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文地理历史简介

天津:十种文化的交融

天津,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位于太平洋西岸华北平原东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临燕山,西接北京,总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和港口城市。天津建市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通过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简要分析和说明,可以看出天津的地域文化是海河文化、程响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事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和慈善文化的融合。

1,海河文化

天津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河流长期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水是这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海河贯穿天津,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连接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天津城市发展最大的优势就是河海交汇形成的水文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运河文化、水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和商埠文化。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精华。水文化的流动性孕育了天津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

天津从村落起步,借助与水息息相关的鱼盐发展起来;杨迪开通大运河后,天津与黄河和长江相连。随着南粮北运和盐业的发展,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枢纽,从而促进了水运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天津是首都的门户,是江海转运的枢纽和繁荣的商业港口。当时,粮盐贸易是其两大经济支柱,鱼盐是天津两大重要财源。

2.程响文化

老城区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自建城以来,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这里都是天津的中心区。1901年,城墙被拆除,原址修建了四条道路。老城分为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西南角四个居住区,建筑风格、道路形态各异。东北角和东南角大多是富商,建筑宏伟,有大院落和房子。西南城,地势较低,是穷人的居住地。所以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穷”之称。

程响文化属于上流社会的高雅文化。如果说,在明郑德十一年(1516),天津有记载的第一座官式园林——浣素阁(建于住建部官署),开创了天津上层精致文化建设的先河;接着,天津城四面的门道——“拱北、定南、安西、镇东”——还有鼓楼上津门的诗人梅写了一副对联——“登高而快,看七十二卖帆;繁华中醒来的人,早晚都会听钟声”——这是天津高雅文化的典型标志。“老城区是一个文风鼎盛、名人荟萃的地方,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庙、金文书院、汇文书院、中英小学为天津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严修、张伯苓、林、刘宝慈等教育家在老城区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里有许多名人故居,如著名书法家、实业家范竹斋、国学专家王祥、教育家马、书法家孟光辉、小说家刘云若等人的故居。还有很多四合院,如藏獒街的徐佳四合院、北门的边家四合院、东门的姚佳四合院、富社街的王家四合院、南门的齐家四合院、二道街的鱼枷四合院和东门的杨家四合院。

3.寺庙文化

有学者认为,从信仰和习俗的角度看,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原点是妈祖崇拜,所以说“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城”。天津的妈祖文化虽然地位显赫,但并不排斥异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天津,儒释道等传统文化以及外来宗教文化各行其是——以天后宫为代表的妈祖民俗文化、以孔庙和关羽武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大悲天悯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玉皇阁和吕祖纪念馆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大清真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究其原因,一是天津地域文化形成发展时间不长,传统主流文化不足以罢黜百家,独尊一家,缺乏约束力;第二,在这个移民城市,土著人口少,所以风俗信仰混杂,互不干扰。

旧时天津民间信仰多神,体现了天津地域文化兼容并蓄、多姿多彩的特点。大量的移民生活在天津,独自祈求帮助的心理,避祸的心理,来自各地的各种偶像及其民间宗教传说,形成了天津的民间多神教。随着文明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神灵的信仰早已淡漠;然而,以寺庙为名的街巷,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述和记忆中。

4.移民文化

《天津魏徵》载:“天津近东海,故为荒石芦苇,永乐初居其中,杂有闽、广、吴、楚、齐、。”也就是说,天津建城设市后,商人、船工聚集,军队驻扎,流动人口激增。天津市通过从三岔河口来来往往的无数船只,接纳了水路运输的船民、移民商人、士官、破产农民和外省民工,形成了一个“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根据1845整理的《金门嘉宝图》,市区及北部、东部沿江居民中,原住民有740人,仅占全市总户数的2.28%。这说明外来人口占天津城市人口的绝大多数。此外,河北、山东、山西的农民也成为天津移民的另一主流。

移民向天津的大规模迁移促进了天津近代经济的发展。下层移民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们的谋生出路,一是在天津的现代化工厂打工,或者在商店当学徒;二是靠码头苦力、人力车、家政、理发、垃圾清扫、废品回收谋生;三是沿街叫卖或手工修理;第四,无业游民和乞丐。中层移民——中小企业家、知识分子、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在天津聚集,成为天津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层移民——军阀政客、清朝残余、当地富商士绅等因失势或逃离战乱纷纷迁入天津租界,为城市经济注入了大量货币资金,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居民文化”。总之,移民文化与天津本土文化的交融碰撞,南北交融,雅俗共赏,形成了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和天津社会生活的多元化。

5.军事文化

15世纪初,明成祖朱迪迁都北京时,认为京畿附近的海滨无人把守,仿佛家家户户都没有门,于是抽调淮军镇守,定名为天津,扩村增防,按军事建制设置天津卫。作为军事卫生中心,驻防军士成为最早迁居天津的居民。历代屯田的士兵,运水的水手,李鸿章的淮军和袁世凯在天津训练的新军,都为天津的地域文化增添了军事气息。造就了天津民风的豪气和坚毅。

明清时期,军人及其家属高度集中在天津。军人性格中不屈不挠的刚毅与移民性格中燕赵豪情的慷慨相结合,形成了天津人性格的主基调——豪爽直爽,爱恨分明,以恶为仇,以勇为先,以扶弱济困、打抱不平为先。义和团袭击天津租界,震惊中外的天津宗教计划,都显示了天津人勇敢顽强的气质。在天津传统的慈善公益事业中,典型体现了天津哥们的侠义、勇敢、暖心的态度。同时,天津民风爱管闲事,爱生气,甚至爱寻衅滋事,爱挑衅。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形成了早年青帮、教兴、混混等人得以称霸天津码头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