”,八大山人和别人不一样,都是“滋润”,八大山人和别人不一样。

一个画家的艺术表现可以不同于前人,但也是落后于他人的。他的花鸟画特别突出,最有个性。他的画大多是抒情的,用象征的手段表达意义,将形象个性化,寄托感情。如鱼和鸟,曾经做出“白眼看人”的表情来表达冷嘲热讽。他的花鸟画风格可分为三个时期。50岁之前是和尚,是早期。他花了很多钱在《传宗接代》《一座山》《一头驴》《人的房子》上,画的是果蔬、花卉、松梅,大部分是书。画面更加精致有力。

从50岁到65岁,画风逐渐转变,喜欢画鱼、鸟、草虫、动物。形象被夸大,飞禽走兽的嘴和眼睛多为方形,鹅蛋脸,有大有小,濒临灭绝。鸟一只脚住,一只脚吊。65岁以后就晚了,艺术越来越成熟。笔法成了朴茂雄威,造型极其夸张。鱼和鸟的眼睛稍微转圈,眼睛靠着眼圈,一副“目空一切”的样子。

他画的一些鸟似乎很固执。即使笔墨不多,他们也把鸟的羽毛展现出来,让人觉得不可触摸,一触即飞。有的鸟拳脚缩颈,既有欺软怕硬的一面,在构图和笔墨上也比较简练。这些意象无疑是画家本人的写照,即“悲愤之歌,忧国忧民,以笔墨抒胸臆。”他在一首关于黄山水的诗中写道:“郭家云小,董老麻树多。人们想看图片就能看懂,一峰还是和宋在一起。显示他的民族意识。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不大,只有牛石慧和宛宛等人传法,但对后来的画影响深远。他的艺术成就主要是非传统的,是他自己创造的。他的写意不同于徐渭的豪放能放,八大山人的严谨能放。清中叶的“扬州八怪”、后期的“海派”以及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现代大师都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