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 《从小岗走出》观后感

其实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迟迟下不了笔,因为这可能是我人生第一部现场看的现代舞剧,当然我也不知道用“现代舞剧”称呼是否准确,抑或是“创意现代舞剧”?

我想称呼《从小岗走出》为舞台上的“年代剧”。它从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土地改革说起,以舞台上的一个个大小人物为“点”,串起时间轴的“线”,以及家国面貌的“面”。40年前的安徽村庄,18位农民在一张土地契约上按上手印之后,曾经是饭不饱衣不暖的中国农村,从改革开放的节点开始,整个时代的色调都从惨淡的灰白,变成了斑斓。舞台的大屏幕上不断滚动着品类繁多的美食,演员的服装从清一色的补丁麻布衫换成了色彩艳丽的衬衫和喇叭裤,在那个年代,这就叫“摩登”,这才像“城里人”。随后的时间轴在屏幕背景和一首首极具年代感的配乐里慢慢展开:中国人第一次见到了会冒泡味道有些奇怪的”可口可乐“;越来越多的铁路线修成,也有了越来越多进城打工或回乡探亲的拥挤人潮;工厂、纺织厂林立,吸引了一大批的务工人口;1977,高考恢复,分数张榜,几家欢喜几家愁;流行音乐普及,港片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而山里农村的孩子,还在羡慕山那边城里能上学的同龄人;千禧年来临,慢慢地,曾经充满闯荡江湖激情的社会,变得焦灼、压抑,空气污染,信任危机,医闹,还有无休止的快递……当然,这就是大时代下的社会,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灰色一面,只是从一开始见证这万千变迁的人,会非常不适应吧。舞剧以场景化的手法,压抑与幽默穿插,让这40年更加丰满,每个经历过的人都会找到不同年代里的***鸣点。

有意思的是,反倒正是那为数不多的几场有台词的场景让我印象最深刻。“雨,什么时候停啊?山的那边,是什么啊?我们,会去那边上学吗?”这是一群“山的这边”的孩子说出来的,仿佛可以看到,他们每天就坐在村边的教室里,看着窗外的雨下个不停,老师去了山那边,还没有回来,听说,山那边的孩子,都可以戴着红领巾去亮堂的教室里上学。几句简单的台词重复了三四遍,那种期盼与羡慕的情绪,都能够溢出舞台。

这场舞剧是对我个人审美的一个突破,也是让我更理解舞蹈内涵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