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宝的人参

人参,又名人葠,俗称棒槌,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驰名中外的珍贵药材,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之一。由于人参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得名。在古代,它有许多别名、雅号,如:神草、王精、地精、黄精、血参、人衔、人微等,人们所说的百草之王是从满语中翻译过来的。满族人称人参为奥而厚达,奥而厚是草类总称,达为首领、头人之意,故将其译为百草之王。

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113方,用人参者即多达21方;相传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曾有《月池人参传》专著。

人参命名方式有四种:按照生长方式命名有野山参、移山参、园参三种;按照产地命名如吉林人参、韩国高丽人参、美国花旗参、辽宁石柱参等;按照炮制方法命名如:红参、白糖参、生晒参、保鲜人参、活性人参等;也有复合式命名如高丽红参、吉林野山参、宽甸柱参等

人参喜阴凉、湿润的气候,多生长于昼夜温差小的海拔500~1100米山地缓坡或斜坡地的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参(野山参)分布于太行山脉上党一带,长白山脉及其迎山区和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林区。公元107—124年,许慎著的《说文解字》载“人参药草出上党”。上党即今山西省长治县,这是对中国人参原产地记录最早的一部书籍。上党人参由于大量采掘,早已灭绝了。中国人参(野生人参)主要分布在辽宁东部山区,吉林的长白山脉及近地山区和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一带的林区。在主产地东北三省,人参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东三省中,吉林省的产量占总产量70%。而吉林白山市人参占吉林省的70%,白山市的人参主产地有抚松县、靖宇县和长白。由于人们的无序采挖,野生人参越来越稀少。

抚松素有人参之乡的美誉,如今抚松是人参及其加工的滋补品大量销往国内外市场。

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两大类, 野生的称为山参,多生长于阔叶林与针叶林混生的人际罕至的原始森林中。其性喜阳,需疏散的阳光和腐殖质深厚、通气良好的土壤中。其生长非常缓慢,一两重的山参要长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参日趋减少,愈为罕见,当然寻采起来也就更加困难。

园参,即人工栽培的人参,也称家参。它与山参在颜色、形体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并带有辣气,山参虽味亦苦却有清香之气味。

据理化分析,人参中含有人参皂甙、人参宁、挥发油、人参酸、甾醇等多种成分和许多有机物、无机物及维生素等,有其它药品所不能比拟的特殊药用价值和疗效。它能补血养气、固津生液、调节神经、开心明目、益智安神、降压健胃等,尤其对于治疗久病衰弱者非常有效。

人参不仅有独特的药用价值,还可以制造许多方面的深加工产品,赋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此外,在文学名著中,有关人参的传说故事更是不可枚举,如:《西游记》中猪八戒吃人参果;《红楼梦》中王夫人翻柜找人参等比比皆是。到了人参之乡东北,导游员口中的讲述,更是令游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人参自古即为著名的补药,我国最早(后汉时)的药书<神农本草经>中将人参列为上品,该书中凡入上品之药多为对人体有补养之功的.该书谓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金元以后用人参大补元气以固脱.即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时,用人参尤宜.为治疗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在中国传说中,人参是一种“土行孙”式可在地下行走的植物,挖掘之时 要小心翼翼的围捕,防止它跑掉。人参每次出土,相隔数十年。人参总在地下隐居百年以上,需要在林间、岩下、腐土、低温、背阴向阳、倚水又排水良好,每日阳光三至五小时等条件下,才有珍贵的结果。东北土话“七两为参,八两为宝”,表示大的优质的人参来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