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发展为什么比鄂尔多斯慢?

榆林:失落的“中国科威特”

榆林拥有比鄂尔多斯还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什么在发展过程中成长轨迹却与鄂尔多斯截然不同,乃至今天远远落后于后者?

地处陕北黄土高坡上的榆林市因矿产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而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在这里,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之下就蕴藏着高达10亿的巨额财富。在横跨陕蒙两省长达600里的“能源走廊”中,榆林是这条中国财富流动最快的经济走廊的发起点。

随着能源开发热浪的来临,榆林市曾经给足了人们期待。然而,在历经了一个美好的开局后,榆林市的发展脚步却逐渐慢了下来,这坐曾经试图打造“能源新都”的城市有着看似华丽的外表——自2002年起,榆林市连续7年GDP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增速为陕西省第一;全市GDP在陕西省位居第二,仅次于西安;当地政府曾经号称,榆林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一批国内外大公司进驻榆林,包括美国陶氏、中石油、中石化、壳牌、正大5家世界级500强企业。

2009年9月,榆林市市委书记李金柱透露,未来10年,神华集团将在榆林投2800亿,华电欲投资1400亿,华能投资720亿,中能集团投资1100亿,陕西省几大集团投资3500亿,仅仅央企,锁定榆林的投资已经不少于8000亿。

然而,有一个疑问依旧存在,这些随便拉出一个都能撑起一片天的大型项目能真正上马吗?

事实上,这样的反问不是没有缘由。

时间倒退5、6年,就在榆林因为坐拥地下富集的矿产资源而准备轰轰烈烈大搞开发时,曾经鼓舞人心的签约项目也都纷至沓来。2006年4月8日上午,在第十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由时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伟、省政协副主席石学友、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等领导带队的代表团成为了镁光灯的焦点。

在会上,时任榆林市政府代市长的李金柱,与正大能源化工集团董事长谢炳签订了正大能源化工集团榆林240万吨煤制甲醇及甲醇制烯烃(MTO)项目协议,总投资160亿元;与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昭华签订了兖矿100万吨煤间接液化项目协议,总投资100亿元。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招商引资似乎让外界看到了榆林日益腾飞的未来。然而,时间流逝,鼓舞人心的时刻终究没有到来,曾经喊得震天响的大手笔纷纷流产,人们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茶余饭后咀嚼着这其中的斑驳往事。

说起榆林,不得不选择的参照对象便是鄂尔多斯。这两个在地图上首尾相接的地级市因为能源的开发几乎同时起步,而彼此的成长轨迹却又截然不同。确切地说,相比鄂尔多斯,榆林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更为明显,但如今,“榆林已经落后鄂尔多斯有10年的差距了。”曾任榆林神府经济开发区书记的李志卿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那么,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何在?

带着这个疑问,《能源》记者探入榆林,答案在与各界人士的访谈之中浮出水面。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榆林市当地政府甚至陕西省政府的行政干预成了压制其发展的罪魁祸首。

“与鄂尔多斯的发展相比,导致榆林现状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领导班子的问题。”李志卿说,“当时有些领导直接从北京调过来,对搞经济建设也没有实际的操作经验,所以无法从根本上推动榆林的整体发展。”

如今的李志卿也已退休,在他的记忆之中,最辉煌的阶段停留在了5年前。当时,他担任党委书记的神府经济开发区因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而备受关注。2005年,现任鄂尔多斯政协副主席的苏文曾带领一队人马专程前赴神府经济开发区学习发展模式。然而,5年之后,整个榆林市都被鄂尔多斯逐渐地甩在了身后。

据未经公开的数据,2009年,榆林GDP为1200亿元,而鄂尔多斯的GDP则超过2000亿元。从人均GDP看,“十五”期间末,榆林、鄂尔多斯两市人均GDP分别为0.9万元、4.2万元。而近两年,人均GDP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2008年两市的人均GDP分别为3.02万元、10.2万元。

对于那段沉浮的经历,很多见证者以及参与者如今依旧讳莫如深。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退休官员向记者透露,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思路,还是当地政府的经济政策,都是阻碍榆林发展的首要原因。而且,这样的境况直到今天依旧还存在着严重的后遗症。“事实上,榆林长时间来根本就没有做好大开发的准备。”上述官员直言不讳地说道。

与如今主政者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一批有想法有主见的领导人却黯然离场。在采访期间,榆林市前副市长王斌是被人提及最多的名字。

记者多次联系王斌,早已“不谈国事”的王斌终于同意接受采访,他向记者回顾了他在任期间的一些故事,以及如今的些许感受。

在神木县当了16年县委书记的王斌于1999年开始担任榆林市副市长。王斌是土生土长的榆林人,对于榆林的整个经济状况他都了然于胸。

2004年左右,在外人看来的一些正在磋商的大项目即将纷纷入驻榆林,就在外界认为榆林市政府还将酝酿更大的招商项目时,王斌却在市政府的会议室里挺直了腰板与其他领导人唇枪舌剑。

“其实那些所谓的大项目啊,都是一伙人找托挂牌的糊弄手法,为了骗取地方利益。”王斌说。

榆树湾煤矿纠纷事件就是其中一例。

2006年10月,在榆林市政府领导的带领下,兖州煤业公司和正大能源公司的30多位代表搬进了榆树湾煤矿的办公楼。其中正大能源公司便是王斌所言之中的挂靠之牌。

“榆树湾煤矿是当时国务院国资委特批给榆林的,但后来被省里的一些领导划给了其他一些人,他们就花了十几万注册了一个公司,打着泰国正大的牌子,20多个亿的项目就这么被十几万给套走了。”王斌说。

据了解,在榆树湾煤矿中持股40%的正大能源公司在与榆树湾煤矿进行合资谈判的过程当中,先后使用过“正大集团有限公司”、“正大能源化工有限公司”、“正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正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乃至“正大集团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等多个不同的公司名称。

“当时很多公司都挂着世界大公司的牌子,目的都是为了抢项目,但他们根本就没有按个承担能力。”早已退休的王斌措辞谨慎,言辞之中始终没有提及一个具体的人名。

2006年3月陕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文件,同意中化集团、香港益业公司作为240万吨甲醇制烯烃(MTO)项目开发主体,进入榆横矿区波罗井田。然而,这场资本联姻也并非那么简单。

一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当年,香港益业公司宣称投资165亿元在陕北榆横建240万吨煤化工项目建设就是玩了一把“金蝉脱壳”。在通过各种手段和关系,拿到陕西省发改委、国土资源厅的相关文件后,香港益业公司获取了横山县波罗井田300多平方公里的煤炭资源。

就在“外资国企”哄抢各大项目的同时,本地企业却被挡在了大门之外。而这也是王斌当年极力争取的原因所在。

在王斌看来,鄂尔多斯的发展之态之所以如此迅猛,原因就在于当地政府对待投资开发的态度上。

“储波在内蒙古的7、8年用了一批能干的人,我中学就是在鄂尔多斯读的,所以我对当地之前的情况也很了解,内蒙古的领导人都只想把当地的经济搞上去,不像榆林……”王斌说着却又欲言又止。

因为观点的分歧,甚至对特殊利益集团的触犯,2005年王斌被调到西安地矿局担任副局长。离开榆林后,王斌就选择了退休,至此再也没有上过一天班。

王斌的离开似乎成了一种代表。于是,榆林当地的一些官员开始总结,“干的多干的好,反而没有好下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畏缩,想实干的不敢,想说真话的也不敢,强大的政治力量造就了这里的官场文化,也牵制着这里的经济命脉。

现如今,鄂尔多斯市已没有一家国有独资公司,鄂尔多斯集团、伊泰集团、汇能集团、伊化集团、亿利资源、蒙西集团等一批上市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成为了推动全市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反观榆林,榆林市的国有企业改革依旧尚未结束,至今还未培育出一家上市公司。

陕煤集团董事长华玮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两个城市的经济差距主要是因为两个政府思想解放程度的差距。”

华玮惜字如金,他总结,鄂尔多斯市政府的态度是:不求所有,只有所在。榆林市政府的态度是:即求所有,又求所在。

华玮说完独自浅笑,他的话意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