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妈妈生病,为何有些孩子忙里忙外,有些冷漠还不愿意靠近

文/爸妈快来看

前些天,和密友恬恬说起了曾经一次生病两个女儿忙里忙外照顾我的事情,尽管孩子们笨手笨脚的样子越帮越忙、但心里面还是暖烘烘的,没想到恬恬听到我的讲述直接羡慕地说“你的命真好,有两个如此懂事孝顺的姑娘”,后来越说情绪还越激动了起来。

了解事情的大概经过后得知,原来恬恬曾经也生病过一次,同样是妈妈生病、同样是女儿,恬恬家的丫头却表现得比较冷漠,那天感冒得头疼欲裂的恬恬如往前一样起床给女儿做早饭,女儿一看是炒的剩米饭当下就不高兴地嚷嚷“我不要吃剩饭”,给女儿解释因为生病才简单地做了一顿饭后,女儿虽然没有继续嚷嚷、但也没有关心妈妈身体怎么样。

后来,恬恬让女儿帮忙倒杯水时,没有想到孩子却说“我不要,没空”,一边述说一边回忆的恬恬看起来很伤感,但伤感归伤感,那句“我掏心掏肺对她,没想到养了一个白眼狼”,让我听出了一个母亲对女儿各种不满的声音,这也是糟糕亲子关系的错误开端。

后来,有一次一起带着女儿逛街的时候,恬恬和她女儿的相处让我嗅到了无形的压抑感,路过奶茶店的时候小丫头点了一杯珍珠奶茶,路过肯德基的时候又换了杯同款奶茶,尽管恬恬一直在批评孩子、但也没有拒绝孩子,那种满足了又不断叨叨责备的声音,连我家姑娘听了都私底下悄悄告我“妈妈,阿姨好凶呀”!

了解恬恬和她的女儿日常相处后,我更加确信一个孩子的孝顺、懂事与否绝对是受父母的影响,爱孩子、满足他们的需求是每一个父母的本能,但拿了好处又不停唠叨却是一个不好的开端,父母之爱本是非常纯粹的、不应该掺杂任何回报物质,而一个孩子是否孝顺懂事也跟父母之爱一样以本能散发,强迫特意为之下的顺从不叫懂事、而是妥协。

孩子本能地体贴、孝顺父母看起来很难,实际上就像是成长里的习惯一样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家长多做几下几件事情就是给孩子本能反应的机会:

1、实事求是,孩子的优秀就该被赞美

很多父母习惯谦虚地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在外界被他人夸赞时,很多父母处于谦虚心理会直接说出很多孩子的缺点去回应,实际上这样的谦虚并不妥当、也是对孩子的不公平,关于孩子被夸赞这件事情我们一定要实事求是,他们的优秀就应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赞美。

这样孩子的自信心才会壮大、有更多的能量去挑战下一个困难,当然可能也有一部分家长是抱着担心孩子会恃宠而骄的心理去压压孩子的火焰,但预防孩子骄傲的办法有很多、当众去否决孩子实在是下下策,担心孩子会变得傲慢我们可以在孩子被夸赞的时候说出担忧。

比如“我家孩子在这方面的确表现得比较好,我这不是怕大家夸的越多、孩子越放纵了”,在认可孩子的基础上说出自己担忧的实事求是,一方面是给孩子提醒、一方面也是从精神上鼓舞孩子,这比起那些谦虚式的爆黑料回应更让孩子懂得积极向上。

2、在孩子面前示弱比逞强好

实事求是地认可孩子只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想要孩子本能地体贴、孝顺,这还需要父母创造孩子被需要的机会,在传统的 育儿 里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而孩子就像是跟屁虫一样听从父母下达命令,这样的一个天一个地差距如何能实现本能的体贴孝顺、包括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想要孩子本能地体贴、孝顺,那么父母就要向孩子传递一种“渴望被照顾”的需要感,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被需要的能赖、孩子才会本能做出反应,在日常的 育儿 生活里我见过很多“不信任”孩子的家长,比如孩子想给爸爸妈妈端一杯热水,而爸爸妈妈神经紧张地说“别动,打碎了可不得了”。

在家长看来这是保护孩子的一种担心,但是在孩子看来爸爸妈妈是重视杯子多过于自己,拒绝孩子就是对他们极大的不信任,在拒绝的背后是亲子关系的疏远,疏远的关系里孩子又怎会本能地体贴、关心父母呢?

所以,不管在什么时候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示弱一定是比逞强的效果要好上许多!

3、不做“奉献”自己的父母

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太过沉重,吃饭的时候把有营养的食物都留给孩子,这种把所有美好东西都奉献给孩子的父母并不值得同情,因为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误解的“就该奉献”,这种无私奉献的父母也是给孩子无形中的一股潜在伤害,因为“奉献”是一个未知量,父母也不可能能耐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

如果某一天父母没有如常给予、奉献,他们就会觉得父母变得不再爱自己了,剩下的只有埋怨和记恨,这样的孩子又怎会奢望他们有感恩和体贴之心呢?所以想要孩子感恩体贴,一定要从不做“奉献”自己的父母开始,不要让孩子一开始就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当孩子帮我们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用“谢谢”回应他,下一次我们帮孩子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得到的就是孩子甜甜的“谢谢”回声,孩子的模仿是无师自通的,只有彼此互爱、不隐藏自己的需求,不牺牲自己的感受,孩子才会去本能地亲近、爱护体贴父母,因为被需要、所以才会本能去做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