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武汉是早餐圣地。武汉有有什么好吃的早餐?
与广州慢节奏的早茶不同,武汉人通常没有时间坐下来细嚼慢咽,捧在手里或挎在包里,赶着去上班或上学。于是热干面、豆腐皮、面窝跟着人,穿梭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
这是武汉每天都有的全城运动,被称为“早产”。
就算大雨把城市翻了个底朝天,武汉人也不能太早。
武汉的早餐之都
“小女子学巨人,清晨醒来;等一下。梳头还早,一起吃汤圆。”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叶刻本《汉口词》中首次使用“未熟”一词来表示早餐。至此,武汉人已经“早产”了166年。
的确,在一日三餐中,武汉人最重视早产。而且武汉人没有在家做早餐的习惯,都是在路边摊买的。武汉三镇路边摊生意很发达。以前几乎每条街都有小摊,现在管理严格了,但是很多店还是在大门口放炉子和油锅。
香港美食家蔡澜曾称武汉为“早餐之都”。它在武汉过早的重要性可以与晚餐媲美,其种类之多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曾经有个网友微博晒了28天太早。武汉作家池莉也在她的作品《冷热也好活着也好》中盘点了武汉的早餐:“老桐城的豆皮,一个又香又大的包,蔡的热干面,谭延吉的饺子,田恒奇的糊汤米线,厚生的什锦豆腐脑,老的牛肉干炒豆角,民生食堂的小笼包,五芳斋。其实这只是武汉的一个著名老字号,大街小巷的名字数不胜数。
每天早上,武汉街头都充斥着这样的场景:满大街的早餐摊,满大街买早餐的人,满大街边走边吃的人。这是武汉最独特的街头习俗。
武汉人的本事在于,不仅拉面、烤梅子可以边走边吃,就连热干面、牛肉面也可以边走边往嘴里拉,而且速度极快。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就吞了。当然,这种习惯也导致事故频发,比如公交车或者地铁。一言不合,就扣对方一碗面。
太早有多少选择?
与广式早茶中的点心不同,武汉人过早的选择非常凌乱,没有严格的系统划分。
武汉的早餐大致分为四个系列——
面条系列:热干面、牛肉面、牛肉粉、糊汤粉、豆丝。
炸制:豆皮、面窝、蒸面窝、苏打粑粑、炸包子、糯米鸡、欢喜坨、香油。
蒸食系统:烤梅子、糯米包油条、汤包。
饮料:米酒糊,蛋花酒。
先说面条系统:
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的早熟标志——最著名、最有特色。当碱性面条停止在沸水中时,捞起沥干水分。在它们上面浇上香油,搅拌均匀。将它们摊开,冷却备用。如果太早,抓一把冷面,放在长柄、尖底、圆口的滤网里,把面条煮到熟,沥干水分,放入碗中。然后,拿起长柄勺,加入盐、酱油、辣萝卜丁、葱花、胡椒粉、味精、糖等。,并放一勺卤水在上面,最后淋上芝麻酱。一碗热干面的制作时间往往只有两三分钟。
热干面很快和热气混合在一起,芝麻酱的香味和面条本身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食欲。热干面的核心是芝麻酱,好到让人觉得香。但是现在很多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用花生酱代替芝麻酱或者两者混合,热干面的味道就大打折扣了。
说到做热干面最好的摊位,蔡是众所周知的,许多游客来武汉要求蔡。然而,随着近几年连锁扩张,蔡的口味有所下降,但价格一直在上涨。《舌尖上的中国》曾选择在汉口江汉二路拍摄田记面馆,“天天热干面”和“大胡子热干面”分别是汉口和武昌热干面的杰出代表。
牛肉面牛肉面
与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百三红四黄五绿”不同,武汉牛肉是卤制的,卤制牛肉的汤汁又辣又甜,味道独特。
武汉的牛肉面也是清真的。汉口最早的牛肉面馆,最早是穆斯林开的。汉口六渡桥和三民路曾经有一个穆斯林社区。池莉还特意提到了汉口府清河的牛肉米线,不过现在府清河已经不存在了。
考验一家牛肉面馆的好坏,除了面汤口感不够外,还有米粉夹进去后会不会很快就断了的问题。
糊状粉末
糊汤粉是武汉的一种特色小吃,充满了鱼米之乡的特色。
武汉三镇的江湖很多,每天都有很多鱼虾被打下来,尤其是小鱼小虾。早些年,没有储存条件。如果不卖,第二天就会发臭,于是有人想到用它们做早餐。
将小鱼小虾用水煮至成汤,撇去残渣,留下米汤一样浓的浓汤。将米粉焯水,取出放入碗中,浇上一勺浓汤,然后撒上盐、胡椒粉、姜末和葱花。它们颜色独特,味道浓郁。
太早了,糊汤粉要和油条一起吃,有的油条蘸糊汤,有的油条撕成小块泡在汤里,但都是香味十足。
碎豆子
豆丝是武汉市黄陂区的特产。它们是通过将绿豆和大米磨成浆,撒在桃子里晾干制成的。吃的时候都是和牛肉汤或者其他食材一起煮。如果这种米饭和绿豆的混合食物中绿豆的量少一些,那豆丝的口感就差很多了。
饮食大师唐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武昌的牛肉丝和豆角很有名。”
面条系列说完了,再来说说早期的油炸系列。
豆腐皮
顾名思义,豆皮和豆子有关。绿豆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混合,浸泡数小时后研磨待用。热一口大铁锅,倒油,然后把米浆舀到锅里,摊成薄薄的大圆片。鸡蛋打散铺在米糊片上,然后翻面。这时,它们呈现闪亮的金黄色。
然后,将蒸好的糯米、煮好的香菇丁、炒好的猪肉丁或牛肉丁、香干肉丁和姜末混合,铺在米糊上,撒上胡椒粉、盐和大量葱花,然后大翻,撒上一勺油和水,盖上锅盖炖两分钟,一大锅金黄的豆皮就做好了。小铲子把豆皮切成网格状,每个豆皮基本都是两三个小方块。放进小碗里,那双筷子就能吃了。
油的多少是做好豆皮最重要的因素。油多了会失去嫩脆的口感,没油豆皮表面会变干。
老通城是武汉最有名的豆皮店。和无数老字号一样,是公私合营在它成名后保留了店名。目前武汉最有名的王师傅豆皮馆创始人,以前在老桐城做出纳,吸收了老桐城很多豆皮师傅开了这个豆皮馆。
中国甜甜圈
面窝是地道的武汉特产。虽然叫面窝,但不是面食。它是将大米和大豆混合成糊状,加入适量的葱花和盐调味,油炸而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大米和大豆的比例非常重要。黄豆少了,面条的味道就不香了。黄豆多的话酒窝会很油,所以并不是黄豆越多越好。
炒面的勺子也很有特色。这种勺子四周凹,中间凸。炒面的时候,舀一勺米糊到一边,中间刮一下,然后撒上芝麻,放锅里。面坑凹里有很多米糊,煎的时候软糯;凸的部分米糊少,炸的时候很脆。一种食物,兼顾两种口味。
棉棉窝
红薯在武汉话里就是红薯,红薯面窝也是红薯做的面窝。
红薯洗净去皮,切成丁,放入米浆中。煎的时候,把勺子舀到煎锅里,拍下油锅。面面窝的特点是外脆里软,咸中带甜。
无论是面窝还是面窝,都可以过早单独使用,也可以和热干面、米粉或面汤一起作为食物。
苏打巴巴
苏打粑粑,也就是大米粑粑,不仅在武汉有有,在湖北各地也有。
这是一种纯米饭食品。大米磨成浆后,用醪糟稍加发酵,这样做出来的粑粑入口有一种绵软的甜味,但回味有点酸,口感立体。
做苏打粑粑的铁锅很大,直径一米到一米半。铁锅中央有个坑,周边是平的。锅热后要往锅里加入米糊,两块米糊连在一起,才算完整的米粑粑。加入米浆后,加水至中坑,盖上锅盖,加大火。这样下面的米浆很快就会炸出硬壳,坑里的水就会产生大量的蒸汽来蒸米粑粑的另一面。苏打巴巴里的“苏打”指的就是这个。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米粑粑一面看起来像一个酥脆的蛋糕,另一面像一个蛋糕一样非常软糯。武汉没有专门做苏打粑粑的店,街边小摊随处可见。有人在两片苏打粑粑中间夹一个面窝,称之为“武汉三明治”。
油炸馒头
煎包不是武汉独有的小吃,论名气,苏州和上海的煎包更出名。但是,煎饺在武汉未成熟世界的地位并不低。如今,热干面、豆皮、米酒糊、煎饺是武汉各地三镇民生糖果店必不可少的小吃。
武汉的煎包比上海的小,和上海苏州的也不一样。武汉的煎包都是蘸酱吃的,每种酱的味道都不一样。三镇民生糖果店的煎包之所以有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蘸酱好吃。
荷叶糯米饭
广式茶里面有一种荷叶糯米鸡,但是武汉的糯米鸡和它完全不一样,因为武汉糯米鸡没有鸡。
准确地说,这种小吃应该叫汤圆,是用糯米裹上五花肉、香菇、笋丁、香干菇丁,再裹上面糊,在锅里炸至金黄,外层酥脆,内软糯咸。至于为什么叫糯米鸡,有人认为油炸后的糯米鸡外表金黄,表面凹凸不平,形似鸡皮,所以叫糯米鸡。
糯米鸡是武汉最常见的小吃之一,任何有油炸小吃的摊位都会有糯米鸡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