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公司正在消失,“三桶油”如何应对?

壳牌、bp、道达尔......都是国际知名的石油公司,可如今,他们正在急速更新“人设”,加速低碳转型,如果一切顺利, 用不了多久,欧洲将没有以石油为主业的公司。 壳牌、英国石油公司(bp)、道达尔、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等国际石油巨头均已确立了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围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高效清洁产品、开展低碳能源技术研发等方面, 各公司相继制订战略转型计划: 壳牌 加速转型与业务调整,调整油气核心业务为转型业务,石油产量每年将下降1%至2%,并将电力、氢气、生物燃料等作为增长业务。 bp 计划未来10年将bp油气产量削减40%,到2030年将绿色能源投资增至50亿美元,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和水力发电)产量扩大20倍。 道达尔 计划于2025年将可再生能源总发电量提升至25吉瓦。

1965-2019年全球和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单位:百万吨)

随着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三桶油”不约而同聚焦低碳转型,并呈上了“量身定制”的转型方案。

01

中石油:提高天然气产量比重

与石油相比, 天然气 作为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是由高碳转向低碳,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过渡能源。近年来,国内天然气消费量逐年增加,2020年达3000亿立方米, 占一次能源消费量比重9%。

1965-2019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占比

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中石油将提高天然气产量比重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上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石油董事会确定了“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的总体部署:第一步, 推动天然气产量的进一步增长, 到2025年,天然气产量占公司油气产量的比重提高到55%;第二步,利用公司现有的油气矿权资源,开发风光、地热资源,推动风光电融合发展,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公司转型;第三步,推进绿色企业的行动计划,大力推动CCUS(碳捕集和利用)等碳移除技术发展。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低成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力争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02

中石化:加快氢能产业布局

氢能源 加快发展并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或成为实现“碳中和”的最终解决方案。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能够达到零排放,降低对石油的依赖。

常见燃料热值比较(单位KJ/g)

中石化将氢能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着眼于氢能源完整产业链的全方位布局。作为中国最大的氢能源供应商之一, 中石化年产氢气能力已超3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 2020年9月,中石化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套高纯氢气生产示范装置成功投产,在国内首次将炼厂副产氢气提纯至99.999%,远高于国家标准。 在氢能储运方面,中石化通过大量资金投入和科研攻关,积极推动 科技 创新,有效提高储运技术水平、降低储运成本。截至2020年底,中国建成的加氢站逾100座,中石化在“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 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加快向“油气氢电非”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2012-2018年我国氢气产量(单位:万吨)

03

中海油:绿色油田+海上风能

推行适合低碳化发展的 科技 政策,重视转型可能引发的“阵痛”,引导石油企业稳步推进转型,对于传统石油企业十分重要。

2003-2019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单位:TWh)

中国海油在立足当前,加大减排措施与提升低碳能源供给相结合,提高天然气产量占比的同时,着眼长远,积极 探索 绿色低碳能源的转型发展,发挥自身优势拓展新业务。

3月15日,中国海油宣布,中国 海上全新“绿色油田”——曹妃甸6-4油田 建成投产。曹妃甸6-4油田通过引入岸电工程,将陆地电网的电力通过海底电缆输送到海上平台,预计每年将减少燃油主机原油消耗1.1万吨,年均节约能源约1.6万吨标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吨。 海上具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随着 海上风电 技术日趋成熟,海上风电市场发展迅速。中国海油结合自身优势,已提前布局海上风电业务。早在2006年,中国海油便已成立新能源办公室,将海上风电列为未来30年重点投入的领域。 2020年7月,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中海油融风能源有限公司 于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中海油布局新能源并将战略目标主要指向风能发电。凭借多年在海上风电领域的 科技 研发积累,第一个海上风力发电项目很快并网发电,预计年上网电量达约8.6亿千瓦时,与常规燃煤火电机组相比,可节约标准煤27.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7.1万吨。

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多元化转型,促进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是中国传统油气企业未来几十年的主题。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危机且能源转型日渐加速的背景下,国内以“三桶油”为代表的传统油气企业已经爆发出强大的战略转型动力。

文章来自:中海油研究总院

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