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的四首押韵
作者:余光中
在童年时代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一头
妈妈在那边。
当我长大时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车票。
我在这一头
新娘在那边。
以后再说。
乡愁是一座低矮的坟墓。
我在外面
妈妈在里面。
但是现在
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一头
大陆在那边。
诗歌评论:
这首诗饱含深情,既有对祖国统一的向往,又将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正如中国大地上的许多河流都是黄河和长江的支流一样,虽然余光中生活在一个孤岛上,但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心感受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民族感情,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民族感。与此同时,台湾省和大陆被长期人为隔离,漂流到千千岛。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必然会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乡愁》这首诗集中描写了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段青春里的一枚邮票,那段青春里的一张船票,甚至未来的一座坟墓,都蕴含着诗人对千万海外游子的思念,而这一切,都在诗末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现在/乡愁是一条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里。”如百川奔流东海,如千峰奔泰山,诗人个人的喜怒哀乐与对祖国、民族的大爱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告白更因结尾燃烧的感情而令人揪心,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向的历史感,横向的地域感。纵横交叉形成的十字路口的真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看来,诗人的乡愁是我们民族传统乡愁诗在新时代和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异,具有无与伦比的广度和深度。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赞“中国,最美丽最母爱的国家”。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后代”,“我的血液系统里有黄河的支流”。
在意象的提取和提炼上,这首诗有着朴素而丰富的美。乡愁,这种每个人都普遍经历却又难以捕捉的情感,如果找不到独特的美的形象来表达,要么成为一种普遍的平庸,要么陷入一种抽象的空虚。怀旧从遥远的时空中提取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简单,所谓简单,绝不是简单,而是清晰、集中、强烈,没有漫无边际的感觉;他们有钱,所谓有钱,而且不是堆砌出来的,是隐性的。有张力,可以诱导读者多方面联想。在意象的组合中,怀旧随着时间的发展合成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种时间顺序像红线一样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人生历程和对祖国的向往。前三首诗犹如汹涌的波涛,最后冲撞成全诗的九级波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是可圈可点的。它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从传统变来的美。统一意味着相对平衡和对称;段落模式和句式比较工整,逐段、逐句比较和谐对称。变化是为了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追求活泼、流动、充满活力的美。怀旧* * *四个板块。每段有四条线,各段都相当平衡对称。但诗人注重长句和短句的变化和调整,使诗的面貌整齐而参差不齐。《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为往复、歌唱、叹息的优美旋律,其中“乡愁是--”和“在这里”...there (in the head)”重复四次,四段中同一位置使用“小”、“窄”、“短”、“浅”等重叠词。“一片”、“一片”、“一面”、“一湾”等量词的使用,既显示了诗人的语言功力,又加强了全诗的美感。
乡愁就像音乐中一首轻柔而略带伤感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好的情歌。
乡愁
作者:席慕容
家乡的歌是清远的一支笛子。
它总是在夜晚随着月亮一起响起。
家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失望。
像雾中的波浪
分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远不会变老
做出赞赏的评论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不变的、永恒的情感。远离家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者,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回到自己的根上。
席慕蓉用一首七行三节的短诗总结了这份乡愁:第一节讲的是乡音的清新,笛声“总在有月亮的夜晚响起”。试想一年四季有多少个没有月光的夜晚,暗示着旅人总是想家思念家乡。第二节写乡愁,对家乡的怀念越来越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摇下了故乡的轮廓,只留下了模糊的怅然,如离别在雾中,浓如鲜血,却隔着一片迷蒙的云。用雾中的离别之波来描绘故乡模糊而惆怅的印象,用一个有形的具体来描绘抽象的主观感受,是生动而自然的。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挥之不去的乡音和乡愁过渡而来,形式上很新颖。层次的逐渐转移使主题从模糊到生动。诗人用一棵没有轮子的树永远活在流浪者心中的“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表达了深深的海洋般的悲伤和留恋与失望。
情感表达和意象选择的融合,使全诗意境深远。贴切自然的比喻,简洁优美的语言,让全诗有了田园诗般的意境。
乡愁
作者:三毛
二十年前我出国的时候,一个女朋友送了我三个绑在一起的牛铃。那时候很少有人看重本地的东西。还记得那年台北没有现成的衣服卖。如果你想要衣服,你必须去外国裁剪店。拿着剪好的素材,坐在小板凳上翻着美国的杂志。喜欢款式就请裁缝做,还得自己去市里配扣子。那是一个崇洋媚外的时代,因为那时候台湾省的东西不多。当我拿着照片左边的那串牛铃的时候,我问我女朋友我是从哪里弄来的。她说是乡下来的,让我带着。摇一摇那串铃铛,铃声不清楚,好像有什么东西卡在喉咙里。当你触摸它们时,它们会咯咯地笑一会儿。
把这一串东西想成一把家乡土。可能不够香,不够肥沃,但有总比没有好。拿了很多年,放在盒子里,很少关注。
到了沙漠,老公发现了这串铃铛,玩了很久。我觉得他好像很喜欢这串东西的形状,把这三个铃铛放在钥匙圈上,从此就跟着他了。
以后我们家有风铃和竹铃,只挂一会儿就摘下来了。我住的地区一直有风,那些铃声一直响,让我觉得很吵。还不如没风的地方,偶尔有风吹来,有些音符洒得细细的。偶尔获得的快乐是非凡的。
后来买了一串串西班牙风铃,声音更难听,甚至比咳嗽还难听,就挂着做装饰,不听了。曾经我们生活在西非的尼日利亚,在物质和精神备受煎熬的那些日子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让人们幸福的力量。当时老公没日没夜的工作,公司却拒绝买单。我看在眼里觉得很心疼,心疼老公,歇斯底里的和他吵架。当时两个人一次次吵架,最后经常痛哭流涕,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经济状况一天比一天差。该下地狱的公司,只是吃了人家的工资,扣了人家的护照。
这个故事,写在一部叫《五月花》的中篇小说里,好像收录在《温柔的夜》这本书里,这里就不赘述了。就在这样郁闷的心情下,有一天老公回来了,把照片右边的两个铃铛像有爪子一样给了我。我坐在帐篷里,拿着铃铛,却不想摇,只是无动于衷。
我老公对我说:“听听他们有多好。听——”然后他轻轻地摇了摇铃铛。那个小小的铃铛,像微风和细雨吹过龟裂的大地,在中庭徘徊。方快不行了,老公轻轻摇了摇。那是一种我这辈子从未听过的清脆的声音。听着,听着,心里积攒了很久的压抑化作了一个湖泊,融化了堵在胸口的墙。
这两个铃铛是她老公在工地上从一个尼日利亚工人手里买的,用的是牛骨柄的刀。
丈夫除了那把不离身的刀,一无所有。唯一心爱的宝贝,为了让老婆开心,得到了铃铛。那是一把好刀。这是世界上最神秘的两个青铜钟。
有一年,我回台湾省教书,一个学生拿了一把两个铜铃给我选。我笑着一个一个试,最后挑了一个还不错的。然后,用一根红线把两个尼日利亚铜钟和这个中国钟连在一起。每当我深夜回家,门一开,我就会轻轻碰它们。我的家,虽然没有灯光迎接我回家,却有一个声音,在那个声音里,唱着:“我爱你。”
至于左边那串三个铜铃,是女朋友送给我当乡愁的,今天土特产和礼品店有大量新款在售。而我的乡愁,经过千里千山,感觉它们来自四面八方,沧桑能否用这片被踩踏的泥土弥补,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2电影《乡愁》
原名;Nostalghia
也被称为乡愁/怀旧/怀旧
导演:安德列·塔科夫斯基。
主演:奥列格·扬科夫斯基/厄兰·约瑟夫森/多美兹亚娜·佐丹奴
发布年份:1983
语言:意大利语/俄语
生产国/地区:法国/意大利/前苏联
Imdb链接:tt0086022
摘要...
俄罗斯作家安德烈·戈尔恰科夫(奥列格·扬科夫斯基饰)和他美丽的女翻译尤金妮亚〔多美兹亚娜·佐丹奴〕去意大利学习语言。他们在路上的经历:一个乡村教堂,那里的妇女在圣母玛利亚雕像前祈祷;一个天然温泉,村民们为了恢复青春,每天都在里面洗澡;一个名叫多梅尼科〔ErlandJosephson〕的古怪老头在一种世界末日的幻觉下把他的家人囚禁了七年。
村民们认为多梅尼科疯了。作为赎罪计划的一部分,他试图带着点燃的蜡烛穿过温泉,但他没能完成。他让安德烈替他完成这个看似无害的任务。安德烈很不情愿地答应了他不合逻辑的要求,但被支离破碎的前兆所唤起,所以没有拒绝他。他拒绝了性感的尤金妮亚,她也不可避免的离开了他。他沉浸在超越现实的孤独而模糊的对话中。意大利郁郁葱葱的景色和俄罗斯乡村寂静的色调之间的色彩转换,透露出他的思乡之情,以及他对一直在回避他的光明的普遍而深刻的渴望。他与家人分离,远离祖国,现在他孤身一人,开始执行这项存在的任务。
《乡愁》也是钢琴王子理查德的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