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与清明节的起源
介子推与清明节的由来:春秋左丘明《左氏家传》中记载“介子推以忠,断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回,怒推而去,执木而焚”。
因为公元前644年,逃到卫国的重耳快要饿死的时候,他的随从介子推赶紧摘野菜,割下大腿上的肉,做了一碗肉汤,让重耳好好吃一顿。只是在那之后,重耳才得以生存并有所好转。
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成为阿津文公。他想起了还没有立下大功的介休。但忠臣介休不愿受荣,早已陪着母亲隐居在山西绵山。晋文公下令烧毁这座山,试图迫使解退出山寻求援助。然而,在绵山深处,解推和他的母亲宁愿抱着柳树死也不动一步。
晋文公大为内疚,于是将烧火之日定为寒食节,在这一天严禁寒食,并将绵山改为界山,以纪念为介休建寺,以表彰他对君的忠诚。第二年,当晋文公率领文武大臣前往界山祭奠他时, 他发现被烧光的老柳死而复生,洞内有解退留下的血淋淋的裙裾碎片,上面写着“割肉尽服丹。”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在仲春和晚春之交庆祝的。清明节起源于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是中华民族最盛大的祭祖节日。清明节兼具自然和人文内涵,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扫墓和踏青是清明节的两大习俗主题,在中国自古流传至今。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节。扫墓、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唤醒家庭记忆,也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