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时候抓过蝉吗?
是的,用胶水。
我是东北人。我的家乡没有蝉。我第一次看到蝉是在我十六岁在南方当兵的时候。
当兵第二年,因为训练时腿部和膝关节软骨损伤,在团医院住了近两个月。团部医院病人不多,长时间也就四五个,而且我住院时间最长,和团部的护士医生都很熟。
我最熟悉的一个小护士是河北张家口的。她和我同岁。因为年龄相仿,她上夜班的时候,就会来找我和她一起抓蝉。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蝉是什么。她告诉我,它们是夜里从洞里爬出来的蝉幼虫,很快就变成了蝉。在它们变成蝉之前,被抓到后可以油炸吃掉。
团医院后面是一大片空地,有很多梧桐树。晚上几乎没人来这里。我的主要作用是陪伴她,给她勇气。我左手拄着拐杖,右手拿着手电筒。她拿着一个装了一半盐水的大塑料瓶。我负责用手电照地上的树干,她负责接住。
半夜只有我们两个在梧桐树下找知了,偶尔树下会出现一只大老鼠。这时候女生总会紧张的拉着我的胳膊,我总会说:“没事,是老鼠。”其实我此刻比她还紧张,因为我第一次离一个女生这么近,我的心怦怦直跳,期待着再来一只老鼠。所以时间过得很快。从晚上十点开始,我坐了两个小时的夜半。抓了一大瓶后,我们悄悄回来了。我回病房,她回值班室。这种事情当然不能被人知道。男女不准谈恋爱,像我们这样大半夜一起抓蝉,医院领导知道了会批评的。毕竟只有几个男的女的,谁知道你大半夜在干嘛,还好从来没人发现。我陪她抓了六次蝉。可能那时候我们年纪都不是很大,但还是很单纯,心里也没有太多想法。当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每次我们和她一起抓蝉。
白天,我很少和她说话。有时候早上她一个人量体温的时候,我们会在我病房说几句话。有时候她会给我带来一个故事。
时间过得很快,我的腿也快好了。最后一次抓蝉的时候,我告诉她:“医生说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她说:“你走的时候我给你点东西。”
出院那天早上,她来到我的病房,给了我一本汪国真的诗集。这本书很旧了,所以我想让她经常看,所以我把我的钢笔给了她。她笑着对我说:“下次我受伤了,你陪我去抓蝉。”我说:“当然,也许我很快就会来这里。”
当我回到公司翻阅这本诗集时,我在书中发现了一张照片。女孩穿着绿色军装,留着短发,微笑着站在团医院的花坛旁。在照片的后面,写着她的名字和“忘记我”几个字。在医院住了两个多月,她知道了我的名字,但我一直没问她叫什么名字。在我当兵的最后一年,偶然去了团部,去医院打听她的情况。我听其他护士说她去了军校。
多年来,我一直非常珍惜这本诗集。可能因为她,多年后我喜欢上了诗歌。
今晚,
月光明亮,
远处的你,
站在梧桐树下,
听着蝉的鸣叫,
你还记得有一次,
在月光下与你肩并肩,
一起抓蝉少年。
蝉在我们当地叫蝉。小时候学过唐代诗人余士南的一首关于蝉的诗:垂首饮露,声会疏。蝉离蝉远是因为蝉在高树上,不靠秋风。从那以后,我们几个青梅竹马的朋友对抓蝉产生了兴趣,想去抓一抓,看看会怎么样。
越是三伏天,蝉的叫声越大。大人们中午都在睡觉,我们却在流汗。抓蝉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留意蝉在树上的位置,然后悄悄爬树,趁其不备用手捂住。用这种方法,抓到它很刺激;如果你伸出手,飞走了,你就很苦恼,很沮丧。第二种方法是在竹竿上端固定一个有开口的纱网,人站在树下遮挡。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是在竹竿从树上到地面的这段时间里,蝉很容易漏网,总给人一种丢了的遗憾。第三种方法是用马尾的毛打个活结固定在竹竿顶上,人站在树下遮蝉。蝉的毛很细,不容易发现。只要双手有力,杆子不随便抖,就能准确抓到一个。
抓到蝉后,可以根据它会不会唱歌来辨别雌雄。然后让母蝉飞起来,把公蝉的翅膀剪下来玩,玩累了就让猫享受。
慢慢长大后,从书上得知蝉化了三年蛹才出地面,在树上的鸣叫时间大概是一年。蝉的生活经历如此艰辛,以至于我们再也不忍心去想各种办法抓蝉了。
我有。快乐的童年。学校暑假一结束,我们就叫上朋友一起去捉蝉。不管天气多热,用网兜绑在长棍上就能抓到。看套数,就把蝉烤了吃了。蝉的后半部分全是瘦肉。那时候没有零食吃,感觉很香。如果是现在的孩子,还有谁会吃那个?吃完蝉,我们去池塘洗个澡凉快凉快。想想吧。我真的很怀念那些日子。
小时候嗜蝉,吃蝉肉。但是那时候不知道怎么吃蝉。现在夏天蝉很少了。主要是很多南方人晚上去找蝉吃。蝉六七年才出地,一出来就被抓。它们还没有交配繁殖下一代。蝉的数量能少吗?三种蝉比以前多了,因为人不捉蝉。这就是我们学到的。这是通过粘贴和覆盖。贴就是把皮贴在球杆头上,烧焦了或者擦伤了。粘住的蝉翅膀受损,不能飞。马尾辫上的尾毛做罩子,蝉可以飞起来不受伤。如果我不带这些工具,发现树干上有蝉,我会去抓高大的杨树或者柳树,用手去抓。这次成功了不到一半,真的锻炼了身体。最好能抓到符合的蝉,成功率80%以上。
我已经抓住它了。我还记得小时候家门前池塘边的一排槐树。每到夏天,阳光透过树叶散落在地上的斑驳光影照射进来。我站在树下,听蝉唱歌。我发现它伴随着蝉的歌唱。我看着它时而振翅,时而悄悄拿起手上的网兜朝它扑过去。我让它在网兜里挣扎,然后放开,然后再抓。我太高兴了。这大概就是童年的乐趣吧!
小时候听蝉叫是很惬意的,但大多是听到高枝上的蝉叫。很难抓住他们,所以我放弃了这个想法。只是偶尔蝉会飞进家里,变成‘瓮中捉鳖’。
捕捉
蝉也叫蝉、蚱蜢,但在江苏沿海地区,叫蚱蜢。蚂蚱牛的声音清脆悠扬,常常叫人歇一歇。天气越热,他们哭得越开心。盛夏的中午,那种噪音很烦人,整个夏秋都是蚂蚱唱歌的机会。童年时,因为缺衣少食,蚱蜢成了大多数孩子爱抓的昆虫。抓蚂蚱,玩够了,放烤箱里用火煮。小时候吃过很多蚂蚱牛,还记得那种比烤虾还香的味道。但是蚱蜢牛生活在高高的树上,非常警觉。抓住他们并不容易。
抓蚂蚱牛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找一根长竹竿,在竹竿末端绑一个铅丝做的圆形支架。然后拿着竹竿,在村里各种房子的屋檐下找蜘蛛网。找到后,将竹竿对着蜘蛛网转动,使蜘蛛网缠绕在铅丝支架上。但是一两个蜘蛛网也起不了多大作用,至少要缠上五六个。蜘蛛网应该是新鲜的,因为旧的蜘蛛网不粘。缠绕好蛛网后,就可以抓了。不需要找蚂蚱牛,几乎每棵大树都有。蚱蜢一叫,马上就成了孩子们的猎物。我们会悄悄伸出竹竿,把铅丝支架对准蚂蚱盖。被覆盖的蚱蜢牛一边挣扎一边鸣叫,大部分都很容易屈服。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挣脱并逃跑了。
第二种方法是将鸡蛋大小的面团放入纱布袋中,而不是铅丝支架中,然后在水中轻轻摩擦。当面团中的淀粉被冲洗掉后,剩下的就是黄色的面筋。略干的面筋很粘,缠在竹竿尖上抓蚂蚱特别有效。只要面筋碰到蚂蚱的任何一个部位,蚂蚱无论如何都逃不掉。但那时候有面粉的家庭并不多,朋友大多以蜘蛛网为主。看到妈妈做手工面,我总会偷偷捏一块藏起来。吃完面溜出家门,抓了一下午的蚂蚱。
进入初中后,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一点改善,也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抓蚂蚱了。然而,在我的家乡很少见到蚱蜢。现在看得多的是一只小蚂蚱,人们称之为“知了”。不知道我们小时候抓的大黑蚱蜢去哪了?反正不是被我们捕获灭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