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艺谋到冯小刚再到姜文,为什么每个大导演都讨厌影评人?
当时是第四代导演的代表,谢晋导演创作的黄金时代,《田芸传奇》《芙蓉镇》《山下的花环》《牧民》...每部电影在当时都有上亿人观看(换算成现在,相当于每部电影票房超过40亿),30多年后,这些老电影被现在的年轻人发现,依然能以其真挚的叙事和深厚的感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一位所谓的“影评人”在报纸上发起了所谓的“谢晋模式批判”,将谢晋的电影扣上“旧审美意识”和“电影儒学”的帽子,更恶毒地宣称谢晋的电影是“中国文化转型的严重失调”,“强迫观众接受好莱坞式的道德神话”。
如此奇特的故事获得了一大群影评人的积极响应,摇旗呐喊。在他们颠倒黑白之下,却鼓吹一部电影的主题,既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否则就是“封建意识,反对改革”,也不能流畅地讲一个故事让观众喜欢,否则就是“崇洋媚外,好莱坞化”。
当时第五代导演,刚刚起步,在电影学院读书时所受的教育,就是推崇艺术电影,推崇欧洲新浪潮,鄙视好莱坞式的商业电影,正好和这些影评人一拍即合。于是,中国这位第一个深受观众支持和喜爱的导演,在腹背受敌的舆论压力下,停止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此后,第五代导演的文艺片得到了欧洲电影界的赞赏,在戛纳、威尼斯、柏林等地屡屡斩获金银,似乎进一步验证了影评人的“远见”和“先见之明”,而谢晋这一代导演也孤独地退出了电影界的主流。
说到底,80年代打开国门后,在经济暂时落后的情况下,很多人对欧美国家的物质财富视而不见,打着“反思”的旗号极力矮化和否定本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甚至狂热崇拜欧美、文明和欧美电影圈。
所以,欧美电影圈某些“电影大师”饭后的随意评论,欧美媒体给出的所谓“电影名单”,也能让这些心软的影评人视之为金科玉律,深信不疑,甚至盲目鼓吹电影应该脱离大众,而不在乎观众的观影体验。
就连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等艺术电影,在问世之初也受到了当时众多影评人的批评。原因是它们“太会讲故事”。是不是很可笑?这不是很有趣吗?
所以在90年代这个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艺术黄金时代”,大量导演拍摄各种本土电影,想尽办法争取国际奖项。另一方面,在票房竞争中一败涂地,竞争力甚至不如播放盗版港片的录像厅和影碟。各大影院都不行了,电影院都拆了。
而别有用心的欧美电影圈,也把这些反映农村和小镇风情的电影,当成贬低国人“盲目”和“落后”的工具。
1999年,戛纳电影节,认定张艺谋的赞扬乡村教师、普及义务教育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向中国致敬”,责令其剪辑后再参加比赛。
作为一个有品格的爱国导演,张艺谋不肯屈服,发表公开信抗议,与这个号称国际艺术电影最高殿堂的电影节决裂!而几年后,他不顾个人声誉,从零开始改口,拍出了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无与伦比意义的商业大片《英雄》。
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创下年度纪录(2.5亿票房),而且以365,438+0万美元的成本在华北、日本、韩国获得顶级票房冠军,全球总票房为654.38+0.7亿美元(654.38+0.4.5亿人民币)。从此开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时代,拯救了濒临崩溃的电影院线。
但当时很多垄断电影评判权的影评人认定张艺谋是“可耻的汉奸”,于是怒不可遏,对他大加抨击,给他扣上“一心赚钱,抛弃艺术”,“屈从于权力,纯属谄媚”的帽子,妖魔化张艺谋近20年!
1994年,姜文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诞生,又一位才华横溢的导演震惊电影界。
但由于姜文在拍摄时过于任性,完全不屑于控制成本,此后每一位导演的作品,除了大众口味、票房和口碑齐飞的《让子弹飞》外,都是“赔钱吆喝”,包括《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却得到了文清影评人的热情赞扬,分析吹嘘各种隐喻,对他大加赞赏。
可惜姜文本人对这种不请自来的文学评论家非常不屑,称他们为“一群去妓院的太监”,并公开表示自己只欣赏谢飞、谢晋、姜文三位导演。
世纪之交,早些年互联网不发达,纸媒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普通大众对电影也缺乏了解。这种利用自身媒体话语权主导市场的所谓“影评人”,从纸媒上掌握了电影的评论权,一直在毒害刚刚起步的中国商业电影。
我们的电影市场几乎会走向一条不同的道路,比如日本电影和欧洲电影。一方面艺术电影获得了好评和奖项,另一方面整个市场完全变成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殖民地,让美国人随意收割票房。
现在智能手机普及,人人都可以自媒体,人人都是影评人。那个亿万小城镇年轻人决定电影人工作的时代,那个电影人就是上帝的时代,那个少数影评人决定一部新片的声誉,甚至历史地位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为了宣传新片,连张艺谋都要接受papi酱的采访。
就连姜文也会去创世101大声喊。
连贾都要和女团偶像开启一个“超时空对话”的时代。
对于一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影评人”来说,几篇文章几个帖子就能让大导演变色,或许最痛苦最孤独的时代就是这个。
他们对电影的高傲解读,他们的修辞隐喻,对《云上迷雾》的解读,早已成为我们大部分观众的笑料,即使对于贾这样一个还在拍艺术片,真正被国际电影界认可的导演来说,也即将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
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而这些文艺评论家,以及深受他们影响的几代弟子和孙辈,对《战狼2》、《红海行动》、《求生不得》、《流浪地球》、《哪吒》等国产商业片的巨大成功,依然充满了敌意和不屑。
所谓“狼勇士ptsd”是对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乃至亚洲电影史票房神话的导演吴京的一次歇斯底里的围攻,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其粉丝。
另一方面,这些影评人却把同时期默默无闻的日韩片和台湾省片吹得天花乱坠,甚至执着地主张学习和拍摄这类影片,争取美国奥斯卡奖和欧洲电影节的认可,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和最高目标,完全无视绝大多数观众根本不喜欢看、不认可这类影片的事实。
——其潜台词无非是默认只有美国人才配拍商业大片,只有好莱坞才配占领中国市场。本质上是欧美文化买办的投降派的陈词滥调。
但是,如果这些“文清影评人”真的叫嚣着要的话,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绝对不会有《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和《哪吒》这些早就被好莱坞大亨们吃光了的电影!
老祖宗教导我们,只有借鉴,才能有所收获。取法,只能得之。就算好莱坞第一名真的遥遥领先,我们也一直坚持以此为目标,以此为标杆。毕竟我们有一个现在全球第二的巨大商业电影市场,单个市场容量的指标无限接近好莱坞的北美本土市场。
因此,文清影评人“重艺术电影轻商业电影”的论调必须彻底清算。
从谢晋导演、张艺谋导演到吴京导演,几代电影人的恩怨必须平反。
中国电影要彻底脱胎换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