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泥的起源

说起红薯,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在生活的困难时期,祁县人曾经视红薯为生命,有句谚语为证:红薯汤,红薯包子,离不开红薯。而祁县自古擅长烹饪的人,对于普通的红薯,却能做出各种花样。其中,番薯泥就是一个例子。

红薯糊是祁县的名菜。它的制作方法很有讲究。要先把红薯煮熟,剥去皮,去掉里面的丝,用干净的白布包好,卷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中变成糖浆,再加入香油和红薯糊不断搅拌,以柿子红泥的形式出锅。装的时候,把檀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一层层的放进去。这道菜味道香甜,清爽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人们称之为“空气球料理”(即没有盘子,没有筷子和空气球的嘴)。每当有客人上门,祁县人都会热情地奉上这道风味菜肴。一边品尝红薯泥,人们会给你讲一个感人的故事。

据说,创造了番薯泥的晚清名厨蒋思齐,不仅技艺精湛,而且为人正直。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来到祁县,听说为了这个地名吃了红薯糊,就给它取名,为的是品尝美味,不然就觉得自己的命白活了。这一天,宴会在县政府举行。鸡鸭鱼肉端上来之后,最后才是地瓜泥这道菜。大大小小的官员,看这道菜都是五颜六色,桃花盛开,琥珀生辉。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谁知,没一会儿,有的张嘴流泪,有的伸着脖子干呕。原来,蒋思齐不想给袁世凯的部下做饭,但又无法拒绝,于是使了一招。红薯糊本身质地细腻,热量高,密度低,散热慢。姜师傅特意用滚油封顶,内部温度更难消散。这些人等不及了,所以被烫伤了,很尴尬。

说到红薯糊,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慈禧太后来开封,听说祁县的红薯糊特别好吃,就命开封府为她准备。当时开封没有会做“红薯糊”的厨师,只好派人到祁县请人做,然后带回开封。刚出差回来的慈禧太后,拿起筷子就吃。没想到,她的眼睛被烧得流泪了。开封离祁县50公里。当时快马跑一趟单程要一个半小时,可见红薯糊热量大,散热慢。

红薯糊不仅是祁县的名产,也是中原粗粮精耕细作的典型。红薯从粗到细,从普通食品到宴席珍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食品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创造。莫滕森先生创建于清朝嘉庆年间(1815),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酿造,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莫氏酱菜也是开封酱菜行业的佼佼者。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一经问世便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在国内外声誉深远。同时也是祁县家家户户走亲访友、馈赠亲友的必备礼品。1938获得铁路沿线名优产品奖,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莫氏酱菜不仅在国内很有名气,在国外也是公认的。1938年,日本首相田中专门从日本派人到开封订购莫氏咸菜。莫酱园是东方美食王国中国历史悠久的著名酱园之一。它是用传统工艺和古老方法制成的。用天然酱曲、新鲜蔬菜、麻辣中草药酿造而成,风味独特,色、味、形俱佳,具有咸、甜、脆、嫩、鲜、爽、开胃的特点。经营范围如下:盐渍胡萝卜、盐渍黄瓜、盐渍瓜、盐渍花生、酱油粉、盐渍八宝菜、盐渍甘露、地瓜泥、黑白土豆泥(含中药)、盐渍荆芥、盐渍韭菜、盐渍生菜、柳絮、盐渍辣椒、盐渍豆角、西瓜盐渍豆角、甜面酱、香辣牛肉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