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音乐创作

贝多芬,大师风格

月光歌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名叫贝多芬的德国音乐家,他创作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的:

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处旅行和演出,来到了莱茵河畔的一个小镇。一天晚上,他走在一条安静的小路上,听到从一间小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演奏着他的音乐。

贝多芬走近小屋,钢琴声突然停止,房间里有人在说话。一个女生说:“这首歌多难弹啊!只听过别人弹过几次,不记得怎么弹了。要是我能听贝多芬自己演奏就好了!”一个男人说:“是的,但是音乐会的票太贵了,我们太穷了。”女孩说:“哥哥你别难过,我只是说说而已。”

听到这里,贝多芬轻轻地推开门走了进来。小屋里点燃了一支蜡烛。昏暗的烛光下,男人正在做皮鞋。窗前有一架旧钢琴,钢琴前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她的脸很英俊,但她是个盲人。

看到一个陌生人走进来,鞋匠站起来问道:“先生,你找谁?”?走错门了,对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为这个女孩演奏一首曲子的。"

那个女孩很快站起来给她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弱化了盲女刚刚弹奏的曲子。这位盲女听得非常入神,当曲子结束时,她激动地说:“你弹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你,你就是贝多芬先生?”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女:“你喜欢吗?我再给你弹一首吧。”

一阵风吹灭了蜡烛。月光透过窗户照了进来,小屋里的一切仿佛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安静。贝多芬看着站在身旁的可怜的兄弟姐妹,在静谧的月光下按下琴键。

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朝大海,月亮从水与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在微波闪耀的海面上,时间布满了银丝。月亮越升越高,像一缕薄纱穿过魏云。突然,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波浪在月光下闪闪发光,一个接一个地向岸边涌来...鞋匠看着他的妹妹。月光洒在她安静的脸上,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她似乎看到了从未见过的东西,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二人被美妙的钢琴陶醉了。当他们醒来时,贝多芬已经离开了小屋。他飞回客栈,花了一晚上的时间背他刚刚弹过的曲子——月光曲。

第一,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向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心支持者。1798年,贝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经常拜访他的家,并与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902年,贝多芬在贝纳多特的启发下,开始创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理想的英雄。19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准备献给拿破仑。正在这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当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他愤怒地喊道:“他只是一个普通人。现在他会践踏人权来显示他的个人野心。他会骑在所有人的头上,成为暴君。”说着,他走到桌前,把献给拿破仑的礼物撕成两半,扔在地板上。不允许任何人捡起它。

过了许多天,贝多芬的怒气才渐渐平息,他被允许公开这部作品。1804 65438+2月,这首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柯维茨王子的宫廷中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首次公开演出由贝多芬亲自指挥。节目单上写着:“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先生创作的D大调新交响曲,献给罗伯·柯维茨王子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说不是降E大调,而是降D大调。《1806》6月刊乐谱时,扉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此后,第三交响曲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二、命运交响曲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Op.67)以四个音符开始,僵硬沉重,像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写于1805到1808。贝多芬在11年6月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08)写信,他已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永远不会把我完全压倒。”命运的叩击出现在1798年写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Op. 10)第三乐章,后来出现在《D大调弦乐四重奏》(Op. 18 3)第三乐章和《激情奏鸣曲》(Op. 57

《命运交响曲》中表现出来的奋斗激情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手玛丽·博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被吓死了,不得不离开。拿破仑的一个老近卫军,听到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跳起来喊道:“这是皇帝!”"

柏辽兹将《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形象视为“奥赛罗听信小我的谗言,误以为苔丝狄蒙娜有了外遇时的可怕狂怒。”

舒曼认为:“虽然你经常听到这首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种不变的力量;就像自然现象时有发生一样,总是让人感到恐惧。"

1830年5、6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周,最后一次见到歌德,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名作。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非常激动。他说:“这是宏伟的,惊心动魄的,几乎要把房子压塌了。不知道很多人一起玩会怎么样。”

1841三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在给姐姐的信中,他称赞了这部作品,并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你这辈子就什么也没听过。”在第一乐章中,他听到了“那种完全绝望的悲哀,那种悲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我听到了“爱的温柔哀愁”;第三、第四乐章,“小号所表达的强大、年轻、自由的喜悦”是如此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对《命运交响曲》做了非常中肯的概括。

这是中国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贝多芬为盲女演奏《月光》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贝多芬的这首曲子(op . 27 no . 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述的是海上月光的景色,这首曲子源于德国乐评家雷尔·斯塔布(1799-1860)。他用了瑞士美景卢塞恩湖上月光的别称。俄罗斯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首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上应该是梦幻的、有思想的、安静的。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柔和明亮的心情。c小调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小调所暗示的),所以是多云的天空,阴郁的心情。最后一个乐章是激烈而热情的,它表现出了与温柔的月亮完全相反的一面。只有很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月光下的一瞬间。”在德国,也有人把这种音乐称为“花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在树荫下的亭子,这个称呼对这首奏鸣曲来说也是不合适的。看来第一乐章绝不是一幅清晰的山水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记(1817—1897)的作者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无论如何比“月光”和“园亭”更贴切。

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了这首曲子,当时他正与朱莉娅·法塔·吉沙尔迪(1784-1856)相爱。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11月16日,贝多芬给海勒写信时,提到了她,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了1802年初,她爱上了安德鲁·哈伦伯格伯爵,并于1803年与他结婚。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将这首歌与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没有持续多久,奏鸣曲中的痛苦和愤慨已经超过了爱情。”罗兰把第一乐章解读为忧郁、哀悼和哭泣。俄罗斯音乐家奥勒·比伊舍夫(1794-1858)的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深深的悲哀”,就像“上吊的火”。但是1801年贝多芬和吉沙尔第一次恋爱,说这部作品讲的是失恋的痛苦,也与事实不符。对于这部作品的解释,或许俄罗斯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意见是合理的。在回忆了李斯特最近两年在彼得堡的演出后,他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第一乐章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温柔,有时是一种充满黑暗预感的精神状态。当他听了九年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出时,他有一个类似的印象:“...从远处,仿佛从一个看不见的灵魂深处,突然升起一个无声的声音。有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悲伤,有些是沉思的,有着无尽的回忆和阴郁的预兆……”

弹奏c小调尤其以“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闻名。贝多芬曾说,“人们经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写过更好的,F大调奏鸣曲(作品78)也是同样的作品。”可见贝多芬本人对《月光曲》并不是很满意。

第四,激情奏鸣曲

当辛德勒有一次问贝多芬D小调奏鸣曲(作品31 ^ 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的内容时,贝多芬回答说:“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后由汉堡音乐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激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方面,“热情”这个称号是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赖内克[1824-1910]加上的,几乎是空穴来风。)贝多芬并不认可《热情》这个标题,但对于这部英雄壮丽的作品来说,这个标题还是挺贴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曾请莫斯听俄国作曲家、指挥家多布罗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并说:

“我不知道还有比《激情奏鸣曲》更好的作品。我想每天听它。这是美妙而独特的音乐。我总是带着也许是孩子气的夸耀想:人能创造出什么奇迹!”

于是,牙齿眯起眼睛,笑了笑,带着些许快乐补充道:

“但是我不能经常听音乐。会刺激我的神经,让我想说一些美丽的蠢话,想摸摸人家的脑袋,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监狱里,却能创造出如此美丽的东西。但是现在,任何人的头都会被碰到,手也会被咬掉。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打击人的头部,尽管我们在理想上反对使用暴力对待人。嗯——嗯——任务是多么可怕和艰巨啊!”(摘自高尔基的《缅怀列宁》,见《列宁文艺》第二卷,第885页)

1870年10月30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被路西军队包围了三个多月。在凡尔赛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铁血首相俾斯麦正与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款。那天晚上,德国前驻意大利大使格特尔在维汉姆一架破旧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激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说:“这是整整一代人的呐喊。”他从嗜血野心的立场来理解贝多芬的“热情”。他曾说,“如果我能经常听这首曲子,我的勇气就不会耗尽”,因为“贝多芬对我的神经是最好的”贝多芬在1801年6月29日说,“我的艺术是用来改善穷人的命运的。”如果贝多芬知道地下的东西,听说他的音乐被俾斯麦用过,那他一定是死了。

五、打节机、友谊、大炮

贝多芬的朋友梅尔策(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而闻名。1813年秋,贝多芬为梅尔策发明的万能钢琴(即机械乐队)写了一首名为《惠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的战争交响曲,描述了英国将军惠灵顿于6月21日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在Winkle发明(1776—1826)的基础上,Meltzer曾经创造了今天的万能拍子机,贝多芬首次采用了这种拍子机,并根据它每分钟演奏的拍子数来表示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梅尔策在1810年左右制造的。

有一次,贝多芬送梅尔策去旅行,他在《滑稽大炮》中写到最富有的人,以此来赞美节日节拍机器的创造者:这个标志着贝多芬与梅尔策友谊的大炮,后来被贝多芬用在他的第八交响曲(Op. 93)中,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第六,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称为“舞蹈中的终极”,“舞蹈的最高形式”,“身体运动在一种理想形式中的最美妙的体现。”据说有一次他想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演奏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被俄罗斯编舞家马欣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首交响曲拍成了芭蕾舞剧,表现了一个寓言故事——世界的创造与毁灭:

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的世界变成了动植物有序的居所。有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

第二乐章:大地——仇恨和强奸出现在大地上。一群男男女女哀悼被谋杀的少年。

第三乐章:天空——天上的神和女神对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自得其乐。

第四乐章:放荡与毁灭——人们沉浸在放荡之中。上帝看到他们拙劣地模仿着上层世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部芭蕾舞剧在摩纳哥蒙特卡洛首次由俄罗斯的巴西雷芭蕾舞团演出。

七。欢乐颂和合唱交响曲

1793 65438+10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的法学教授费雪尼克写信给席勒的妻子夏洛特,信中说:“有一个年轻人...怀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谁想把席勒的《欢乐颂》一段一段地谱成曲子。”这个年轻人就是贝多芬,当时住在波恩,年仅23岁。

贝多芬在1798和1812年贡献了《欢乐颂》的音乐。《欢乐颂》的主题,写于1812,后来被用在1814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的节日前奏曲》(Op. 115)。贝多芬在1795前后用比格的诗作曲的歌曲《相互的爱》与合唱交响曲最后一乐章的《欢乐颂》主题在音调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Op.80)中借用了这首曲子作为主题,并演唱了一首库夫纳赞美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合唱交响曲终曲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给普罗布斯特写了一封信,说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风格写成的,但规模要大得多。”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作曲的意图始于1793,琢磨了30年才最终在《合唱交响曲》中完成。

合唱交响曲是在卡尔斯巴德决议后的反动时期完成的,当时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1824年5月维也纳Lentner Thor剧院首场演出期间,观众热情空前高涨。贝多芬出场时,被观众鼓掌欢呼五次,以至于被警察干涉;但是背对观众站在乐队里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好在女低音歌手洪热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来,“看到”了观众的欢呼声。从最初演出引起的不同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的快乐,即歌唱的自由,在当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art/gdyy/eyymt/ge 20102 . htm