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穗病
首先,症状
虽然玉米黑穗病是一种地方性传染病,但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穗后发病迅速增加。植物的幼茎、叶片、雄花序、果穗甚至嫩枝中的气生根都可能受到损害。由于致病菌的刺激,受损组织肿胀并变成肿瘤。当肿瘤未成熟时,它被一层白色或淡红色的闪亮薄膜覆盖,然后它变成灰白色或灰黑色。肿瘤成熟时,外膜破裂,散在黑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冬孢子)。这是本病症状的最大特点(图1)。肿瘤的大小差别很大。通常情况下,叶片和叶鞘上的瘤体呈豆粒状,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色粉末。茎和耳朵上的肿瘤像鸡蛋或拳头。同一植株上常有多个肿瘤,或同一部位多个病变肿瘤成堆聚集。雄穗的小花被感染,长出囊状或角状结节,不断丛生成一堆;雌穗损伤多见于个别小花上部感染肿瘤,其余仍能正常结实;也有整个雌性耳朵被感染而不结果的。茎上的病瘤大多生于茎节的腋芽中;叶片上的病瘤多生于叶片中肋两侧,薄如豆,密集丛生。病株茎扭曲短,早发株穗少而小,甚至不结穗。此病可侵染植株任何嫩部,形成肿瘤,散黑色粉末,与玉米丝黑穗病只侵染雌、雄穗,产生杂乱的黑色丝状体的症状明显不同。
第二,病原体
玉米黑粉病的病原是玉米黑粉菌(DC。)担子菌的绳索。病原菌的有性厚垣孢子为棕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8~13×8~11微米,表面有棘状突起(图2)。冬孢子萌发时产生一个4细胞的担子,4个侧纺锤形担孢子,担孢子可通过出芽反复产生次生担孢子。冬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6~34℃,相对湿度为98~100%。担孢子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条件下5周后会失去萌发能力。通常只需要几个小时的雨、露、雾就能发芽入侵致病。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0 ~ 26℃;入侵的最适温度为27~35℃。病菌易变异,生理分化明显,生理小种多。
三。感染周期和致病条件
病原菌以厚垣孢子的形式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厚垣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7年。带病土壤和带病残体的堆肥成为次年病害的主要传染源。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子菌和担孢子,通过气流传播,成为初侵染接种体。早期肿瘤产生的厚垣孢子可通过气流等介质多次再感染。湿热的天气有利于发病,娇嫩的宿主组织或机械性伤口有利于细菌的入侵。玉米前期受旱,后期小雨或大雾天气容易发病;连作地和高肥密植地病情严重。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尤其是自交系间。如吉63、紫330、铁84抗病性较强。而英55、英120、超422和Ma52高感。一般来说,杂种对疾病的抵抗力更强;苞片厚而致密的品种抗病性更强;耐旱品种比耐旱品种抗病能力更强。
四、防治方法
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菌源,选择抗病品种。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减少菌源,收割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深挖土壤;认真实行轮作;播种后出苗前在地面喷洒具有杀菌作用的除草剂;施用干净的粪肥,不要与病残人混土混肥。把患病的肿瘤切掉,及时烧掉,对减少当年细菌的感染,减少次年年初的传染源有重要作用。(2)杂交种中,方杂2号、春杂2号、双月4号、双吉107、陕吉101抗性较强,可因地制宜选择。(3)加强管理,注意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减少虫伤;避免部分施用氮肥;合理用水,防止旱涝不均,抽穗前适度灌溉,避免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