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年货菜单
春节
小时候烧香放鞭炮,阉割家人先祭祖。再见,长老。奖励压岁钱。同种族的年轻人手拉手,由近及远,按顺序拜年。早餐吃一顿平淡的食物,依然是素食,很和谐。祝家庭和睦平安。平粮中含有麸皮和硬币,起到“运势”和“财气”的作用。晚饭后,大嫂们蜂拥到街上拜年。第三天中午,在宫廷里烧香,全家团聚,这一天被称为“岁岁”。第五天再吃扁食,这叫“掐嘴”。教导幼儿,不要骂人,不要胡说八道,尊老爱幼,少说多做,勤学第一。第七天是火日,遵循古代习俗,做饭开饭。旧俗敬火神,村里人开怀畅饮,锣鼓喧天。在八月的第八天,我们吃豆腐,这意味着“都煮熟了”,并祈求一个好年景。第九天是水果日,吃鲤鱼,希望“盈利”,祈求新的一年。东部山区果农特别重视,现在依然如此。
春节期间,所有业务停止营业,办公室关闭三天,剧院和商店照常营业。第三天,各单位照常上班,沿袭古老习俗,放鞭炮,声音很大。
2/先说年货:
做年货:
除了置办年货,我们那里家家户户都在大年三十前三五天开始做年货,比如磨豆腐(一般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豆腐系列)、炒水果(就像街上卖的糯米油饼)、糯米糕,基本都是留不住的食物。腊肉和水酒之类的东西,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吃完了。
新年前夕:
除夕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时候。早饭后,家长们开始杀鸡鸭准备年夜饭,小社员们搞打扫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性成员(男性不在的情况下,女主会代替他们)提着供品去祭祖坟,他们的祖先是最好的,那就让他们先吃年夜饭吧!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性成员基本都准备好了年夜饭。放完鞭炮,一家人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在中午,所以叫年夜饭,不叫“年夜饭”。
第一天:
在新年的第一天,我们必须注意我们做的许多事情。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第一天是否快乐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利,是否有利可图。
初一“驱寒”(音译,还有“出门”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我还不太确定)恐怕是我国特有的习俗。“驱寒”就是凌晨放鞭炮迎接新年,但有很多讲究。第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零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后或者早饭后,但是在天马,大概在凌晨4-6点之间;第二,“驱寒”只能是男性成员,起床驱寒的应该是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吵醒;第三,驱寒的鞭炮一定要足够长(越长代表好运越久),鞭炮一定要一次放完(鞭炮一气呵成,表示新的一年万事如意);第四,“驱寒”后燃放的鞭炮,不要让孩子接,也不要在晚饭前清理。诸如此类,以至于“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所以,如果哪个家庭不开心,不顺利,老一辈经常会蹦出一句话:“看来初一没有‘好冷’。”
早餐也很讲究,一般吃年夜饭的剩菜(意为“一年有余”)、面条或粉条(意为祝老人长寿、全家好运)
初一要讲究平安吉祥,所以说话有禁忌,不能带“死”字,不能骂人吵架。
其实这些N多的老“讲究”都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习俗,有些迷信有点傻。但是,除了那些晚辈无法接受的规则,没有人会刻意去改变或打破。就像生日时吹灭蜡烛许愿一样,都是祈祷自己和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利,全家在新的一年里都有好的收入。遵循旧规则没有坏处。
新年快乐:
在我们家乡,拜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占据了“过年”的绝大部分时间。亲戚很多,基本上从初一到元宵节,还得在互相拜访的过程中。
在第一天,我通常给我的祖父母和叔叔的邻居拜年。第二天去外婆家和舅舅舅妈家拜年,平时一家人晚上都要吃个饭,过夜。所以亲戚多,地方分布广,拜年时间长。需要注意的是,出门拜年一般是主人带孩子,女主人要在家接待前来拜年的客人。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年了,女主人就可以叫姐妹们回娘家拜年了。
娱乐活动:
过年的时候,村民最富裕的就是时间,自娱自乐的活动也很多。老人自发组织的剧团搭起舞台表演唱歌;年轻的舞龙队挨家挨户拜年;年轻人组织的村篮球赛也精彩纷呈;每个村庄都挂起了各式各样的孔明灯笼...以此类推,全民参与,老少咸宜,其乐无穷!
尤其是放孔明灯笼,应该算是我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最感动的过年娱乐了。在每个村组,通常是几个大人组织给孩子做灯笼,几个“童王”组织孩子拿几个器皿挨家挨户“聚油”,一路唱着童谣:“聚油放哨,养300斤猪,聚油放生,猪壮壮”。大家都希望新的一年有个好收成,所以不在乎那个“油”!孩子们拿着“收集”的油,淋在绑在孔明灯笼上的布上,点燃火,孔明灯笼就起飞了。在组织者的命令下,孩子们跟着孔明灯笼走。孔明灯笼没飞多远,基本都是被小朋友追着打,然后带回来回放。那些发现孔明灯笼的人走在最前列,被其他孩子簇拥着,享受着“英雄”的待遇。因此,每个人都赶上孔明灯,并非常努力。有的飞得很远,追不上,大家都放弃了。如果落在其他村组,难免会发生争执,最后还得两边大人协调。直到宵夜,所有的灯笼都要熄灭,这个活动才告一段落。
随着年轻一代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他们家乡的N多习俗都发生了变化。除夕的夜空中,燃放着越来越多绚丽的烟花。除夕夜,一些人开始学习煮饺子和吃馄饨。凌晨0点,人们开始放鞭炮,真正做到了“辞旧迎新”;拜年不再花半个多月,而是几大亲戚的门都过了。等等......
然而,更多现代文化的出现也使保留失去了。越来越多的大人围在麻将桌旁,没有人对戏班或者舞龙舞狮感兴趣。越来越多的孩子在看电视,看动画片和肥皂剧似乎比追孔明灯笼更舒服。第一天的扯皮随处可见,没人在意那么多禁忌...
风俗在变,人文在变,但只要身边亲人的激情和家的温馨氛围不变,每年盼望回家过年的心情就不会变。
山东的习俗从春节的第一天到第十五天。
农历新年第一天
严格来说,春运是从第一天零点开始的。父母先起身发纸,开门前放一条火鞭(据说是怕开门时直接碰到上帝),然后才能说话。其他人陆续起床。起床后,女人忙着煮饺子,男人在父母的指导下拜。在招远旧时代,祭拜的顺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爷,四拜财神,五拜老祖。
现在我们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节的第一餐是饺子。煮饺子的时候,放鞭炮。有些地方为了驱邪求福,用芝麻茎煮饺子,寓意新年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来越好。饺子要煮得多,肯定是绰绰有余。饭后馒头要放在锅里,意为绰绰有余。饺子煮好后,先捧一碗敬天地,再捧一碗敬灶王爷。吃饭的时候,除了每人一碗,还要多盛一两碗,希望人多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吃红枣意味着新的一年要早起努力致富;吃栗子,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可以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汗水;吃花生,可以长寿;吃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一个,大家都真心祝贺。
新年祝福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仍经久不衰。首先是家庭拜年,在一个家庭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同辈之间互相拜年;然后,祭拜是给未服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五福的长辈和亲友拜年。
以前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打个招呼。商人不仅要打招呼,还要祝贺对方发了财。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他们“压岁钱”。新媳妇给公婆拜年,公婆给一笔可观的“压岁钱”。运城等地有“春节长期乞讨”的习俗。
[吉祥话]
春节说吉祥话是山东民俗的重要特征之一。之前的每一年,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诫孩子,不要在说话的时候“走火”。就算出了事,也说点吉利的。胶东人最忌讳的两件事是:第一,打碎了东西,绝对不能说话。你要默默的清理干净,迅速的扔到井里,即使路上遇到熟人也不要说话。据说这样可以消灾;第二,初一早上煮饺子,要煮几块,但不能说是碎的,也不能说是“在锅里”,要说是“赚的”。意在赚钱致富。商人之家最讲究这个,对对话感兴趣。你问过了吗?回答是;他问是不是赚的,回答说是赚的。所以,祝你好运。
[牲畜]
鸡、鸭、鹅等。不能在鲁西南初一早上放生。有的人一圈一天,至少半天。据说是怕他们污染了年味,打扰了年味(因为鞭炮会让家禽飞来飞去),牛、马、狗、猫等其他家畜动物都有优待。初一早上,即墨隔一年给鸡喂一次饭。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给狗吃各种食物。据说狗先吃的东西一定会有大丰收。
[送回家给教会]
莱芜等地有初一下午送家人回家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放炮,磕头,送祖先回坟,回家放好家谱,春节祭祖仪式就这样结束了。但有的地区是开学第二天,有的地区是初三,各地不一样。
【禁忌】
第一天禁忌很多,地点也差不多。在莒南,禁止推磨(年前就封了,初五才允许用磨),禁止提水,禁止扫地,禁止打人骂人。临猗忌缝纫、包饺子、吃肉、捣蒜。怡园初夜不点灯。据说如果你点亮一盏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
农历一月二日
胶东地区在农历正月初二后发新年贺词。拜年的时候要摆供品,烧香烧纸,放鞭炮。一些人在街上搭起祭祀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鞭炮,非常热闹。有些地区在初三下午发新年祝福。
临清有初二祭祀财神的习俗。商人家里都摆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有“乾隆”和“枣山”。祭祀时,人们烧香磕头。邻居们也会带着香纸到商人家里去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也会用酒和菜招待他们,以表示感谢。
探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初二去岳父家做客。未婚青年男女可以不去看望父母,而是去看望祖父母。即墨初三或初四给公公婆婆拜年,初五去不了。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莱西串亲戚的顺序是“先见姑姑,后见姑父,公公婆婆在后”。
岳父母一家对待子女,尤其是新婚子女,要非常热情。除了鸡鱼肉蛋,莱芜等地的宴席一般有“四顶四”,即四个果盘、四个炒盘、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四个大盘。陪同客人要轮流给孩子敬酒。
胶东新媳妇第一年要去老公爷爷奶奶家看看,叫“扎根”。据说到了爷爷奶奶家就可以扎根了,不会有离婚和早寡的情况。当他们生根,爷爷,叔叔,月经等。会给新婚妻子压岁钱。鲁西南新婚夫妇一般在双日串亲,表示成双成对,吉祥如意。
在旧社会,临清一般不在正月十五前串亲戚。俗话说“七次不走,八次不动。走九次,婆婆就死了。”第七天,第八天,第九天,不能串亲戚,第十天,就可以了。转的意思是过了十天到十五,不能串亲戚。过了十五,就只能串亲戚了。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山东一些地方称为“五马节”,当年骡马的吉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核算,说万里晴空,骡马兴旺。
这一天也被称为“破五”。在一些地区,妇女在初五之前不准外出探亲,也不准用刀和尺子缝纫,更不准煮生米、生面和生菜。过了这一天,他们不再是禁忌。在临清地区的“破五”,举行送家人上教堂的仪式。沂南也在这一天退出了家族会馆,有的甚至吃起了炸糕,扫起了院子。据说这一天扫院子没招到蚂蚁。
这一天,临沂等地的妇女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据说动针动针会引来蝎子和蜻蜓。
这一天一般中午吃饺子,也可以吃面。有句话叫“初五吃面,一亩打一石”。
旧社会有初五送穷的习俗,或者叫“送穷媳妇”。茌平称之为“五穷”,所以称之为“赶五穷”,以避免拜年。在单县,瘟神在这一天被送来。为了消灭病人,家家户户都去村头或路口送瘟神。一大早烧香烧纸,祈求瘟神飞走,让家人平安健康。
许多商人把初五称为财神的生日,黄县等地也叫“路头日”,这一天是市场开业的日子。人们燃放鞭炮,祭祀财神,吃象征金元宝的饺子,希望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这一天和第一天一样,故意坏了几个饺子。掌柜在厨房外大声问:“老兄,元宝赚到了吗?”那人大声回答:“赚了!”这是一个好运气。这一天,最忌讳“补偿”“离别”之类的字眼。吃蒜的时候不允许吃蒜瓣,蒜泥要叫“义和菜”,避免禁忌。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唐代称为“人胜节”。都说人丁兴旺,身体健康。黄县、招远等地按初七、十七、二十七分为“小人七”、“成人七”、“老七”,中午吃面条祝人健康长寿。
有些地方在人的日子里会有祭神的活动。这一天,沂南推磨碾,送与天地之神。邹县祭火神祝融,举烛社,名曰“护驾”。单县、运城在这一天送火神。
在人民日,临清和济南禁止妇女缝纫。据说:“人天天缝,只扎奶奶眼。”单县早上吃饺子叫“挤老鼠嘴”,据说晚上不能点老鼠,以免害民。
正月初八
第一个月的第八天是山谷日。鲁南地区也称这一天为“转巴”,或简称转巴。这一天,沂水家家户户都吃面条,寓意“一亩三分地转面轴打石头”,祝愿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而沂南则完全相反。第八天禁止转动,所有能转动的工具,如纺车、打磨等,在这一天停止转动。博兴等地满是对山谷艳阳天的歉意。有的地方说8号天晴,适合山谷。
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传说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也不准搬动碾、磨、臼、打布石等可能伤害当年庄稼的石头物件。
在这一天,昌潍地区的一些人会烧香烧纸来祭拜石神。鄄城有抬石神的习俗。运城也有类似的习俗。邹县等地则保存十天,称为“付娜”。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灯节。
据民间传说,元宵节的灯是吉祥的灯,可以驱走邪灵,消除一切疾病。于是人们经常拿着灯看对方的脸,也看房子里里外外的每个角落。
山东的灯笼种类繁多,各有特色。面灯和萝卜灯有很浓的农民味,而彩灯的城市特色更突出。旧时胶东、鲁中、鲁西南用豆粉、玉米粉制作生肖灯笼,做工细致,形象逼真。十二生肖灯笼的寓意是消除疾病,使人兴旺。此外,还有代表十二个月的月亮灯。月光灯的寓意是祈求本月庄稼、水果、蔬菜丰收。面灯一般放在床头、窗台、门砧、桌上。
滕州地区的萝卜灯笼很独特。过去,得克萨斯州会举行元宵节。这里有许多种类丰富多彩的灯笼,包括连贯的灯笼,各种形状的分散灯笼,端庄华丽的牌坊灯和变幻莫测的箱型灯。曹县有一种特别精致的彩灯,叫雪花灯。据说一个熟练的工匠需要几年才能制作出来。
博兴乡有元宵节点灯的习俗。男孩提着灯绕着枣树走了六圈,同时念了六遍“杜老杜老,开花结枣”的口诀(据说杜老是掌管枣树的老人)。据说拍枣树的照片,会有大丰收。
费县的玉皇庙会在元宵节举行“赶车”仪式。滕州的元宵节更是引人入胜。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节做花树和花姑娘,希望棉花丰收。
有的地方妇女有“看娘家灯会害死老人”的禁忌,有的地方新媳妇必须回娘家躲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