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比”中班教案

在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有什么特点?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比一比》教案(一般8个),仅供参考。让我们来看看!

“比一比”中班教案第1条活动目标

数学区-比较7以内两个数的关系。

目标:

1,找到了7前后两个数的关系:1多,1少。

2.学会按数量排序。

3、让孩子学会用肢体动作和游戏玩耍。

4.体验游戏中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满足感。

要准备的活动

会沉的材料和会浮的材料,装清水、盐水、糖水等的几个盆。,均有记录。

指导要点

1.1.感知7以内的数字和点数,点击操作面板中的卡片。

2.感知7以内两个相邻数的关系,引导幼儿直观地检查点数,比较7以内两个相邻数1多和1少的关系。

问题:卡片上有多少个想法?1大于7的牌是多少?1小于7的牌的个数是多少?

3、按牌数或牌数。

第二,介绍开放区域

1、科学区(各种杯子(一)):提供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杯子,引导幼儿区分各种杯子,知道它们的名称。了解各种杯子的特点,并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语言区(借伞给你):提供一张借伞给你的背景图片,引导孩子根据图片把图片内容讲清楚,明白适合自己的不一定适合别人。

提供布偶、卡片、书籍,引导孩子说“请借给我……”?平等句式。

3.绘画区(闹市):继续提供闹市场景的课件或图片、水彩笔等绘画素材,大胆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各类房屋。

4.操作区(筛花生、绿豆、大米):继续提供一双筷子、一个小筛子、一个小碟子、花生、绿豆、大米,让孩子练习使用筷子的动作。

5.手工区(我设计的小船):提供各种建筑材料、泥塑以及制作小船材料的辅助材料、剪刀、透明胶等工具,让孩子初步学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喜欢的小船,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6.运动区(轮胎):继续提供部分轮胎,探索轮胎的各种玩法。

第三,孩子的游戏和老师的引导。

第四,整理材料,专心评论。

角色游戏:餐馆

(一)理发师玩偶之家医院游戏总体目标:

1,对游戏活动感兴趣,愿意参与活动,可以自愿扮演各种角色玩游戏。

2.积极参与游戏展现每个角色的行为和活动,逐步拓展游戏的主题和剧情。

3.能够以友好的方式与同行协商合作,努力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

4.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学会在游戏中使用礼貌用语。

一个餐馆游戏目标:

1.了解厨师、收银员和顾客的不同角色以及他们的简单对话。

2.积极参与游戏环境的布置,感受快乐。

游戏准备:

1.体验准备: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小吃店,观察小吃店的人和环境。

2、材料准备:餐具(一次性纸盘、勺子、叉子等。)、材料(饺子、面条、扁食等。)小吃店PPT。

3.环境营造:收集餐具和器皿,布置游戏环境。

游戏流程:

1,对话介绍人:你吃过零食吗?老师:你去的小吃店是什么?

老师:你吃过什么零食?我们尤溪有什么小吃?

(引导幼儿说出清汤面、筷子面、白糯米、鱼丸、挂面等。)

2.交流经验老师:小吃部有什么?工作人员是如何工作的?

3.老师一边做动作,一边播放PPT,讲解老师的过程。

4、提出规则

(1)工人不允许随意走动。他们应该对自己的岗位负责,使用礼貌的语言。

(2)客户要明确自己的身份。

(3)比赛结束后把玩具送回家。

5.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游戏。老师提前分配角色,孩子也可以选择自己想扮演什么角色。(老师要特别向孩子强调,不能大声说话,不能随意走动。)

6、幼儿游戏,老师巡视指导。

7.游戏评估

(1)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游戏经历和感受,在“小吃店”里交流游戏发展的信息。

(2)教师评价店员的服务表现和顾客的表现。

教学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很难让他们记住活动,保证安全,保持活动有序。所以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总是用语言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比一比”中学教案第二部分活动目标:

1,发展儿童运动水平,提高儿童身体协调能力。

2.激发孩子积极参与竞争、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3.培养竞争意识,体验游戏带来的挑战和快乐。

4.促进孩子手、脚和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活动准备:

一些小篮球架,小篮球(孩子分几组,数量是几个)。

活动流程:

1.把孩子分成几组。

2.每组都是一字排开,站在统一的起跑线后面。

3.走在最前面的孩子们跑到篮球架上(距离儿童队10”15米),然后跳起来投篮。

4.要求捡起扔进篮筐的球,带着球跑回起点,把球交给后面的小朋友。

5.第二个孩子接到球后,重复第一个孩子的动作。

6,以此类推,直到排末的孩子持球归队,才算结束任务。

7.比较哪一组孩子扔得最多赢得比赛。

注意事项:

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孩子的安全,特别是队里的孩子会推推搡搡,尤其要小心。应该多提醒!

教学反思: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很难让他们记住活动,保证安全,保持活动有序。所以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总是用语言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毕一毕”中班教案3目标:

1,教孩子学习不受物体排列的影响,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

2.要求孩子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并在小组面前大声回答。

准备:

教具:蓝色大圆盘5张,由大到小红色圆盘6张,橙色小圆盘7张(图1),数字5、6、7,实物卡片(图2“8”)。

学习工具:第一组和第二组:3排点画卡(图9)、数码印章、印泥、童书屏25;

第三组:看纸卡、浆糊和各种图形纸片;第四组:填空白卡,盖章点;第五组:增减一些作业纸和铅笔;第6组:网点纸和印章印小于6或6。

流程:

1,集体活动。

(1)把图2中的“八”一一显示出来。"请仔细看着孩子们,告诉我卡片上有什么?"

(2)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量。

展示图1,“黑板上有什么?”“哪种颜色的晶圆最多?哪种颜色的碟片最少?你怎麽知道?为什么我看的时候觉得红色碟片最多,橙色碟片最少?谁能想个办法改变一下排列,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的人数最多,谁的人数最少。”启发儿童将每个色标排成一行。“现在让我们看看谁最多,谁最少?”“你在哪里看到的?”"引导孩子们逐一比较三排薄饼."请告诉孩子们每行有多少个薄饼。谁会给每排晶圆送数字朋友?

(3)总结。

“要想知道谁多谁少,不能看对象的大小,也不能看队列的长短。要数清楚每排有多少,比较谁多谁少。”

2.集体活动。

一到两个小组,打印出最多想法的数字。三组,看标志,贴图片。

四组,按顺序填空。五组,增删点子。

六组,印出来的点子比6和7少。

老师重点指导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活动小组。

3.活动评估。

表扬能边操作边分辨的孩子,提醒他们整理游戏资料。

活动反映:

根据新《大纲》的第二个目标“可以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和第四个目标“可以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为了提高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根据本班幼儿的现有情况,设计了本次活动。为了使这次活动顺利进行,根据幼儿的特点和活动内容,我采用了以下组织教学方法:

1,观察讨论法

活动导入部分,旨在让孩子观察,发现问题,有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启发孩子思考解决数学问题。讨论法是让孩子说话,更好的发展孩子的表达能力。

2.演示验证方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儿童形象的具体思维占主导地位而采用的。演示验证法是通过实际演示来验证结果。

3.试试操作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孩子可以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主体,孩子可以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4.记录方法

记录测量结果是记忆的延伸,能让孩子学会做事的记录方法。

“比一比”中学教案第四章活动目标

(1)可以比较物体的厚度和宽度。

(2)愿意用语言说出比较的结果,获得探索的快感。

关键点:

学会比较物体的厚度和宽度。

困难:

说出比较的结果

要准备的活动

准备一些粗细、宽窄不一的物件,如铅笔、毛线、积木、宽窄纸板等。

活动过程

(1)介绍孙悟空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幼儿认识孙悟空吗?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让它变粗变细。今天,老师就来教你这个技巧:…

(2)观察物体,出示毛线和铅笔,分辨粗细。老师: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厚一点。哪个更好?

儿童:...(引导孩子说xx比xx厚,xx比xx薄)

(3)展示彩色纸板以区分宽度。老师:孩子们,看老师手里的卡片。我们来观察比较一下。哪一个更宽?哪个更窄?

儿童:...(引导孩子说xx比xx宽,xx比xx窄)

(4)对比说。

a、做游戏,让孩子找一个对象,比较一下,说说,你怎么知道是厚还是薄?

b、请两组孩子宽容一点(引导孩子说自己比较懂)

C.总结:我们的孩子都很棒,都学了孙悟空那样的本领。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掌握区分厚度和宽度的能力。

活动扩展

我们这些孩子还可以在游戏过程中比较物体的厚度和宽度,回家后还可以做记录。

第五课“比一比”的中产阶级活动目的:

1.学习简单的比较方法,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和判断能力。

2.通过目测比较身高,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身高的相对性。

3.学会按高度排序,你就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比某物高(矮)的其他物体。

要点:通过目测比较身高,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身高的相对性。

难度:通过学习高度的顺序,可以找出一组物体中比某物高(矮)的其他物体。

活动准备:

1,经营材料: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玩偶等。

2.演示教具:两棵树,高度不同。

活动流程:

首先,目测比较物体的高度。

1.展示两个娃娃,引导孩子观察。

“这是谁?(两个娃娃)我把它们都放在这张平板桌子上。看这两个洋娃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大娃娃比小娃娃高,小娃娃比大娃娃矮。)"

2.展示一个中国娃娃,引导孩子进行比较。

“我还有一个洋娃娃。我还把她放在这个平板上,放在这两个娃娃中间。这里有1,2,3的娃娃。看她比哪个娃娃高。比哪个娃娃矮?(比这个小娃娃高,比这个大娃娃矮。)原来他们要到后来才能知道自己的身高。”

第二,儿童和儿童群体比较身高和身高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上来对比一下高的和矮的。

“刚才我们的娃娃都比别人高,那我们就和孩子比一比吧。我先请这组的两个孩子上来,你们都站在平地上。我们来看看这两个孩子谁高。谁比谁矮?”

2.请再邀请一个中等身高的孩子上来。这三个孩子都比身高矮。

“我会邀请一个孩子上来,站在地板上,在两个孩子中间,看她比谁高?她比谁矮?”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小朋友也想搞个比赛,然后邀请这个组的两个小朋友上来。同上。

第三,孩子和树群都比对方高。

1.孩子比大树高。

“现在我要求孩子们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我把树放在平坦的地板上。它是高还是矮?我不知道。如果你想知道一棵树是高还是矮,你需要一些东西来和它比较。然后我会请这组中的一个(中间的)孩子与这棵树进行比较。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展示小树。“你说孩子矮,那我还有一棵小树,放在平地上,看现在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把孩子比作两棵树(孩子比大树矮,孩子比小树高)。)"

3.我知道还有其他组的孩子也想和树比,然后邀请那个组的一个(高)孩子上来。谁最高?谁最矮?大树比小树高,大树比小朋友矮。)

总结:身高身高只有对比后才能知道,身高不能以单一事物来判断。

第四,按身高排序:

1,“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很多玩具。这些玩具又高又矮。请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比较一下,按照身高排好队。”

每个孩子都使用以下几种操作材料:

(1)按瓶高排序;

(2)根据娃娃的身高;

(3)用积木由低到高堆砌楼梯;

(4)根据杯子的高度进行分类;

(5)按棍高排序。

2.讨论:请个别儿童将排列好的玩具带到讲台上。这些是什么玩具?你数了几个?老师指着其中一个问,那些比较高的玩具是什么?有什么玩具比它矮?

动词 (verb的缩写)户外活动:

孩子在户外寻找物体要高一些。

“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比较身高。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好队,看看外面有没有可以比身高的东西。”

反思: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孩子感知物体的高度;学会使用高、矮、相对高、相对矮、最高、最矮等词语,了解物体的高矮或高度的相对关系;尽量按由高到低或由矮到高的顺序排列物品。

中学六班“比一比”教案一、设计意图:

中班的孩子一直在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他们会做一些初步的对比分析。比如饭后活动时,孩子们喜欢聚在一起讨论外面横着竖着的栏杆,有的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还好,说明孩子已经开始比较类似的东西了,只是不能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数学活动“比较厚度”的教育目标是让幼儿在运算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用各种测量方法比较物体的厚度,并用语言正确表达。通过分层材料的操作,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和主动学习兴趣。

二、活动的目的:

知识和技能:引导孩子感知物体的厚度,并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游戏,让孩子初步感知物体的厚度。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孩子主动学习的探索欲望和兴趣。

三、教学中的难点:

重点:感知物体的厚度。

难点:用语言准确表达一个物体的厚度。

四、活动准备:

1.图:粗细不一的茄子、树、萝卜。

2.纸棒,水彩笔,吸管,王耔瓶和其他不同厚度的物体。

教学方法:观察、操作、游戏。

不及物动词活动流程:

(一)通过玩“粗宝宝,细宝宝”的游戏引出主题,初步感知物体的厚度。

1.老师展示两根纸棒,引导孩子观察和回答问题。

老师:它们有什么区别?一个厚的,一个薄的。)

2.让孩子根据纸棒的粗细对其进行分类。

(1)出示纸盒,让孩子观察。

老师:孩子们,看看这两个小盒子里有什么。有两个洞。)这两个山洞有什么区别?一大一小。你能分辨出哪个是粗宝宝家的门,哪个是细宝宝家的门吗?

(2)介绍活动规则。

(3)幼儿开始操作,感受纸棒的粗细。

让个别孩子在百宝袋里拿出一个厚的和一个薄的物体,说你怎么知道它是厚的还是薄的?启发孩子明白,厚度必须通过比较才能知道。(识别)

(2)启发孩子感知物品的厚度,并根据厚度进行分类。

1,展示对比对象的图片。

2.引导孩子观察物体,初步感知物品的厚度。

老师:给我看两个茄子。请仔细看看它们。这两个茄子有

有什么区别?一个厚的,一个薄的。)

老师:给我看两棵树的图片。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两棵树有什么区别?一棵树粗,一棵树细。)

3.启发孩子根据物品的厚度进行分类。

老师:孩子们,请想一想。这些物品如何分类?

请一部分孩子站出来操作,其余的观察。

(3)儿童集体作业。

老师:请完成数学课本第29页的内容,看看图中的项目,哪些是粗的,哪些是细的。请圈出薄的物品。

(4)游戏:说反话。

孩子和老师玩“说反话”的游戏,加深孩子对厚度的认识和理解。

(5)活动总结:

孩子,今天我们知道了,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哪个物体厚,哪个物体薄,物品的厚薄是相对的。相似的物品,不同种类的物品,除了厚薄之外,大小、颜色、长短都不一样。孩子一定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找出他们的不同点。

(6)活动延伸:让孩子在活动室里找出粗的物品和细的物品,看谁能找到更多更快。

活动反思:在这次三节课的活动中,我参加了中班的数学活动“比一”(比较厚度)。活动一开始,我通过“粗宝宝,细宝宝”的游戏引出主题,初步让孩子们感知物体的厚度。因为厚度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但是,在呈现两根粗细不同的纸棒时,有的孩子说这个大,那个小,这个胖,那个瘦,但孩子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物体的粗细。

在这个环节,要多展示一些不同厚度的文章给孩子比较,通过比较得出他们的结论。在操作过程中,我放入的材料是不同粗细和颜色的吸管、水彩笔、旺仔牛奶盒、彩色笔盒等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不同粗细的物品,引导孩子比较并正确表达物体的粗细。大多数孩子在表达时能清楚地说出物体的区别,有些孩子不能准确表达。展示图片花了很长时间,但是在后面的环节显得有些仓促。

总的来说,在这个活动中,有些孩子没有厚度的生活经验,学习也不是很好,需要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会取长补短,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比一比”中班教案7活动目标:

1.通过找、称、称的活动,让孩子学习更重要的方法,初步学会记录。

2.让孩子认识到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3.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培养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天秤座,记录纸,笔,大球小球,泡沫积木,磁铁,梨,苹果等。

每组孩子一件材料:一个体重秤、一张儿童记录单、一支笔、一些实物(塑料蛋壳和铁车、磁铁和橡胶玩具、橙子和香蕉、积木和乒乓球)。

活动流程:

首先,了解天平秤的名称和用法。

展示天平秤:让孩子观察并认识天平秤的原理。

第二,探索新知识

看一看,猜一猜,比较一下(两个物体的重量)老师:给我看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你知道谁轻谁重吗?

使用句子"...沉重,...光“和”...比...重...轻”来说明物品的重量。

你如何标明重量?(箭头)

2、称一下,比较一下:(两个物体的重量)

(1)老师展示了1个泡沫块和1个磁铁,让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比较自己的重量。(你们都觉得用眼睛看不出来)那么,你们能想到什么来比较它们呢?

(2)老师:现在,请一个孩子通过称重来比较泡沫积木和磁铁的重量。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东西。你如何区分它们?(首尾相连,提及,掂量)

(3)一个孩子说,他反复称了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但不清楚它们的重量。想一想,你该怎么办?对了,我们可以借助体重秤称一下。现在,我们用天平称一下。

4.权衡比较。

老师:谁轻谁重?你怎麽知道?(很多同学可以看到,放苹果的那一面矮,说明苹果又垂下来了,放梨的那一面高,说明梨稍微翘起来了。(这边是垂直的,这边是上翘的)

三、幼儿小组操作活动——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

(1)“如果要准确比较物体的重量,也可以使用称重的方法。请幼儿两人一组从篮子里拿出两样东西,轮流操作。

(2)要求幼儿与同伴交流操作结果。

四。活动概述:

老师:孩子们,我们来复习一下。我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比较物体重量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在什么情况下以什么方式?

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有很多。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物体的重量,可以看一看。当我们看不到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称重的方法;当我们看不到的时候,可以用称重的方法。)

活动反映:

在整个活动中,我尽力引导孩子们运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讨论和提问,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孩子们正处于好奇和活跃的年龄。在课堂上,我极力鼓励他们多做、多表达、多思考,引导他们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语境意识去理解事物的轻重特点,并用相应的词语去描述。我觉得这个活动的缺点就是时间长,下一个活动要紧凑一些。

“比一比”中学教案第八章活动目标

1,孩子喜欢故事,理解内容,说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2.能够正确念出“李”、“梨”这两个字,理解“多少、大小、长短”。

3.培养孩子主动动脑、善于观察的能力。

要准备的活动

1,大书,积木,帽子和方巾,长短物件。

2、儿童操作资料。

3.孩子对对数和数量有一定的认识。

活动过程

首先,展示一本大书来引起兴趣。

老师:孩子,老师今天带了一本大书。是什么样的书?

问:封面上有什么?你认为他们会怎么样?

第二,观察大书,理解故事

1,阅读2-4页

(1)老师: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艾比去了西山,阿吉去了东山。你发现了什么?(知道“梨”和“李”)

(2)老师:他们要比。谁来帮他们比较?(儿童与积木相比)

2、阅读7-15页

(1)过渡:看,小朋友,帽子大还是方巾大?(儿童比较)

(2)老师:好,我们来看看艾比和阿吉是怎么比的。

(3)问:它们如何比较?

(4)总结:小朋友,正方形和圆形可以比较吗?原图不同,无法比较。

3.阅读第16-23页

(1)老师:接下来他们会和什么竞争?我们继续往下看。

(2)问:他们与next相比如何?相比如何?谁来比较?

4.完整地阅读这本大书

老师:让我们再看一看这本大书。

第三,儿童观察和比较物体

儿童操作,比较。

活动评估

活动一开始,我通过观察大书的封面来猜测故事内容,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在理解故事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分段欣赏,分段欣赏时准确发音相近的单词并理解相应的词汇。在理解每一段的时候,我也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对比”,感受故事中的情境。孩子在“比较”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很快就理解了“多少、大小、长短”这些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