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酥糖简介
滁州著名的琅琊酥糖,原名“面糖”、“侗糖”,起源于明末。它由纯白芝麻、白糖粉、付强粉、麦芽糖等制成。生产的糖果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切面清晰,呈螺旋状,色泽乳白;入口绵软细腻无杂质,香味清脆浓郁,甜而不腻。文人称赞的日子:“香自云中招外宾,味自洞中引仙”,营养丰富,在咸宜老少皆宜。以琅琊山命名,是滁州传统名吃。其“甜而不腻,糯而不粘,酥而不碎”,咸宜老少皆宜,深受群众喜爱。酥糖又叫“面糖”、“秦油酥糖”、“侗糖”。明末,滁州作坊开始以小麦粉、芝麻、糖为原料,经烘焙加工而成,俗称“面糖”(小包糖)。清初秦、尤两位大师用糯米、细骨包裹制成面糖,故又称“秦尤酥糖”。后来有一位姓董的师傅精心改良秦油酥糖,用面粉糖将糯米层层叠叠,称为“董糖”。另一位学者写道:“明朝崇祯年间,江南著名艺妓董小宛,擅长烹饪,制作花露,擅长做糖糕。有一次一个人才病了,董小宛别出心裁,用芝麻、白糖、炒面、糖浆、香油等原料,精心制作成方形酥糖,送给茂香。”其糖“脆甜,开胃爽口”。在民间流传后,人们把这种糖称为“东糖”。《崇川文志录》也记载:“董汤为毛超人之妾董小宛所制。”民国初年,楚城有很多店铺和作坊做糕点。张三一、边元昌、曹恒星等店做的脆皮糖(又名董糖)比较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