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理解是什么?

(一)汉语学习的三个阶段中国学者的汉语学习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语义学习阶段、语音学习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中国的语言研究始于汉代。因为国家长期统一,所以学术氛围浓厚。当时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语义学方面,因为汉代崇尚儒学,提倡读经,要求每一个儒生都要有读古书的能力。汉代语义学的代表作有:(1)《尔雅》;(2)方言;(3)通过说话来解释汉字;(4)释名。”中国最古老的字典是《尔雅》。《尔雅》与后世字典不同:后世字典以部首排列,表意相同的字排列在一处;尔雅的词是按词义分类的。全书共分19章,分别是放丧礼、放话、放训、放亲、放宫、放器、放乐、放天、放地、放丘、放山、放水、放草、放木、放虫、放鱼、放鸟、放兽、放畜。释义和释义两章基本都是形容词、动词、抽象名词,释义基本都是连词,其他分类就好理解了。前三章占全书三分之一,它的烹饪就是把很多同义词放在一起,最后用一个常用词作为解释。如注释中第一条是‘始、哉、先、基、昭、祖、元、胎、诺、降、权及于,始也’。其他章节是事物名称的简单分类,带有定义。传说《尔雅》是周公之作,显然是诬告。《尔雅》主要是为解释儒家经典而写的。这本书一定是汉武帝提倡经学之后完成的,经过很多人的补充。不过二丫已经是汉朝的人了,所以二丫的书肯定是西汉时期(公元前3-1世纪)写的。晋国朴学的《尔雅注》很有深意。后世模仿尔雅的书很多。最早的是魏张仪的《广雅》,书名是《尔雅的展开》。杨雄方言(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类型。它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第一部按字根排列的字典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公元100)。全书分为540个部分,9353个字。这本书决定了近两千年来中国词典的命运...后来在许慎,有了刘茜(公元2世纪)。刘茜写了一个名字的解释。《名释》也是一部按义排列的字典,在排列上与《尔雅》十分相似(甚至遵循‘释’与‘释’的分类),所以后世有人称之为雅。然而,就内容的性质而言,史明与《尔雅》有很大的不同。刘茜试图找出每个单词最初被命名的原因,所以他的书被称为《名字的解释》。他认为自古以来事物的名称很多,有雅的,也有俗的,而且因方言而异。普通人每天都在说话,叫东西的名字,但是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给自己起这样的名字。他的书就是调查这个‘为什么’。刘茜认为语音和语义有必然的联系,语义的来源可以从语音中找到。这是中国第一部词源学著作。.....注释古籍也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郑玄对《诗经》、《礼记》、《礼记》所作的评论,都是非常重要的著作。“P5-7”南北朝(420-589)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学上。这不是偶然的。当时逐渐发展出诗律。为了研究节奏和韵律,需要清晰地分析语音的结构,发现声调的特点。由于翻译佛经,中国的中国学者了解了印度的语音。早在公元二世纪(东汉),中国的人们就已经能够把每个音节分成两部分,即现代所谓的声母和韵母。根据传说,沈约(414-513)写了一个四音谱。当时的诗人已经注意到汉语中有四声,并将这一知识运用于诗歌规律的实践中。除了字典,还有押韵的书。其实押韵书也是字典的一种,只不过是按声音排列的字典而已。陆发言的《切韵》(601)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韵书。.....从13世纪到17世纪(元明),中国的语言研究主要是北方方言的活语言。“P7-8”17、19世纪(清初至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满清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为严厉,大部分学者被迫离开现实,从事古籍整理和考证工作。在这个时代,汉语的古义、古音被极大地发掘出来。这种风格很像汉儒,所以称为‘汉学’;因为这种学问是实事求是的,所以也叫‘朴学’。……”P9②语音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又称藏缅语族和印支语族)。汉藏语系包括汉台语系和藏缅语族。中台语系包括汉语、暹罗的“先洛语,原名泰国”侗傣语、苗瑶语、越南语等。藏缅语族包括藏语、彝语、缅甸语等。P25“汉族的文学语言从一开始就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论语》曰:‘孔子所言,诗、书、礼皆雅’。.....事实上,“西尔维娅”就是“夏衍”。夏族最初是在陕甘地区,但后来所谓的'朱霞'是指在黄河以北和以南的国家。“夏衍”应该是北方方言。.....杨雄方言有所谓的“通用语”和“通用语”,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谓的普通话。可见,方言差异的同时,也存在* * *同音异义词。.....中国政权统一时,首都一直在北方。这个事实非常重要...这其中,北京应该是单挑出来的。自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至今已有800多年。除了50多年前明太祖建都南京,国民党迁都南京之外,北京都是它的首都。这种600年的政治影响决定了国家语言的基础。用北方方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对民族同音词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五四文学革命对汉语同音词的形成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在书面语中获得了合法地位,并逐渐取代了“文言文”。人民获得政权后,“文言文”从书面语言中消失了。另一方面,近百年来,社会发展迅速,新的复音词层出不穷,都是超方言,有利于民族同音词的形成。.....现在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明确规定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白话文为语法规范。这样,我们的民族谐音就有了明确的定义。”P36-37“文字是语言的代表,所以中国古代所有的文字记录都具有汉语史的资料价值。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品接近口语。就先秦而言,《诗经》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口头文学的记录;《论语》也可能是当时孔子弟子记录的口语。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接近口语的作品,比如《易经》的俳句、图像学,包括很多俗语。直到汉代,很多作品还是接近口语的。《汉书史记》中有很多生动的描写,而且大部分是口语。.....自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以来,书面语和口语就分离了。.....从汉代以后的情况来看,诗歌往往比散文更接近口语。古诗十九首,朴实通俗。六朝民歌,骈文盛行的同时,是中国历史的主要依据。与唐诗相比,唐诗远没有接近英语口语。在宋代,我们不应该在诗歌中寻找口语,而应该在单词中寻找口语。到了元代,找口语的时候,要找的不是词,而是歌。”P23-24“词语是语言的代表。.....古人把文字和语言混淆了。所以他们把音变误认为音变,把音变误认为义变。这种观点有很大的缺陷:假设语音或语义发生了变化,换了一个词来表示,我们就不能单纯从文字上看到语言发展的过程。”P39 (3)字“一般来说,古今汉字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字,笔画粗如一,不能左撇子;第二种是毛笔书写,笔画可以左右,粗细任意。甲骨文、金文、小篆都属于第一类,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都属于第二类。.....书写工具的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字体的改革。相传蒙恬写笔,蒙恬是秦朝人。造字和制笔一样,都是人民的创造,不能说是孟田个人的发明。但接近于秦代有毛笔,先秦典籍没有‘笔’字的事实。也可能是战国时期就有毛笔了,但没有秦汉时期那么广泛使用。有了毛笔,文字的姿态有了很大的变化。”P39-41”汉字和其他文字一样,在古代是由图画变成文字的。不仅结不是文字,图也不是文字。当一幅图只表示一件事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词时,它就不是一个词。到了‘画’能代表每一个字的时候,不仅笔画简单(只有最能代表事物特征的主要轮廓),更重要的是‘画’和有声语言连接起来了。以汉字为例,即每一个原字都代表某一个音。有人认为象形文字与概念直接相关,与声音无关,这是完全错误的。”P41-42 "文字只是一个假设的符号系统,文字不等于语言。文字的改革不等于语言的改革。”P44“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几千年前的形态大部分都保留到了现在,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从现在开始社会发展的事实。比如甲骨文中有“刀牛”一词,说明殷人农业发达,已经懂得用牛耕田。.....从小篆到《从属》,不仅字体变了,而且字的类型也变了很多。为了简单,有时候不得不牺牲“六书”原则。此外,文字只是一种符号,使用文字的人不需要知道词源。所以,对于一些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来历不明的激进分子,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从隶书到楷书,字的类型很少变化。尤其是唐朝以后,因为科举制度要求正字法,所以一千多年来,字形基本稳定。.....但是,写作不可能一成不变。起初,它是由人民创造的。后来,语言学家不得不效仿。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第一是分类方法,第二是简化方法。”P42-43中国语言文字优势:汉语是表意文字,现在有汉语双音节化的趋势。由于其在数学上思维开阔,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更快,但在逻辑思维上更胜一筹。但是,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来看,汉语作为一种表意语言,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甚至新思想,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成为人类的同一种语言。中国的物理专家可以凭借他中学时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亦然。而英美不同行业的专家却在对牛弹琴,交流学术成果。有了这个优势,中文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西文浪费的纸张是中文的两倍。世界上使用西文的人数比使用中文的人数多五倍。乘法是在一个简单的因子水平上进行的。将浪费木材10-20倍以上,增加工业废水20倍以上。在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中找中文版,因为中文版是最薄的。英语不同于普通话。在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音数不会超过20× 20 = 400。反之,任何不在这400个音之内的音,都不被英语识别,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说的不是一个“音节”。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汉语的发音是英语的三倍。先说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越快。假设有一个人只能发两个音,具体来说,他可以发A和b两个音,根据计算机的理论,我们知道他仍然可以用这两个符号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要表达的事物只有400个,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个读音表达400个事物中的一个,而一个只会发两个音的人,有时要用9个读音表达400个事物中的一个,因为2的9倍只大于400。比如英国人用“我”来代表“我”而只懂两个音的人可能会用abbababba来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发出声音大约需要四分之一秒。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只懂两种声音的人,不仅表达慢,而且很努力。在表达“我”的概念时,英国人用四分之一秒,而只有两种声音的人用两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一辈子都是这个比例生活,那么他们生活中享受的所有信息都将是它的反比9:1。在实际情况中,最明显的就是日语和汉语的对比。我们知道,日语使用100个不同的音,而汉语使用1200个音。所以很多汉字,日本人要读的时候,必须用两三个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单词都是用两个音来表达的,那么不就意味着日本人一生能享受到的信息只有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怀疑这是否与日本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我们知道,思考其实是一个发自内心的说话过程。如果你说话的时候表达的很快,那么思考的速度也要跟着。一个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过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语文用了30秒,英语用了45秒。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证实。至于思维快是否意味着聪明,这是很多学者都承认的。汉语必然打败英语的原因:知识爆炸的问题。我们知道,目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和专利发明新名词在内的英文单词已经超过百万。比如英文中的猪肉一词代表猪肉,与猪和肉无关,只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如果把猪肉猪肉,羊肉羊肉,牛肉牛肉,猪油猪油猪油,羊油羊脂,黄油鹰爪放在一起比较,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连词都是新的符号,与其中任何一个都没有关系,但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美国有一份考克斯报告,给出了大量的对比来说明中国人不可能通过三四十次获得与美国一千次以上的核试验。唯一的解释是中国窃取了美国的技术。有些人还把这一事件称为李文和事件。如果他们想彻底调查这件事,那就研究一下中英文思维的差异。这样才能发现为什么中国三四十次核试验取得的进展和美国一千多次核试验取得的进展相差无几。在信的后面,我附上了我对两种语言对比的计算书。

2011-11-19 19: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