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里有什么?

#博物馆里的冒险#

第一个真正吸引我的文物博物馆是大英博物馆。那时候,是我第一次去伦敦。大英博物馆太有名了,因为它的名气,我去大英博物馆参观了一次“这里的参观”。然而,访问的结果让我震惊。人类历史的厚重,古代文明的辉煌,让人心生敬畏。当我将来去伦敦时,只要时间允许,我就会去大英博物馆。我记不清去过大英博物馆多少次了。它的收藏太多了。每次去都会有不一样的展览和新的收获。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也很迷人。我目睹了这个博物馆的扩建和重建,新博物馆更加漂亮和舒适。置身于这个博物馆,你不仅能体会到建筑之美带来的感受,还能体会到文物传达给你的历史思想。

大英博物馆收藏了中国古画,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幅妇女史。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妇女史》画卷,六朝遗风显著,大概是公元5至7世纪,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早期帛画。

顾恺之,金陵无锡人,东晋画家。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后来在卫生协会学习。他被视为“画家四祖”之一。他还擅长壁画。他年轻时在建康(今南京)创作了壁画《维摩诘》,轰动画坛。他的《妇女史图说》取材于西晋张华的文章《妇女史散文》。根据原文12,原画也有12段。但原作已失传,后人只有九本。

作品描绘了几个女模的故事,如汉代冯渊的尸体保护汉献帝;再比如班婕妤为了防止成帝贪恋女色,在国家大事上犯错误而拒绝加入汉成帝。作品包含了当时女性应该遵守的道德信条,描绘了当时上流社会女性的日常生活,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贵族女性的柔美、矜持、优雅和高贵。画中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丽。画家用笔精细,连绵不断,如“春蚕吐丝”,韵味无穷。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此宝被掠夺流失海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还有一件宋代的复制品。

除了中国的古画,大英博物馆还收藏了日本名画《神奈川冲浪》。神奈川冲浪是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代表作。画家突出了绘画的主要对象——波浪,使巨大的波浪占据了主画面,形成了数学上经常描述的冲击波。凶猛的海浪似乎吞噬了一切。山谷中有一只小船在挣扎,船夫们整齐的努力也说明人们在奋力与大浪抗衡。有趣的是,富士山的轮廓出现在波谷中,高大的富士山在大浪面前显得脆弱。画面是经典的浮世绘画风,但细腻简洁的描写却瑰丽多彩,充满哲理,寓意深刻。

亚述是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在西亚两河流域的田野上繁荣起来的一个强大的国家。虽然王国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为世界文化留下了重要的遗产。特别是亚述宫殿遗址出土的大量雕塑和浮雕,为世界艺术史上增添了精彩的一笔,亚述的几位国王都热衷于大规模的宫殿建筑,其中尤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萨鲁金(今绍巴德厅)建造的宫殿最为壮观。拉玛苏(长翅膀的公牛)是宫殿大门两侧的守护兽雕像,这种雕像可以在各大博物馆找到。有些雕像非常巨大,高达5米。

19年50年代,大英博物馆接收了第一批来自中东的石雕,这批石雕是从中东尼姆鲁德遗址发掘出来的。其中有一座,长着第一只翅膀的牛的雕像,几乎没能到达目的地,因为护送途中遭到了一群强盗的伏击,双方交火时留在雕像上的子弹痕迹至今仍清晰可见。

大英博物馆中东馆令人印象深刻的展品是这对巨大的头翼公牛。这些雕像反映了制造者所钦佩的东西:人的聪明头脑,牛或狮子的力量和不可战胜性以及飞翔的翅膀带来的广阔空间。这种向往是所有文化共有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尼瑞迪斯纪念碑,因其外观也被称为“海仙女神庙”,是希腊-波斯和利西亚当地风格的完美结合。它出土于土耳其西南部的古城桑索斯。这座古城是古希腊柳基亚的首都。据说这座寺庙是为当时的统治者阿尔比纳斯建造的。英国人在1848年发掘了这座古城,并把许多文物带回英国,其中被毁的海仙庙被移至大英博物馆重建。这样,海仙庙就成了古希腊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在大英博物馆展出。海仙庙深受当时希腊流行的爱奥尼亚风格的影响,因此推测其设计者和雕塑家是当时的希腊人。

殿正面的四根柱子中间立着三尊女神像,相应的殿厅里也有三尊女神像。虽然这些雕像都没有头,但它们优美的体态和丰富的衣着不得不让人惊叹。神庙平台的水平丝带上雕刻着精美的战争图画和身着波斯服装的阿比纳斯及其随从的生活场景。由此,我们可以一窥古希腊辉煌的雕塑和建筑艺术。

来自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原始装饰浮雕——埃尔金石雕也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这些珍宝由英国外交官托马斯·埃尔金在奥斯曼土耳其购买,然后卖给英国王室,最后卖给大英博物馆。这些雕塑非常精美。想想曾经辉煌的帕台农神庙。现在只剩下几根空柱子,只剩下一个空架子。怎么才能不让希腊人心跳?希腊人一直试图拿回文物,但至今没有成功。

举世闻名的Discobolus来自意大利,而不是希腊。最初它是一座青铜雕像,由古希腊雕塑家米隆于公元前450年创作。这部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标志着希腊雕塑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这座雕像是以古希腊流行的、至今仍很活跃的体育活动为原型的。描绘了一个壮汉在掷铁饼过程中最富表现力的瞬间,描绘了人体在运动中瞬间爆发的生命力。铁饼和运动员的头部相互呼应,形成两个制高点,一个饼一个球。右腿着地稳住一个轴,张开的双臂像一张满弓,带动身体旋转,增加了下水的联想。运动员的脸是一种高度的专注和冷静,冷静的脸和狂暴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雕像突破了艺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无声中传达运动的联想,将人体的和谐、健美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体现了古希腊艺术家在艺术观念、艺术表现和艺术技巧上的质的飞跃。这座雕像被视为“凝固在空间中的永恒”,至今仍是体育运动的最佳象征。

不幸的是,最初的青铜已经丢失,现存的罗马时期的大理石复制品有几件,分别被罗马国家博物馆戴克里先巴斯分馆和比托利欧洲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的这座雕像有点特别。它也被称为“汤利Discobolus”。这座雕像的复制品于1791年在罗马附近的哈德良别墅被发现,由英国古董和艺术品收藏家查尔斯·唐利(Charles Townley)在罗马的一场公开拍卖会上以400英镑的价格购得。在重新组装的过程中,雕像的头部被放错了位置,很快被发现。但托尼坚持说这是原创,这样的铁饼投掷者更好。1805,此雕像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至于头该往哪个方向走,人们众说纷纭。

大英博物馆最早的展品应该是古埃及文物。右图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埃及阿尼纸莎草纸,是世界著名的死亡之书。

死亡之书是古埃及流传下来的最著名的文献,是古埃及的一种陪葬品。是用来帮助死者渡过来世难关,获得永生的咒语。通常这些咒语被写在带有插图的纸莎草纸上,由牧师朗读,然后放入棺材。神秘的死亡之书通常在出土的古埃及木乃伊附近被发现。阿尼纸莎草纸,长24米,制作精美,并配有彩色插图,说明了死亡之神奥西里斯的过程。右页的部分图画描绘了狼头人阿努比斯掌管天平,天平的两端是阿尼的心脏和真理之神玛特的羽毛。照片左边穿白色衣服的人是阿尼夫妇,他们正在焦急地观看仪式。图的上方还有一个神评审团。周围神圣的书法描述了死者生前的功德。整幅画描绘了人神共存的世界,反映了古埃及人对神灵的虔诚信仰和对死亡的理解。

这幅作品代表了古埃及绘画艺术的特点,古埃及的绘画大多描绘场景,或表现现实生活,或表现精神社会。在表现形式上,用直线简洁的线条描绘事物,将人物形象简化为符号,作为生活的载体。画面色彩丰富,轮廓清晰,动作老套,表情平淡,但非常简洁生动。对于古埃及人来说,二维的形象在魔法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三维的物体,所以原型要尽可能完美地“复活”在用来陪伴死者进入来世的纸莎草纸上。古埃及人还根据事物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来决定画中事物的大小。例如,在这幅作品中,阿努比斯和安妮夫妇因为他们的重要地位而被画得比其他人高。

死亡之书内容非常丰富。在发现之初,它被认为是埃及的圣经。后来,人们发现它非常个性化,但它仍然是研究古埃及的最佳文献。大英博物馆还收藏了抄写员胡内弗的《死亡之书》。

大英博物馆的藏品都是珍宝,但有一件展品意义重大,那就是罗塞塔石碑。这块石头于1799年在埃及罗塞塔被一位法国船长发现,随即被送往拿破仑在开罗建立的埃及研究所。1801年拿破仑被英国人打败后,这块珍贵的石头被英国人作为战利品缴获,然后才被运往法国。1802年到达英国,以国王的名义赠送给大英博物馆。之后,除了一战期间为躲避战火的短暂旅行,它一直待在博物馆里,被参观者用惊异的目光审视。

罗塞塔石碑是一块大理石板,制作于公元前196年。最初,它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信件的石碑。石碑顶部刻有古埃及神圣文字,中间是古埃及世俗文字,下面是刻有相同内容的希腊文字。这是解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钥匙,也因此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石。在古埃及的文物上,人们发现到处都有神圣的文字。正是因为这块石碑,人们才能读懂这些神圣的文字,可见这块石碑的重要性。

大英博物馆之所以能有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文物,与英国的殖民历史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大部分文物是在18和19世纪被他们盗走的,主要受害者是希腊人、埃及人和中国人。我们是受害者,有痛苦的回忆。大英博物馆有两万多件中国古代文物,包括敦煌文物、甲骨文、古画、古瓷器等。

当然,英国也为保护这些文物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英博物馆每年承担着巨大的维护、安保、研究和管理费用。大英博物馆至今免费开放。在经济每况愈下的今天,资金的巨大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但它依然惨淡经营,坚持免费,除了入口大厅有一个大捐款坛子。好像大英博物馆的一个馆长说,这些文物是全人类的,他们只是监护人,没有理由收费。也就是说,近年来,希腊、埃及、中国都在努力拿回珍贵的文物,但这个“守护者”依然不肯放手。

大英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里面收藏了一些人类发展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其中大部分都是精美的艺术品..人类文明是传承的,艺术有着超越时空的魔力。我们正试图通过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以艺术的形式保存他们时代信息的文章来了解他们,人类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就像一个失去记忆的人。每一件古董都包含着一些传奇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传说。那些可敬的文物工作者,用一生的时间,试图从历史遗留下来的物件中挖掘出这些信息。

图文摘自《博物馆艺术珍品集》作者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