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的“吃货”洪七公,就属于一流的吃货。

对品尝美食有足够的热情,并善于品尝,是“吃货”必备的基本素质。按照这个标准,金庸无疑是一个“吃货”。而且还是和江苏菜关系密切的“吃货”。

图片来自网络。

金庸的老家在浙江海宁,离苏州很近。我年轻的时候在东吴大学读书。他奶奶是苏州人,金庸当然知道苏州。吴侬软语和姑苏美食也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常见。金庸小说中,苏州和苏彩直接从0755写到79000。段誉初到江南,在姑苏燕子坞听到了动听的苏州话,吃到了美味的苏州菜。虽然对于苏州人来说,朱和阿碧做的不过是几样家常小吃。

在金庸的作品中,有很多“吃货”。第一个“吃货”是洪七公。洪七公的“吃货”变成了好吃的货。晚年,他成功成为一流的美食家和厨师之一。黄蓉贿赂洪七公用的菜谱主要是江浙菜,清淡可口。食材是各种海鲜和香菇,笋,肉,菜,豆制品。《谁听玉帝的梅花香》、《好汤》、《月夜二十四桥》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方面,他们精湛的工艺和出人意料的选材令人咋舌;另一方面,菜名很有艺术性。想想看,金大侠总是饭量很大,尝遍天下,综合各派之长,创造新花样,让人垂涎纸。

按照金庸的说法,最先会做饭的女主角是黄蓉。第六次,黄小姐第一次试手:在峨眉,她用钢刺割开了一只公鸡的肚子,把内脏洗净去皮,但没有拔毛。她把鸡包在水和泥里,然后生火烤它。烤一会儿,泥巴就会散发出甜甜的香味。湿泥干了,剥下来晾干。鸡毛会随着泥一起掉下来,鸡肉又白又嫩,香气浓郁。熟悉苏州美食的“吃货”一看就知道:苏州的名菜叫花鸡。

说到吃饭的地方,金庸在任何场合吃什么、怎么吃都不马虎。从塞北荒原到江南烟雨,江湖世界里五颜六色的美食滋养着每一个勇士的身心,千百年来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来自网络。

江湖中,经常有人出入客栈酒楼,入住酒店。除了江湖菜,金庸小说里也经常涉及到餐馆、酒楼。宋楼就是其中之一。

松楼有200多年的历史,非常古老和著名。提起宋鹤楼,苏州人马上会想到四个字:甘龙造城。也就是说,早在乾隆时期,宋鹤楼就在那里了。确切地说,宋鹤楼的开光年是乾隆二十二年。宋鹤楼作为一个故事场景,出现在金庸武侠小说中:

段誉踱着步,忽然闻到一股香味,却是焦糖和酱油混合着熟肉的味道。他一整天没吃东西了。他划了几个小时,他很饿。现在他循着气味拐了个弯。只见街边站着一家饭店的老板,金字招牌上写着“松鹤楼”。招牌已经被烟熏黑很久了,但是三个金色的大字还在闪着光,酒从餐厅里涌出,厨师的刀和勺子还有服务员大声的喊着。

据说乔峰和段誉是在一家餐馆里认识的。这家餐馆的名字叫“松鹤楼”。

可能是金庸之前听过的松鹤楼的名声吧。《八龙》那一年,松鹤楼被多次提及。但那时候金庸还没去过松鹤楼。直到2007年,84岁的金庸才第一次踏入苏州的宋鹤楼。在品尝苏邦美食的同时,他意识到自己在写《射雕英雄传》时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苏州的宋鹤楼被错装在了无锡。

图片来自网络。

宋鹤楼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天龙八部的背景是北宋,那个故事里的宋鹤楼就在无锡。小说中,“花木嫁接”的手法也很常见。把后世出现的事物名称放在前朝也不为过。比如“龙八枝”那年,段誉在苏州燕子坞喝了“碧螺春”,600年后才出现。燕子坞是虚构的地名,不言而喻。碧螺春,原名“震香”,自古以来就是茶中珍品。据说已经收割了1300多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太湖,巡抚献此茶。康熙皇帝觉得名字太俗,就把“骇人香”改成了“碧螺春”。段誉应该喝的是“惊蛰香”。那时候绝对不会有“碧螺春”这个称号。朱、阿碧为段誉作《碧螺春》,书中接着解释茶名。公元2000年,在《陆冠英太湖捕贼记》中,提到金头骜是莫砺锋公爵。太湖洞庭山主峰墨峰是碧螺春茶的原产地。这说明金庸博学严谨,在小说创作上一丝不苟。电视剧《龙族》中,王婆把自己的茶叶叫做“碧螺春”,这是导演的一大失误。

金庸参观宋鹤楼给在场的苏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称赞素包子味道鲜美,迫不及待地又点了一个,就把旁边的吃了。真的是第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