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习俗?
放鞭炮:春节的早上,开门的时候,先放鞭炮,叫做“开鞭炮”。鞭炮声过后,满地都是碎红色,这就是所谓的“满堂红”此时,街上充满了愤怒和欢乐。
拜年:新年第一天,男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互祝新年快乐。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由同一个族长带队挨家挨户拜年。有的同事请几个人拜年;还有人聚在一起互相祝贺,这叫“团拜”。由于在家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精英和学者就用名帖互相祝贺,从而发展出后来的“贺年卡”。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他们健康长寿。长辈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都说压岁钱可以镇邪,因为“老”和“特”谐音,晚辈可以用压岁钱平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把彩色的绳子穿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这是燕京年记载的;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把分发给孩子的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岁钱可以在晚辈拜年后当众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入睡时,由父母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还是很流行的。
在过去,人们把这一年看作是新政府成立的头几天天气晴朗的结果。其理论始于东方朔的“年”,意思是年后八天,一天是鸡日,两天是狗,三天是猪,四天是羊,五天是牛,六天是马,七天是人,八天是谷。天若晴,属于它的东西就会滋生,天若阴,属于它的日子就不会长久。后人沿袭其习惯,认为初一至初十天气晴朗,无风无雪为吉祥。后代从占领时代发展到一系列的牺牲和庆祝。
喝屠苏酒和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的习俗中,全家人在元日喝屠苏酒以消除不良倾向。屠苏酒的制作方法是:大黄、桔梗、川椒、肉桂、山茱萸、防风,用绛囊悬于井里,元末采摘,与酒共煮四五次。在古代,屠苏葡萄酒以一种独特的方式饮用。大多数人喝酒,总是从老年人开始;但是喝屠苏葡萄酒正好相反,从最小的开始。也许是年轻人一天天长大,先喝酒表示祝贺,老年人晚喝酒表示挽留。宋代文学家苏辙在《除日》诗中写道“屠苏每年最后一饮,不觉已七十余年”,此为风俗。在古代,这种独特的饮酒顺序往往会让人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所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正月初一是扫把生日,正月初一不能用扫把,否则会扫了你的运气,断了你的财运。如果一定要扫地,一定要从外往里扫。直到今天,许多地方都有在除夕前大扫除的习俗。大年初一,不放扫帚,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废水,当天不泼到外面。过年也不能砸家具。打破它是破产的标志。你得尽快说出“岁岁平安(破)”或者“花开地上,富贵荣华”。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叫丈夫一起去,所以俗称“迎夫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一定要带一些礼物和红包,由母亲分发给邻居,就像过年的场景一样。如果家里有很多女儿,而这些女儿没有在同一天回来,那么我们就必须一次分享一个。礼物挺薄的,就四块饼干。但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真正的“礼轻情意重”,表达了姑娘对乡亲们的思念。女孩子回家,如果家里有外甥,姨妈又要出钱。虽然她在大年初一给了压岁钱,但这一次有了不同的意义。这种习俗被潮汕人称为“吃宵夜”。顾名思义,只是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祀财神(北方)在北方,财神是在正月初二祭祀的。在这一天,无论是商业商店还是普通家庭都会举行祭祀财神的活动。各家各户向在除夕夜到来的财神献祭。事实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被焚化了。这天中午想吃馄饨,俗称“元宝汤”。鱼和羊肉被用作祭品。这一天,老北京的大商家都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用“五祭”即全猪、全羊、全鸡、全鸭、红活鲤进行祭祀,希望今年能发大财。
正月初三是女娲放羊的日子,所以叫“羊日”。这一天,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意味着羊会养得好,养羊的人今年会有好收成。
烧门神纸在旧社会,年节上挂的松柏枝和门神文具在初三一起烧,以示一年已过,又该开始营业了。俗话说“烧了看门人的纸,一个人就求生理”。
小米生日人们认为正月初三是小米的生日。在这一天,人们希望牺牲和祈祷新的一年,不吃米饭。
早些年,是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为有天书而流传于世,于是真宗颁布圣旨,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官员等人放假五天。后来叫小年朝,不扫地,不讨火,不打水,跟旧王朝一样。
贴“赤口”大年初三也叫“赤狗日”,与“赤口”谐音。在中国南方,除夕第三天早上贴“红嘴”(禁嘴)。认为这一天容易吵架,不适合拜年。所谓“红嘴”,通常是用一张长约七八寸、宽约一寸的红色纸条,上面写着一些平安吉祥的话(格式:“九四年正月初三,应钉破诸神前门,凡偷火星之男女,必有福报”),一张贴在前后门顶上,一张放在垃圾堆上挑出来扔出去。这些垃圾都是初一初二堆积的,到初三都要一起清理倾倒。否则相当于家里金银财宝外流。总之,贴“红嘴”就是要让人觉得一年四季都能平安进出,不会和别人吵架,也不会遭遇各种不幸的灾难,家里多赚钱,万事如意。平时不出去拜年。据说这一天容易和人吵架。不过这种习俗早就过时了,因为现在过年很少有人聚在一起了,已经淡了很多。
农历四月初四是祭祀财神的日子。以前主人要“开除某人”,所以这一天不邀请他拜神,对方心知肚明,收拾东西就走了。还有传说灶神这天会来查户口,不宜出远门。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意思是为了赚钱和珍惜。按照五天吃一次“水饺”(北方叫“水煮饼”)的老习惯,现在有的人只吃三两天,有的隔天吃一次。但是,没有不吃的。在古代,从王公府邸到大街小巷的小房子,甚至招待客人都是如此。女性不再忌讳,开始互相拜访拜年,互相祝贺。新婚的女人在这一天回家。很多禁忌,在这一天民间传说说破就破之后,就可以破了。破五当天不宜做事,否则今年会出事。除了上述禁忌外,破五月天的习俗主要是送贫、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祀财神(南方)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祀财神。据民间传说,财神就是五神。所谓五道指的是东西南北,意思是出了五道门就能拿到钱。每年新年,人们在正月初五的零点打开门窗,烧香,燃放鞭炮和烟花来欢迎财神。接了财神之后,大家还是要吃路酒,经常要吃到天亮。每个人都充满了发财的希望。我希望财神能在新的一年里把金银财宝带回家,发大财。都说越早遇到路头越好。你收到的第一个就是真神,特别有效,所以叫“抢道头”。有的地方一月初四真的是“抢道”,成了风俗。
正月初五送贫是中国古代民间非常有特色的习俗。意思是祭祀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小子”,据说是颛顼的儿子。他又弱又矮,喜欢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在陕西省韩城市,人们在第五天要避免外出,并且要把新鲜的肉放在锅里烤,炒豆子使它们裂开并发出声音。他们认为这样可以破穷得富。另外,在旧时的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很饱,俗称“填穷坑”。送穷人的流行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辞旧迎新,送走旧的贫穷和艰辛,迎接更好的生活的传统心理。
春节期间开市,大大小小的店铺从大年初一就一起关门了,但是正月初五就开门了。人们习惯把正月初五作为财神的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一定会发财。股市也在这一天开盘。
天津人要在初五以后“赶上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谊穷”。人们天一亮就起床,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是从里到外放的,一放就到了门外。据说凡是不吉利的东西都会被吹出来。这一天,民间流行的饮食习俗是吃饺子,俗称“挤小人嘴”。天津初五,家家户户吃饺子,案板要叮当作响,让邻居听见,以示正在斩小人。
大年初六,商店餐馆正式开门营业,燃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情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男孩是年满12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两倍,所以称为666大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把节日里积攒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人。
初七是人节,是人的生日。又称“人民胜利日”、“人民庆祝日”、“人口日”、“人民七日”。传说女娲在创世之初创造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然后在第七天创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代就有人开始遵守日常习俗,魏晋以后才开始重视。在古代,人们有“男胜”的习俗。男子胜是一种头饰,也叫蔡晟和华生。从晋代开始,人们为花剪彩,为人剪彩,或刻金箔给人挂屏,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作诗的习俗。唐朝以后,更加重视这个节日。皇帝每天都给大臣们五颜六色的胜利,登上盛大的宴席。正月初七天气好的话,第一年人口平安顺利。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春饼卷“盒菜”(一种煮熟的肉类食物),并在院子里铺煎饼,以熏天。
吃七宝汤是用七种蔬菜熬制的汤,在人的日子吃可以得到吉兆,据说可以祛邪治病。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产品,不同的水果和蔬菜,不同的意义。广东潮汕用的芥菜、甘蓝、韭菜、春菜、芹菜、大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大蒜、洋葱、香菜、韭菜搭配鱼肉。台湾省和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大白菜。其中,芹菜和洋葱聪明,大蒜善于计算,芥末使人长寿。
送火神到山东半岛也叫正月初七“送火神”。孩子选一根两米左右长的木棍,用麦秸捆住。这就是所谓的“火神”。黄昏时分,火神的一端在家门口点燃,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离家出走,直到它燃尽。这个活动的意思是把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房子里就不会有火了,很安全。
据《战书》记载,从第一天开始,上帝创世的顺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第七天是人的一天。这一天,香港人喜欢吃第一口粥,所谓和,希望是理科考试前几名的高中。每个人每天都应该受到尊重。就连政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父母也不能在这一天给孩子上一课。
农历八月初八,是小米的生日,也叫顺兴节。都说星星在下界,天上的星星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预示着今年水稻丰收,天空阴沉沉的。
顺兴,又名祭祀星。正月初八晚上,无论人们是否去庙里烧香祭拜星王(即顺兴),家家户户都会在星星出现在天空后举行祭拜顺兴的仪式。祭天时,要在书桌、灶、门槛、壶等处放一盏“金灯”(黄色鼻烟)。并将其点燃,称之为“散灯花”,寓意避凶。祭完星星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过元宵节。
祈福放生正月初八有一个“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和鸟拿到外面放生到野外。
明代刘东在《帝都风光略》中记载:“正月初八,在始兴巷放飞鸟雀、盆中鱼虾、田螺、蚌类。罗塘前,僧人们说着梵语,千人相对,羽毛在空中飞舞。邪恶落在房子上,但当他们移动时,他们就走了。水之类的东西扔进皇城金水河的笋子和鱼饵里。”
农历八月初八放生,既体现了古代人民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道德,也表达了新年伊始,人们对世间万物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第十天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磨、磨等石器都不能动,连石头都要祭祀。在运城、山东等地,有一种说法叫上帝举石头。库亚之初,人们把一个瓦罐冻在一块光滑的大石头上。第十天早上,瓦罐的鼻子被人用绳子捆住,由十个男生轮流抬着。石头没有落到地上,这预示着那一年的丰收。
第十天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磨、磨等石器都不能动,连石头都要祭祀。在运城、山东等地,有一种说法叫上帝举石头。库亚之初,人们把一个瓦罐冻在一块光滑的大石头上。第十天早上,瓦罐的鼻子被人用绳子捆住,由十个男生轮流抬着。石头没有落到地上,这预示着那一年的丰收。
正月十一过后,人们开始为元宵节做准备。从正月十二开始,他们就开始买灯笼,搭灯棚。童谣是这样的:“十一声唧唧,十二个灯棚,十三个人开灯,十四个灯亮,十五行半月,十六个人把灯打完。”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回大地的夜晚,又称上元节。元宵燃灯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汉代,这一天吃元宵和汤圆是必不可少的。十六夜的第一个月是儿童节。所有的孩子都拿出灯笼和别人撞,然后笑着看别人的灯笼着火。这叫“摸灯”。重要的是,今年的灯笼留不到明年,必须“摸灯笼”销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