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端午节是如何被韩国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
江陵端午祭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端午节申遗失败。起源于中国并与其古代文明同步的建筑风水学研究与实践,在国外已达到顶峰,如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建筑风水基于“山环水绕”的自然地理布局和“风水”的自然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建筑风水遗产申遗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一旦允许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先申请,会让国人更加心痛,远非端午节可比。
端午节遗产申遗之争
去年以来,端午节申遗之争在中国学术界和民间引起巨大反响。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于6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65438。中韩之间一度激烈的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抢先申报而告终。网民和各界人士的情绪表达各不相同:愤慨、失望、冷漠或自省...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我们带来了启示:韩国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获得了国际认可,对中国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中华文明大海中的一滴水。但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建筑风水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民居建筑等建筑文化的体现。建筑风水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积淀的宝贵文化结晶之一。中国古代的Xi、洛阳、南京、北京等城市都是靠建筑风水选址建成的;现存的著名古村镇,如皖南徽州的西递、宏村,浙江金华兰溪的八卦村,也是根据建筑风水原理而建。这些经典的风水套餐,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循环、天人平衡等文化理念。如果被其他国家成功应用,那将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钉子,会让中国大多数人感到痛苦。当然,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者是个例外。所以建筑风水的保护和应用也是大多数人的知识,比如“某部门主管教育的一位主任主张将风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04年4月16日,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工作交流会上指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多样性正面临“严峻的冲击”,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的冲击。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也称之为尊重建筑风水的研究。
国外建筑风水
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筑风水的影响不亚于国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如朝鲜、日本、老挝、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都有各种营造风水的活动,并演变成满足当地民众精神需求的方式。中国的风水文化在1000多年前就传到了日本。日本很重视风水,很多大专的建筑学教授都在研究占星风水。日本一级建筑师冈本先生的《与阳宅学的区间设计》一书,将宇宙气息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日本2000多所大学中有110多所大学开设风水课程。
20世纪70年代,欧美学者也对建筑风水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一些风水专题也在国外流行起来。1994年9月,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建筑风水在美国建筑设计中的分量。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和生态环保主义的发展,国际上从新的角度审视了建筑风水和家居环境的科学性,建筑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重新焕发了生机。在东南亚,很多华人庙宇的建造明显受到风水的影响。很多酒店和高层建筑都是根据当地华侨风水师的意见设计的。德国兴起生物住宅热,房屋采用土木结构;生物居所的选择标准是中国古建筑的风水。美国人不相信风水,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宇宙气场养生法在美国流行起来。一些政客、富人、明星买房要咨询风水师;目前美国有17所大学开设易经、风水等课程。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风水博士学位由韩国人尹鸿基从美国获得。
10多年前,北京大学教授余希贤应邀到英国大使馆讲中国文化。他去了才知道,大使馆在北京召集了38个不同国家的大使来听讲座。"英国大使要求听听中国的风水文化."
2002年3月8-10日,首届世界经典风水大会在德国科隆举行。一位住在科隆附近、从事风水研究18年的德国风水专家说,他的工作就是“为房子针灸”。韩国2004年8月正式宣布迁都计划;多年来,韩国政府一直在为迁都做准备,至今已聘请了400名风水大师,希望他们能为新都找到最理想的地点,包括建造总统府。相比中医,澳洲人似乎更相信八卦和风水。在英语中,“阴阳”和“风水”的写法和汉语拼音一样。“阴阳”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欧洲很多大城市的书店里,通常印在一本叫《易经》的书的封面上。风水在欧洲更受欢迎。葡萄牙建筑工程师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英文版中国风水书。
西方人崇尚中国文化由来已久,从衣食住行到中国功夫、中国建筑。现在建筑风水也很流行,但这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盲目崇拜。建筑风水学虽然充满了迷信色彩,但在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学、地理生态、景观学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了人们如何顺应自然的讨论,这才是它在国外流传的真正原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是对待建筑风水的根本态度。
风水在中西建筑中盛行的内在原因
2004年住宅领域最火的概念是什么?这是中式住宅。西式十余年,中式建筑异军突起。仅在北京,就有至少65,438+00座完全用中国建筑设计的新建筑来吸引消费者。这些中式住宅分为传统和新中式住宅,两者都强调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文化。同时,虽然西式建筑依然流行,但并不是古典建筑,而是现代且极具特色的类型。传统的罗马式建筑被视为污染城市景观的垃圾而遭到唾弃。
风景园林研究生院院长余说:“风水是建筑和城市的传统评价标准。在打破了多年的传统风水观念后,人们突然发现城市和建筑都变差了,人们需要寻找新的信仰和规则。”“风水和科学是两回事。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人协调人与环境的理想,是中国人通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起来的感性认识。今天风水又热起来了,只能说明我们发现自己缺乏同样的信仰和自信,希望在风水的传统中找点回来,尽管那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随着西方工业的高度发展,无节制的“征服自然”欲望膨胀,人类与自然相互对立,演变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系列令人恐惧的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在自省的过程中,学者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环境协调的重要性。起初,一些学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合一”的整体哲学,并因此“发现”了风水的价值,掀起了风水研究的热潮,希望将风水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现有的环境规划设计思路中,为后工业社会赋予新的活力。在这方面,美国人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史密森尼学会为首的年轻建筑师就认为,只考虑人与人的接触是不够的,而是“人+自然+人的自然观”。65438-096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Macharg教授出版了《设计与自然》一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风景是由生态决定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从整体有机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基于生态理论的观点已经成为生态建筑的基石,并对整个建筑和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筑生态学将人、建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视为人工生态系统。建筑只是系统中属于人的部分,满足人的某种需求。它必须和人一起成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按照生态规律行事,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建筑风水学讲究选择优良的建筑环境,顺应自然,使人与建筑、环境紧密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筑生态学和中国的风水思想是步调一致的。
1984年,托德夫妇的《生态设计基础》一书出版。作者引用Paul Sun在纽约太阳村会议上的报告1982说:风水世界观源于俯视天地,是一种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让居民及其后代在他们的聚居区过上平淡的生活。在书中,托德夫妇详细指出了风水与现代太阳能建筑、覆土建筑和地下建筑的相似之处,然后得出结论:风水确实包含着深刻的智慧,这使其成为谦逊和顺从自然的指南。
总之,建筑风水学的复兴是人们对全球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反思的必然结果,其结果是对人与自然环境协调性的必然强调,这与中国建筑风水学中“天地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是一致的,在新的条件下又有了复兴的契机。因此,对建筑风水的认识既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要摆脱封建迷信的污垢,采取“扬弃”的方法,使其合理的内在成分服务于当下,造福于人类。
为什么有人否定建筑风水的申遗?
以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等为代表的否定建筑风水申遗。,主要观点是“我认为风水没有更深层次的内容。是类似解梦、占卜之类的庸俗迷信,没什么可批判的(来源:《科学与无神论》杂志)。”
其观点是否正确?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建筑风水学确实含有很多迷信成分,比如占卜、算命等,但绝不是建筑风水学的主流观点。其主流观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建筑风水学中的次要部分或不合理性来否定建筑风水学的整体,显然是一种误解错误。西方建筑界对中国建筑风水的研究,抓住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因此呈现出一股研究热潮。如果否定者只看到了建筑风水的迷信次要成分,而看不到或认不出它的主流合理成分,那就是水平和认识的问题,不能说明建筑风水本身的问题。理解建筑风水应从科学观、历史观、真理观、辩证方法全面理解,而不是片面理解,这在我的相关文章《建筑风水与现代科学》和《从历史真理的辩证观理解建筑风水》中有所阐述。
总之,“山环水秀”的自然地理布局和基于“风水”自然观的建筑风水,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是符合现代科学的。建筑风水文化在构建全球和谐社会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因此,将建筑风水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一旦允许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先行申报,那会让国人更加心痛,远非端午节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