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和习俗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关于元宵节的起源,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
道教说天、地、水“三官”中,天官生于正月十五,地官生于七月十五,水官生于十月十五,故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原节,十月十五为夏媛节。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皇帝祭祀太乙神。《史记·乐书》载:“汉人常于正月初一祭太乙甘泉,夜不省人事时祭之,至明末。”“太一”又称“太一”,从先秦时期就被视为主宰万物的神。屈原的《东皇太乙九歌》写的就是当时祭祀太乙的民俗。与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也在《高唐宓》中描述楚人祭祀太乙:“有贵人...谁拜鬼神,礼为太乙。”这种习俗传到了汉代,朝廷在上元节祭祀太乙,全城通宵张灯结彩,形成了元宵节。
?第二种观点认为元宵节的起源与汉族将领周波和陈平平定诸路有关。?
据记载,西汉皇帝刘婴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室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波、陈平等人合力于公元前180年灭了诸吕,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为朱禄被平的那一天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天晚上汉文帝都会出去宫里玩,和百姓一起找乐子庆祝。古时候“正月”又叫“一月”,“夜”又叫“夜”,所以汉文帝把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后来,当汉武帝制定太初历法时,元宵节被列为一个主要节日。
?第三种方式,把元宵节的起源搬到了东汉皇帝刘庄身上。?
刘庄热爱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佛教感兴趣的皇帝。为了敬仰佛教,他下令正月十五“燃灯示佛”,象征佛教的光明。因此,所有的绅士和平民百姓在正月十五晚上都会挂起灯笼。《事纪原》记载吴金在汉西都长安负责宵禁,“小云召禁夜行”。只有在正月十五晚上,皇帝特许吴金放宽禁令,甚至允许人们在月亮上观看灯光的前一天和后一天。这就是元宵节期间很多地方写的“吴金没办法”的由来。
元宵节的习俗:
?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为一种食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宋代,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开始流行一种新奇的食物。这种食物最初被称为“漂浮的紫苑”,后来被称为“元宵”,商人也称它为“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花、核桃仁、坚果、枣泥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既可荤又可素,风味各异。可以煲汤、油炸、清蒸,寓意大团圆。陕西饺子不是包着吃,而是“卷”在糯米粉里,或煮或炸,热乎乎的,圆圆的。
?灯笼?
元宵节是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始于西汉,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盛行元宵花灯之风,并从后世流传至今。
元宵节也叫“灯节”。届时,官民都会挂起造型各异、做工精致的彩灯,尤其是沿街民居、店铺悬挂的彩灯更是争奇斗艳,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解开灯笼上的谜语?
在灯笼上解谜,也叫打灯谜,是自古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在农历正月十五,传统的民间挂灯笼,放烟花。后来,一些好事者在纸上写下谜语,贴在五颜六色的灯笼上,让人们猜。因为猜灯谜可以启迪智慧,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很多人响应,后来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或缺的节目。
?舞狮?
舞狮,又称“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一人牵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节或集会庆典,人们都来舞狮娱乐。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它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舞龙?
“舞龙”又叫“耍龙灯”、“舞龙”。是中国特有的民间娱乐活动。
龙在现实中并不是真正的动物。它是远古先民想象并融入中国古代文化体系的神圣物种,代表着吉祥和力量。所以舞龙有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避免不幸的美好寓意。
完整的舞龙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唐宋时期,舞龙已经非常普遍。“舞龙”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舞龙时,一人持“龙珠”,另一人控制龙身。一般一个人控制一个龙身。无论龙身上有多少个结,每个人的动作都必须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舞出龙的形与意,舞出它优雅的身姿。龙的方向由控制龙头的人决定,舞龙跟随龙珠,趣味十足。
过了元宵节,一年就过完了,所以人们特别珍惜这个节日。元宵节,呆在家里,有时给你带来平安和团圆!祝大家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