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他们的诗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我认为一个诗人的诗风主要是受生活境遇的影响。

诗仙入长安,先是被“二月春风似剪刀”的贺知章大人赞为“谪仙人”,又被玉珍公主倾慕。无知后辈以为太白蹉跎半生,其实不是。玄宗皇帝倾慕其文采,召其为翰林。供其美酒美食美人,作为一个诗人,太白可谓“出道即巅峰”。

他不需担心生计,只需要喝喝酒写写诗,就有一大批高级粉丝(皇帝,宰相,各部部长)交口称赞,热烈鼓掌。 诗歌的盛唐未必是诗人的盛唐,但是对于太白来讲,诗歌的盛唐就是他的盛唐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开始了流亡生涯,但是即便是流亡,诗仙的流亡的条件也远好于诗圣。 至德二年,57岁的李白投入永王帐下,永王亦赏识其文采,李白作《永王东巡歌》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奈何好景不长,永王兵败,李白锒铛入狱。 诗仙岂是池中物,很快李白就被救了出来,加入了宋若思的团队,再次成为高级幕僚。你看,李白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遇见高级粉丝

因为李白参加了永王东巡,被朝廷流放至夜郎。

当年王昌龄被贬,太白送他时作诗曰: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想不到现在轮到自己了。 58岁的诗仙辞别亲戚朋友开始往夜郎走,居然幸运地在半途遇朝廷大赦天下,无罪释放了。几经波折,李白依然不改诗酒人生的脾性,顺长江而下,感慨系之,作《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他回到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两地,继续游山玩水,饮酒作诗。 每作一文,海内惊瞻。 奈何天不假年,此时的谪仙人已是病魔缠身,逍遥快活的日子没过多久,李白便与世长辞。

李白死时,小他十一岁的杜甫依然在流亡路上

李白死时,小他十一岁的杜甫依然在流亡路上,遍地是战乱和饥荒: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已经朝不虑夕,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杜甫依然不忘社稷黎民。 他边流亡边作诗,两年后才到达安逸的成都,在浣花溪畔建了座茅草屋,世称“杜甫草堂”。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漫长的漂泊,长久的苦难磨去了杜诗除格律外一切的杂音。自杜甫之后,再高调的诗人都以杜甫为正宗! 可是活着的杜甫当然不会知道这些。?相比诗仙的“轻舟过万山”,诗圣在白帝城没有快乐过一天。

白帝城不是家,杜甫老了,想回家。 告别白帝城,杜甫又继续漂泊,途中甚至五天没有饭吃,差点饿死在路上。他遇到过乱兵,土匪,也曾数次迷路,误入烟波苍茫的洞庭,自此再无音讯。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他想回家的愿望终于是无法实现了。贫病交加,年老体弱,59岁病逝于孤舟诗仙的失意,对于诗圣来讲,可能只是常态。正所谓没有世态炎凉,不过都是世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