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漉的拼音

湿漉的拼音:shī lù

拓展知识:

湿漉的含义:潮湿的样子。也作“湿渌渌”。[?shī?lù?lù?]〈形〉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出处《水浒传》第五四回:“﹝?李逵?﹞又去这边摸时,底下湿漉漉的,没下脚处。”

1、《水浒传》第五四回:“﹝?李逵?﹞又去这边摸时,底下湿漉漉的,没下脚处。”

2、《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条裤子湿漉漉的,塌在身上,叫人怎么受呢!”

湿[shī]:

“湿”,读音为shī,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兼指示字。“湿”的基本含义为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如湿度、潮湿;引申含义为中医学名词,如湿气、湿邪。在现代汉语中,“湿”还有迟缓的含义。

“湿”,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像晒丝时旁边有水。后来逐渐见于秦朝篆时代,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和简化版的“湿”。

漉 [lù]:

作为动词:

1、使干涸,竭尽

漉,浚也。从水,鹿声。——《说文》

毋漉陂池。——《礼记·月令》。释文:“渴也。”

林焚池漉。——王充《论衡》

又如:漉池(使池水干涸);漉汔(使干涸竭尽)

2、水漫漫地渗下

漉汁洒地,白汗交流。——《战国策·楚策》

滋液渗漉。——《卦禅文》

又如:漉血(流血,洒血);漉湿(淋湿)

3、过滤?

如:漉洒(滤洒);漉巾(漉洒巾、漉囊。滤酒的布巾。泛指葛巾);漉酪(谓将牛羊等乳过滤炼制成食品)

4、用网捞取?

如:漉鱼(捕鱼)

作为名词:

通“麓”。山脚

其林其漉,其槐其楝。——《管子·地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