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课文内容理解《月迹》
月 迹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借景抒情的写法,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强化此写作方法并能使之应用。
2、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准备:复印资料
教学过程:
一、 预习阶段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1、印发资料《枫叶如丹》和《莫干山访竹》
2、查找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3、查找作者贾平凹的资料
4、扫清三篇文章的字词障碍
5、对课文进行质疑
二、 课堂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
学生背诵
教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篇与月相关的散文。提到散文,我们先来回顾散文的特点。
(二)以《枫叶如丹》一文加深对散文文体的认识。
教师: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取材广泛,结构活泼自由,摘取生活中的片段和点滴寄托作者的情思和愿望,表现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态度。请大家结合散文的特征讨论此文结构上的特点。
明确:此文分上下两片。上片写生命的理念,句子短而整齐;下片写所看到的情景,句子自由、长短不一。全文表现了对生命的讴歌。
(三)学生介绍作者: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商州》、《山地笔记》等。
(四)听课文朗诵录音(教师正音): 贾平凹(wā) 嫉妒(jí)
(五)分组讨论课文的行文线索
教师:散文在结构上看似自由,但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学生自行讨论并回答
明确:屋中之月——院中之月——沙滩之月
寻月——赏月
(要求学生能自圆其说便可,不强求唯一答案)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散文的特点,了解了作家贾平凹以及对课文的行文线索作了讨论。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细致地学习。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和预习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质疑。
(二)分组讨论课文内容
预设问题: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明确: 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启发:孩子们做了哪些事情或经历了什么后,最后得到满足呢?)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指名朗读)(板书:屋中之月——失望)
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满院子的白光”“玉玉的、银银的”月亮“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指名朗读)(板书:院中之月——争执)
寻月寻出了院门,在沙滩上、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他们陶醉在月色中,而且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集体朗读)(板书:沙滩之月——满足)
教师小结: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板书)
2、“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明确:“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教师点拨:好是什么?月亮的好体现在哪里?)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明确: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教师小结:月亮是美的,天空也是美的。无边无际的天空象征着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生活中的美,对美的追求,应该是人生的座右铭,对于你们是如此,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
(三)教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展开讨论
明确: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它有轨迹。
(让学生自己发挥)
教师:无论哪种理解,最后都归纳到一点——“月迹”是美好的,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请同学们拿出《莫干山访竹》一文。
(四)拓展阅读〈莫干山访竹〉
问:这篇作品写了哪些内容,你能按照先后顺序来说吗?
个别回答
明确:这篇课文写莫干山访竹的经过,分别描写和介绍了竹海竹涛、竹的种类、竹的神韵、竹的顽强的生命力。
问:写竹的过程中,为什么多次描写小姑娘?
教师:《莫干山访竹》和《月迹》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展开讨论
明确:两文都是写景抒情。(借何景抒何情?)
《月迹》通过寻月的过程,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结合板书)
点拨:《莫干山访竹》一文中哪些是景色描写?(按照先后顺序来说)这些景色描写抒发了什么感情?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
三、 课后巩固提高
1、 课外继续阅读有关写景抒情的散文。
2、 要求运用写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自选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附板书:
月 迹
屋中之月——失望
院中之月——争执
沙滩之月——满足
寻月 追求美
景 情
教后记:优点:本节课基本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1、学生的预习工作做得很充分,因此在大容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能较快的接受。通过预习学生对课文的把握不再是一般的了解情节和表面内容,而是去挖掘去比较去感悟更深层次的含义。
2、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笔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赏析能力而且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
3、学生推荐的文章也是一种对课文理解的延伸、拓展。
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朗读水平与兄弟学校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引导、训练。
2、在赏析过程中,教师的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还不够。教师除了能把握好教材外还要把握好学生课堂的反应,让他们能以认真地、积极地态度投入到交流当中,真正的达到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